登录
第三方登录
​【再回首——纪念郭店楚简出土三十年⑦】《五行》:修身养成、五行俱和方为“德”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1-05 14:00:02

湖北日报荆门分社、荆门市博物馆 联合策划出品

郭店楚简《五行》存简50枚,现存总字数1144个(含残字7个)。竹简两端均削成梯形,简长32.5厘米,残存编连线痕两道。文本未题写书名,现用篇名是整理者根据简文首句拟定的,全篇分为二十八章。

《五行》不见于传世文献,在郭店楚简《五行》篇面世之前,仅见于出土文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五行》,分为经、说两部分。郭店《五行》的内容与帛书《五行》的“经”基本相同,没有帛书《五行》的“说”,此外,在章次、文句上也有一些不同。学术界认为,郭店《五行》更接近于故书原貌。

提到“五行”,不免想到“金、木、水、火、土”,也就是《尚书·洪范》所说的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五行与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中国哲学家多用五行理论来阐释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生相克的关系,而郭店《五行》中的“五行”,指的则是仁、义、礼、智、圣,即《荀子·非十二子》提及的子思、孟子的“五行说”。先秦儒家非常重视五行,但究竟什么是儒家“五行”,是否真有“思孟五行”,其理论具体是如何阐述的,却是文化史上的千古谜题。

帛书和楚简《五行》的先后出土,证实了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另有一种德之“五行”存在,而“仁、义、礼、智、圣”即是先秦儒家大力倡导的“思孟五行”,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儒家的道德学说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五行》作者的问题上,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其是东周时期子思学派的著作,甚至有观点明确提出《五行》作者即为子思,其后由孟子发展了理论,故后世方有思孟五行说,并成为早期儒家的基本理论之一。郭店《五行》中,仁、义、礼、智、圣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完整且和谐的系统,在“五行”中,“圣”处于中心地位,其内在包含了仁、义、礼、智四行,也是“五行”体系中的关键和枢纽。这是郭店《五行》的一大特点,也是其有别于帛书《五行》的一个重要地方。就文本内容而言,《五行》篇所探讨的重点,是“德”。

“德行”是文化思想学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概念,泛指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尤以后者为主。《周礼》有言:“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五行》思想恰与之相契合,且更为系统化、理论化。《五行》以“行”和“德之行”来区别德行和德性,强调人不仅要在行为上符合仁、义、礼、智、圣(即“行”或“德行”),更要使这五行成为自己内在的品性(即“德之行”或“德性”),而人的内在德性并非生而有之,需要靠修身去养成。

《五行》认为,如果仅仅践行仁、义、礼、智四行,则只是完成了“善”,五行俱和方为“德”。“善”乃人道,“德”为天道。五行“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举”,这与儒家由正心、修身而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的理论逻辑是贯通的。“行道于天下”是中国人的最高理想,而“大道”所寄在于“小己”,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之所在。

(撰稿人:荆门市博物馆 范晓佩)

责任编辑:李剑军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