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日照岘山古 云归襄水春 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建设走笔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25 16:09:50

通讯员辛清英 黄金炎 记者董子川

凤林古渡,绿润如酥的芳草地之间,黛青的石板小径蜿蜒向前,道路两旁,一团团“马卡龙色系”跳进游人的眼睛里:葡萄紫的马鞭草花、西瓜红的粉黛乱子草、西柚橙的忘忧萱草。

景随路转,柳暗花明,小路的尽头豁然开朗,“江柳青青带薄烟,鸬鹚飞尽水如天”,眼前烟波浩渺,身边风送荷香,耳闻窾坎镗鞳,游人俯仰之间,不觉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感。

鸳鸯戏水,鸟鸣翠柳,鱼翔浅底,美不胜收的景象彰显了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带来的生态蝶变。

水之变,守护自然生态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份,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举足轻重。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长江生态环境。他多次赴长江沿线省、市考察,多次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汉江全长1577公里,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襄阳段无疑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襄阳段的保护与开发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中扮演着先行先试的角色。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襄阳古城的“城脉”,襄水的保护与开发无疑是汉江襄阳段的“点睛之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襄水又称南渠、襄渠,古为汉江支流,《水经注》河水篇记载:“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

历尽沧桑的襄水,发源于扁山西路,绕岘山北路蜿蜒,至凤林关汇入汉江,全长15.6千米,宛如一条蓝色的项链镶嵌在岘山与古城之间。

作为汉江支流,襄水自古以来承担着城市防洪的功能。

1988年,我市对襄水开展简单疏挖改造。

2007年至2013年,我市陆续对襄水进行了分段治理,主河道基本治理完毕,襄水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013年,我市实施“汉江—襄水—护城河”三水连通民心工程,以河道生态治理为主线,辅以防洪治理景观建设,实现生态河道、景观廊道、防洪通道“三道合一”。

2015年,我市对襄水上游区域进行改造,主河道基本满足防洪要求,但由于中下游管网较细,支流治理不够,防洪排水能力依然不足。

由汉江国投集团旗下子公司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简称汉江生态投公司)投资建设的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显著提升了襄水的蓄排水能力,提高了全线防洪标准。如今,襄水流域根据地形地势,按照“等高截流,分区排水”的原则,分为襄水自流片区、琵琶山泵站排水片区、陵园泵站排水片区、102泵站排水片区、岘山泵站排水片区5个片区,洪水可通过襄水和护城河流入汉江。

在提高襄水蓄排水能力的同时,该工程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发挥沟渠、坑塘、湿地和河流等“海绵”作用,实现雨水就地消纳,减轻襄水的防洪压力。

以襄水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将襄水和岘山生态环境连接融为一体,以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为目标,通过山水修复,让活水自流,连通全城生态系统,营造多样化生态环境,建设“会呼吸”的河道。

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不仅注重功能性的“里子”,还注重美观美化的“面子”。无障碍生态绿道贯穿景观带,带来一路美景,同时沿线运用生态理论植树造林,种植樱桃、柿子、杨梅、悬钩子等本土浆果植物,合理搭配灌丛、草地,使襄水畔成为适合鸟类生存的场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共治,四季常绿、鸟语花香。

“经过一系列修复建设,现在的襄水流域净化功能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襄水源生态公园的飞鸟、凤林古渡生态公园的野鸭随处可见。”汉江生态投资公司运营团队表示。

山河之变,传承历史文脉

如果说一路奔涌、昼夜不息的汉江是襄阳的城市血脉,那么蜿蜒润泽、静水流深的襄水就是襄阳的历史文脉。

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常借助檀溪水河道出入汉江。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集合码头、军事渡口与要塞多种功能渐渐产生,并逐步发展成为空间规模较大、具备军事防御能力的北津戍。

两汉时期,基于北津戍较为突出的交通优势,王朝在此设县。汉水不断冲刷使檀溪水地势不断淤积变高,使得襄阳城西之水改道城南和岘山东麓,并由岘山南向北汇入汉江,形成襄水这一重要的山水要素。

随着山水格局的变化,北津戍所设县因位于襄水的阳面而改称为襄阳县,形成西汉时期襄阳城池的空间雏形。

公元705年,汉水暴涨,襄州刺史张柬之利用两汉至唐前期襄阳城垣,在城市西侧修建了防洪堤坝,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空间边界。

唐中期檀溪水断流,檀溪湖完全干涸。宋代,襄阳城市空间边界扩大。

明代以后,襄阳护城河逐步加宽,逐渐接近如今的实际宽度。

城池因水而起,文化伴水而生。襄阳因襄水得名,襄水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历代诗文,记录着整个襄阳的文化源流。

作为诗词文化高地,唐诗中“襄阳”的出现频率仅次于长安、洛阳,赞美襄阳的诗篇更是多达358首,其中不乏描写襄水和岘首山的场景,从一些诗词中可以推断出襄水以前的面貌:“汉主庙前襄水碧,一声风角夕阳低”“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门前襄水碧潺潺,静钓归来不掩关”……

三千年来谁著史,泠泠襄水绕襄城。襄水就像一条精美的项链,串联众多历史遗迹,比如刘备马跃檀溪处、凤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张公祠和高阳池、王粲井、蛮王洞等。

岘山往南有楚皇城、张自忠将军殉国处;朝东与孟浩然隐居地鹿门山隔汉水相望;向北有襄阳米芾纪念馆、古邓国和关羽水淹七军遗迹;往西有孔明躬耕地古隆中,岘山脚下有襄阳古城。

从汉唐至清末,岘山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白马泉、凤山书院、习家池、真武观、白马寺、李曾伯襄樊铭等,可谓一石一古迹,一木一景观,展现了襄阳古城的自然风光和精神内涵,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更加凸显。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条历史文脉,汉江生态投公司在项目立项初期就明确了“彰显襄阳厚重历史文脉,丰富本土精神文化产品”的理念。

汉江生态投公司充分吸收习家池生态项目建设经验,组织成立规划、园林、文化等专家团队,认真研究,围绕景观打造、规划标准、防洪安全、历史文化表现四个方面把好关,负责项目全过程方案指导、设计评审、现场咨询等工作。

实施过程中,汉江生态投公司每周组织本地专家团队召开碰头会,及时解决现场设计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平均每半个月组织中国美术学院专家和本地专家团队开展巡查指导,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吸收完善,确保项目建设精益求精。

通过重塑沿岸人文历史景观,彰显响水洞、马跃檀溪、堕泪碑、凤林渡等历史遗迹的文化底蕴和可通达性,襄水的历史和文化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襄水是一条自然水脉,也是一条历史文脉。它既有自然景观、历史遗存的文化共性,也有民间特色、风俗习惯的地方个性。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兼顾共性与个性,既传承了历史,也凸显了襄阳的特色。”汉江生态投资公司项目建设团队表示。

传承文化,彰显“襄韵”,既是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对现实的关切,也是对历史的呼应。

城之变,山水洲城共融

襄水依山而行,傍城而过,与城市骨架交叉结合,共同构建“江山河池洲城”的襄阳城市大格局。

如何系统推进襄水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流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如何实施“小流域+”?如何将旅游与城市综合体、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结合起来,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中心城市、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

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给出的答案是:以文脉、城脉为主线主导,体现生态清水、人水相宜、城水相依的格局。

作为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襄水沿线的五个景区成为襄水这条蓝色项链上最闪耀的明珠,实现了景区与河流水系的有机融合,城市景观与植物空间相映成辉。

襄水源生态公园主打生态陂塘风貌,以蓼汀桃岸为主题,打造生态陂塘、绿岛湿地;鸭湖景区主打湖泊湿地风貌,以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为特色,营造枫叶荻花、烟雨苍茫的湿地风光,再现魏晋时期古鸭湖景观风貌;檀溪景区主打水岸花甸风貌,以水生、沼生植物为主,营造古时襄水“三月绿草齐,花树绕大堤”的秀美景色;岘首山景区主打唐韵风雅风貌,以诗构景,打造岘首春日、花韵烟楼、芳草萋萋、雪半山寺等景点;凤林古渡生态公园主打江口湿地风貌区,襄水西侧补植季相变化明显的春秋两季植物,江边绿地保留大片密林,引入水系,形成湿地绿岛,打造江滩湿地风貌。

襄水还将衔接环岘山绿道、滨水绿地、滨河步道,将沿河慢行系统与城市绿道相结合,实现绿道全线贯通,形成有机整体,并引进亲水活动、儿童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健身活动、休闲观光活动、节庆活动、商务活动、科技活动,成为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展览、服务和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河滨生态走廊。

通过运用“互联网+”、5G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襄水沿岸将建立智慧园林化管理系统。未来襄水将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统筹考虑地方生态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功能更新,做到“山水城共融”,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市民打造一条开放城市河滨生态走廊,促进与隆中片区、古城片区的联动发展,打造具有良好居住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宜居城市,促进襄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风之变,实干责任担当

“襄城区的干部带着我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这样的干部,这样的作风,我怎么能不支持?”居民刘某至今仍对襄城区襄水岸线搬迁专班的工作作风赞不绝口。

搬迁户刘某怀疑个人社保存在问题。对此,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带着她拜访相关部门,咨询并解决具体问题。保姆式的服务最终打动了刘某,她不但主动签订了协议,还对专班人员表示感谢。搬迁户梁某独自经营一家足疗店,家中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工作和家务繁忙,常年饮食不规律。工作人员得知梁某的情况后,总是把从食堂打来的饭一分为二,和她边吃边聊。最终,梁某心中的疑虑被打消,顺利签订了协议。

只有做不到的工作,没有讲不通的道理。搬迁工作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让政策更有温度。两年多的时间里,搬迁专班为居民解决了大大小小300余件具体难事,把搬迁工作和做好群众工作有机融合起来。

襄城区始终把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当作自己的“家务事”,强化“主人翁”意识,把搬迁群众当作自家人,站在居民立场做好搬迁工作,把统筹发展大局与增强民生福祉落到了实处。

项目的高速推进离不开襄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襄城区直单位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离不开汉江生态投资公司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他们用行动充分诠释“实干责任担当”。

实干是项目高效推进的保证。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征迁资金来自国开行贷款,从资金申请到拨付需要一段时间。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汉江生态投公司工作人员提前介入,经常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审核资料。

“汉江生态投公司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配合推进相关工作。审计报告刚出来,兑付资料已经在同步审核了,征迁资金拨付到账也很及时。”项目指挥部的一名指挥长说。

责任意味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群众利益的方式换取工作上的成绩。

不少项目征迁户原房屋居住面积小,生活困难,征收补偿款不够买新房。为改善征迁户的居住条件,汉江国投积极筹集小户型房源,寻求市政府政策支持,以最优惠的价格,筹集汉江水畔安置房以及骧龙国际、君临山等小区的代筹房源,供项目征迁户选择。

“提供安置房,对于企业来说会麻烦一点,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紧要大事,再麻烦也值得。”汉江生态投公司征迁工作团队表示。

人之变,幸福安居乐业

“以前诊所面积小,不利于患者休息,在政府的帮助下,我换了大房子,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了,也圆了我的梦想。”说起搬迁,原酒厂家属院1号楼门面房承租户苟医生连声道好。

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是重大城建项目,也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民心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贯穿始终。

原酒厂家属院1号楼门面房只有7户,但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资料查找难度大,住户、承租户因为产权等问题长期存在纠纷,给搬迁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面对这个“死疙瘩”,是用“蛮力”生拉硬拽,还是用“剪刀”一“剪”了之?专班工作人员的选择是:以人为本,以老百姓满意为标准,拿出“绣花功夫”,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搬迁专班从政策、现状、判决结果、案例等方面和7户搬迁户进行沟通交流,细致深入地做思想工作,解答每一户搬迁户的疑惑,并帮助他们与多个部门协调查找资料,开了几十次综合协调研判会,最终解开了搬迁户们的心结,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支持。

“项目建设的目的是改善民生,赢得民心的工程才是好工程,如果工程建设得不漂亮,老百姓不满意,那就不算成功。”襄城区委、区政府领导说。

襄城区环山路附近的灯具厂生活二区居住着80余户居民,夜间大车飞驰而过产生的噪声给居民带来烦恼。一到汛期,小区排水不畅,渠水倒灌,满地泥泞……对此,工作专班人员充分征求该小区居民意见,搬迁意愿强烈的43户居民优先选择了骧龙国际小区安置方案。

“原来的房子又破又潮,涨水的时候都落不下脚。现在,我也住上电梯房了,小区像花园一样!”搬迁户王某说。

为了满足不同居民的安置需求,工作专班想尽了办法,一方面,及时对接汉江国投,尽快启动麒麟10号地块房源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存量安置房,动员住房条件较差的搬迁户尽早改善居住环境。汉江水畔、东津华侨城、沁和园、南漳十里风荷……只要搬迁户提要求,专班工作人员就会尽全力协调解决,为大家争取最大优惠。

生态是底色,治理是关键,产业是支撑,富民是根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更好统筹保护与发展,是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的根本遵循。

有了根本遵循,那么如何践行?因地制宜。系统推进襄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从源头做起,以水系为脉络,结合流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实施“小流域+”,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和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是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的追求。

襄城客运站始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左右,设有11个发车位和3个小型候车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客运站的形象和功能已经无法匹配全新区位。

借助襄水岸线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建设契机,襄城客运站20余间门面房及近5亩土地被征收。如今,全新的襄南客运站拔地而起,面积达3.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预计2024年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积极响应襄水15公里风光带建设,让古朴与精致、人文与生态精妙共存的檀溪生态艺术街区也在快速推进中,明年5月即将开街。

作为襄阳市区首个生态艺术街区,檀溪生态艺术街区位于襄城区环城南路北侧,西至琵琶山路,东至青龙庙路,地上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地下车库面积7600平方米。

该街区将配合襄水岸线既有历史景点修复项目进行施工,与现有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并且充满绿色植被和自然景观,使山、城、湖、水有机融合,并引入创意集市、咖啡茶饮、时尚餐厅、亲子互娱、新零售等业态,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独具襄阳文化魅力的城市会客厅。

目前,襄水二期檀溪片区生态艺术街区建设即将完成,目前正处于招商阶段。未来,汉江生态投公司将在襄水沿线打造涧南园、马跃檀溪等景区,力争把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打造成人民满意、群众放心、社会认可的民生工程。

从低矮密集、环境脏乱的“老破小”,到整洁美观、配套齐全的电梯房;从功能、颜值全面落后于时代的老旧街区,到集自然景观、华夏古韵与现代功能于一身的“新国潮”……青山绿水兴产业,安居乐业惠民生,一幅幅幸福美好的都市田园图在襄水岸线徐徐展开。

稿件素材来源:襄城区委、区政府,襄阳汉江生态经济带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图片: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曾庆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