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南漳古寨探源​:古山寨的成因与年代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29 15:13:00

关于荆山腹地南漳的古山寨群,从本世纪初被媒体披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后曾轰动华夏大地,来此考察的专家学者无不为之震撼,称其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山寨群”“建筑史上的奇观”,对于它的成因与年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不乏专家学者写出了一些很有分量和颇有见地的文章,如西南设计院张兴亮先生及其导师郑少波教授、本市知名专家叶植先生等,但是十年过去了,至今尚有许多谜底未揭开,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是于史无据、无从查考。当年我们发现团山寺寨后,笔者曾查遍几种版本《南漳县志》和《襄阳府志》及《湖北通志》,但对于南漳古山寨的记载却无只言片语。与此同时我曾与县博物馆长、图书馆长及相关的文化站长,发函或去电与周边县市联系,请其帮忙查找史籍,结果大失所望,仅《安陆府志》有十多字的记载,也是蛛丝马迹。这一遍布南漳大地的山寨群与浩瀚史籍无缘的奇特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需要破解的一大谜团。直到最近开展的文物普查和田野调查,我们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碑刻,记载了较丰富的山寨信息,才对古山寨逐渐有所认识。

下面就南漳古山寨的起因作些初步分析。

首先,南漳古山寨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地缘关系。南漳地处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的腹地。熟知地理的人知道,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之状,第一阶梯南起云贵高原,中经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北至内蒙古高原为第二阶梯,华中以东的丘陵和平原为第三阶梯,而阶梯变化之中有从北到南和从西到东的变化趋势,而这种变化的交接点正是中原地区,襄樊(包括南漳)就处在这一区域之中。同时自然地理研究者有一重要观点,即整个中国存在两条人类迁徙生命廊道:第一条南北向,贯穿华北、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到南海;第二条东西向,从东海到江浙,经河南、湖北、四川到青藏高原,而鄂西北在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南漳则在这交汇区域之中,它东守汉江,北倚襄阳,南望荆州,西扼巴蜀,战略位置显而易见。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作为襄阳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漳,在历史上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以来的战争中与南漳有关的达26次之多。其中许多

是涉及各诸侯国、各朝命运的关键之战,如:春秋时期楚与卢罗之战,战国时期的秦楚蓝田之战,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宋朝时期的蒙宋归大坪寨之战,宋元时期的鄂州沙阳之战与孟海马起义,明朝时期的荆襄流民刘通、刘源起义,明末农民战争。清朝中期的白莲教起义和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根据人地关系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适应论的观点,它显然不能排除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生命、经济、政治、军事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上述频繁战争难免会对军事必争之地的襄阳南漳产生巨大的作用,留下历史的印记,南漳古山寨群应该是这些战争的产物。

其次,南漳古山寨群的兴起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南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故事的源头,民俗文化的宝库,国家级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遗址廊道”,丰厚的历史文化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也留下了国内罕见的包括众多古山寨在内的文化遗产群。

在南漳这块大地上,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的足迹,1956年在武镇安乐堰周围农田整理中出土过石斧、石凿。石斧形如现代斧头,人工磨成:石凿状如条石,凿口很薄。武汉大学石泉教授鉴定它是旧石器时代的产物,现藏于县博物馆。青铜器时代南漳曾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址,特别是熊绎定都南漳荆山后筚路蓝缕,苦心经营,从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到问鼎中原的春秋五霸,跻身于战国七雄的泱泱大国,创造了灿烂的可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楚文化,在楚国扩张发展,楚文化东渐、南渐、北渐的过程中,在南漳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巫文化的杰作《端公舞》《巫音喇叭》(沮漳巫音)等,已分别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另一方面,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如抱璞岩、鬼谷子洞,绎王寨、曲阳楚寨群,还有古卢戎国城、罗国城遗址和安乐堰楚墓群,以及早于都江堰23年的战国白起渠等。东汉末年,这里是三国角逐的古战场,许多名士在这里结庐而居,居洞讲学,留下了司马徽讲学、荐贤处水镜庄(白马洞)、走马荐诸葛的徐氏故里、关云长就义处,众多山寨里的关庙,传说为周仓为王处的卧牛山寨,索多守护的司空山,诞生了蒯越、廖化等三国风云人物,特别是关公文化深入人心。再就是宗教文化盛行,留下了众多的庙宇、道观,而很多就建在山寨或洞寨里,成为寨寺(观、庙)合一的奇特建筑景观,如杜家老寨(关帝寨)、五龙观、九龙观寨、团山寺(卧牛山)寨,还有如前所述的娘娘庙寨、佛爷洞寨,老君观寨、紫阳洞寨。这些山(洞)寨因寺而立,因寺而名,而众多的庙观则因寨而立,因寨而名,说不清是山寨旺了寺庙的香火,还是香火壮大了山寨,反映了寺寨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相互依附关系。其三,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造就了守财、自保、躲匪防贼的大规模的古山寨群。众所周知,与古代欧洲国域邦制不同,传统中国是一个以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乡村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基础,而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度的分散性,个体农民几户、几十户居住在一个居民点上,烽火相连形成一个个村落。

而正统官僚机构的设置只延伸到县一级,乡村基本处于一种“自治”状态,而整个社会管理格局,是由自上而下的皇权和自下而上的绅权所构成的。而地处荆山腹地的南漳,山高皇帝远,加上山高林密,经济落后,苛捐杂税导致贫富悬殊,民不聊生,以致盗贼蜂拥,土匪横行,危及社会治安,殃及村民的生命财产,笔者曾看到一个资料,清朝时期南漳的匪患十分严重,零星土匪达十多股,而随着改朝换代,一些散兵游勇也趁火打劫,危害乡里,乡民为求自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地方乡绅的带领下修筑了不少山寨,偏僻山区的不少山寨当属此类。

与此同时,作为长期封建国度的中国史即是一部动乱史。随着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以及每一次农民起义,都会引起统治阶级的极大恐慌。朝廷往往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制止动荡,充分利用皇权,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清朝嘉庆年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给了清朝陕、川、鄂地方政权以沉重打击。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动用手中的军队实行残酷镇压,另一方面,实行了“坚壁清野”政策,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特别是扩建了数量众多的山寨(洞寨),致使南的古山寨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达到了极致,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那些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山寨当属这一时期的产物。这些山寨往往还刻有纪事碑一至数块,如九龙观寨、老龙洞寨、虎洞寨、嵩华山寨杜家老寨等。

关于南漳山寨群的建筑年代。南漳古山寨群究竟建于何朝何年?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为“史前”说,包括著名的武大建筑学院原院长赵兵教授在考察了东巩镇的部分山寨后有此说:二为“楚汉”说,这主要是湖北省楚史专家和研究者,如省内著名专家已故的石泉、张正明教授,对南漳主山(又名睢山)寨考察后的评价,还有襄樊市内的有关研究者,依据楚王寨的寨名以及曲阳的楚王寨群的传说,还有卧牛山寨“关公为王处”的碑刻故事发表的看法;三为“嘉庆”说,这主要是本市、县内的专家学者,包括叶植先生在内的一批研究者和考古专家,其主要依据是部分碑刻和邻县如谷城的有关县志。

上述观点,虽然都是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都持之有据,不无道理。如“史前”说与中国建筑的发展史相吻合。了解建筑史的人都知道,人类建筑经过了洞居、巢居、穴居、宅居几个阶段。原始人为了躲避猛兽和风雨的袭击大都住在树上或靠近水源、地势高爽背风的天然山洞里。在中国的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郧阳,还有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遗迹都是例证,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古人开始能够建造自己的住房,即“构木为巢”和“掘穴而处”。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在山东和辽宁还出现用石板做墙体与屋顶的石棚建筑,尔后才逐渐发展为干栏式(桩上)建筑。南漳的洞寨应该是横跨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漫长时代并且延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古建筑,显然经过历朝历代的改建和完善,而石砌的古山寨应该是石棚建筑的翻版或同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肖堰镇。

r

第四部分:古寨探讨

的七星古寨(又名七姓寨)与幸家坪山寨里,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发现了两把石斧,专家们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如七星石斧、梯形弧顶、双面刃,最厚处为3.2

厘米,残长10.1厘米,刃宽5.6厘米5,它应该是最有力的实证之一。再如“楚汉说”,虽大多为民间传说,史迹遗存缺少考证支持,典籍记载也不多,但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子虚乌有。众所周知,所谓人过有影,雁过有声,事出有因,很多传说是有事实原型的,何况还有众多遗迹,虽为只言片语、零零星星的,但却是有史可查的典籍存在,而缺乏考古发掘支持的丰厚文化遗存。如石泉等著名学者认定的“古夷陵”至今沉睡于地下,但随着岁月的推移,考古工作的深入,不久的将来总有一天将得到证实,大白于天下。

至于“嘉庆说”,它既有典籍记载,如外县的县志,又有我县在这次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前后发现的数十块碑刻为证,应该说此说较为权威和准确。嘉庆年代的坚壁清野政策确实在客观上促成了荆山山寨群的空前繁荣壮大。但一些专家学者仍提出了不少质疑,如遍布南漳的古山寨群,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用材质地不一。如有的夯筑,现仅有痕迹,甚至痕迹无存。即使石砌,有的经过精心打磨,而有的却是天然石块。在造型上各异,特别是那些规模大到占地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山寨,如卧牛山寨、嵩华山寨、春秋寨、廖家寨、张家寨,还有诸如连接三个山头,至今还有十七户村民(一个村民小组)仍在寨里居住的达500万平方米的东坑寨。这些巨型山寨地处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经济十分薄弱的荆山腹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三年五载建成,它极有可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由数代人陆陆续续完成。关于荆山山寨群建造年代的下限。据嵩华山寨的一块碑文记载,民国10年还修建了三间粮仓。另外二十世纪中叶,不少山寨还在使用,如50年代仍有人居住的神龙山寨、春秋寨,樊家寨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作大队部、小学校,使用至七十年代末期。

综上所述,关于荆山古山寨的形成年代,笔者认为,任何武断地将其定为一个朝代形成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失之偏颇的。荆山(南漳)古山寨群应该是萌芽于史前,诞生于楚汉,繁荣鼎盛于明清(特别是嘉庆时期),民国尚在完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古建筑奇观。(来源:南漳文联)

责任编辑:罗雨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