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通讯员 赵勇 陈孝琳)在公安县南平镇,有这样一支爱乡、恋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发展的“三乡人”力量,他们同心向善,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联动社会资源,创新打造了“红色商铺”的公益新模式,实现“人人公益,人人受益”,有效推动了公益慈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在南平镇胜利社区,红色南平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们正在对当地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定期走访慰问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并送上帮扶物资。今年,洪丕舫老人一家就在志愿者们的持续帮扶下,申请到了各项困难补贴,并解决了子女的就业就学问题。
南平镇胜利社区居民洪丕舫:“有什么优惠政策都考虑到我们,过年过节首先都还是想到我们这个家庭。”
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离不开合理、必要的资金保障。而这些钱从哪来?除了依靠政府拨款、企业捐赠,还有没有其它方式扩展资金筹措的渠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兼任南平镇志愿者协会会长及新乡贤理事会秘书长的“新乡人”代表郑丽琼主动作为,运用公益加商业的手段,开始了“红色商铺”公益模式的探索。
“红色商铺”的运作模式连接两头——通过面向热心公益的企业和居民征集尾货库存、闲置物品,开展折价销售,并将所得收入汇入红色南平志愿者协会账户,促进各类慈善活动的开展。而这在一开始却并没有郑丽琼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南平镇新乡贤理事会秘书长郑丽琼:“有少部分人不理解,觉得可能是我们自己获利,但是后期看到我们做了一些公益活动,他们就主动地把商品的价格降下来,让我们把这些钱注入到红色南平志愿者协会,去做更多的公益。”
从山东务工返乡的“归乡人”江利舟在了解到“红色商铺”这一公益项目后,自掏腰包免费为商铺提供了场地和水电;各大本地商户积极加入,将自家货品入驻商铺销售;部分当地居民也纷纷加入了商铺志愿者队伍。在“三乡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红色商铺”于今年1月顺利开张。
湖北迈步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利舟:“我们觉得这个志愿者协会做‘红色商铺’,是一个公益性的行为,而且销售本地的产品,为我们这边的人民做出贡献,所以我就想着能帮他们一下,一起做这件事。”
红色商铺志愿者杨松涛:“以前我们在外面打工的时候,对大城市的志愿者做出的那些事情,我们自己内心是非常感动的。因为自己的小孩要上学了,就从外面回到了公安,我没想到南平还有一个志愿者团队。我自己也想为这个地方做事,现在因为有这个团队,让我觉得我做事是理所应当的。”
截至今年10月,“红色商铺”已与21名本地商家达成合作,全年累计营业额达14.72万元,订单量共计3687笔。其优于市场价格的商品和本身的公益属性也赢得了消费者们实实在在的口碑。
消费者陈太华:“家里需要一些什么米油等生活用品,我都先要在这个红色商铺逛一逛、看一看。”
志愿力量齐聚力,志愿服务得发展。“红色商铺”的开设促进了公益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当地志愿者协会在募捐、救助、应急、志愿者服务四大板块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各项常态化的公益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为保证资金收入及使用的公开透明,红色南平志愿者协会理事会还定期对账户进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红色南平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陈文:“近一年多,我们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以及为未成年人提供社会文明实践服务近十多场次,为三十多名留守儿童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服务,为17个困难家庭送上了物资保障,同时我们也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为一些困难家庭提供政策上的帮扶。”
如今,“红色商铺”已成为连接商户、居民和社会帮扶者的一条温情纽带,实现了“生产者去库存做公益、消费者得实惠献爱心、志愿者平台优服务获发展、受困者获捐助解忧困”四方共赢,让“三乡人”力量,点亮了乡村公益发展之路。
郑丽琼:我是一个福建人,到南平已经生活了几十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感受到父老乡亲们对我的支持与厚爱,我觉得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做公益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奉献,是我对红色南平这片热土的回报,我愿意把做公益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并奋斗余生。
南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杨凡:“红色商铺开创商业运作与慈善理念相结合的公益发展新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得。南平镇将广聚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发挥原乡人优势、蓄积归乡人力量、挖掘新乡人资源,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南平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