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地处荆山腹地的保康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者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史记·楚世家》亦载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故研究早期楚文化,必绕不开荆山。而荆山就在今襄阳市保康县与南漳县境内。
“早期楚文化是保康独特地域文化的精髓和根基。”为此,保康通过不断挖掘整理“早期楚文化基因”来再现了早期楚国先民历史文化。2008年《沮水巫音》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2009年推出大型先楚风情歌舞史诗《荆山楚源》,2009年初,保康县开始对县城重新进行整体详细规划,启动街道改造和景观工程建设。2010年在县城清溪河畔建成了长达2.5公里的楚文化护栏浮雕长廊景观。
从保康县城穿城而过的清溪河畔的大堤上,长达3公里的大堤护栏板上雕刻着楚地民俗民风的故事。大堤护栏板由850块浮雕作品和1700根柱子组成,材料全部是汉白玉。浮雕由历史脉络、农耕文化、祭祀文化等20多个单元组成。《历史脉络》讲述“鬻熊奠基”“熊绎受封”“熊绎劝和”“熊胜抗周”“熊渠自封”等早期楚国故事。《农耕文化》展示早期楚人的劳动生产场景。《祭祀文化》再现楚先民用牛、羊、豚、犬、鱼、酒食、音乐、舞蹈等来敬奉和娱乐天神、地祗、人鬼。每个画面文案由文字说明和场景图说明构成。每一幅浮雕作品就像展开的画轴,碧绿的河水映衬着白净的浮雕群,显得古雅美观。早期楚文化栏板浮雕长廊已经成为保康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陈静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