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夷陵:实施共同缔造青年助力行动 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19 19:14:46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兰玲、黎慧敏)今年以来,共青团宜昌市夷陵区委聚焦基层团建创新,通过打造更加稳定的组织体系、丰富的项目载体、健全的工作机制,实施共同缔造青年助力行动,激发团员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能动性,为助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多向探索,构建更稳定的组织体系

共青团夷陵区委以“让团员青年找得到组织”为工作导向,在区—镇——社区(村)层级和新兴领域探索构建更加稳定多元的组织体系,增强对团员青年的组织力和引领力。

成立区级“四大组团”团建联盟。打造主城区组团、城北门户组团、坝库区组团、西北山区组团团建联盟(青年发展联盟),以乡镇(街道、试验区)团(工)委为核心,凝聚组团辖区内园区、商圈、企业、学校团青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形成“联盟共建、项目共谋、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交流合作平台,以“1+1大于2”的思维推动青年理论学习、青年交友团建、关爱困境青少年等16项活动落地。

打造全区“1+13”青少年联络体系。建设1个区级青年代表联络站、13个乡镇(街道、试验区)联络站。实现215名团代表、112名青联委员、42名少工委委员全部“进站”;构建每名团委常委、青联常委、少工委委员联系N名代表,每名代表联系1个团队组织、10名青少年的联络工作格局,发挥联络站“建言献策、参与事务、领办项目”服务功能,以共青团“关键少数”的“磁石”效应,吸引凝聚青年。

扩大新兴领域团建覆盖。对辖区内已成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全面摸排,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按照“已建团组织的指导优化一批、待建团组织的指导成立一批”的思路,提升社会领域团组织密度。探索实施“产业驱动”等模式,推进青年流量较大、人口较集中的青创园区、重大项目和行业协会建团。目前,该区社会领域建立团组织420个。

探索完善村(社区)“1+4”团青组织体系。以东湖社区、长江市场社区、龙泉村等为试点,构建“社区团组织+青年社团+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网上青年社群”的组织治理格局。运用趣缘、业缘、学缘等机理,培育“读书观影”“青春悦跑”“沉浸桌游”“青春公益”“活力运动”“畅享电竞”等6类青年社团。采取区直部门、街道社区孵化培育等方式,常态联系青年社会组织10个。凝聚高校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和社区团员青年,招募培训志愿者600余名,形成志愿服务队在各地各单位全覆盖。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建立管理“青年志愿服务交流群”“青春相伴交流群”等网上青年社群。

多方出力,打造更丰富的项目载体

共青团夷陵区委以“凝聚力量助力青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工作导向,全力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项目载体和工作阵地,以实际举措为青年办实事,增强对团员青年的服务力和影响力。

深化工作项目品牌。聚焦关爱帮扶困境青少年,广泛筹集项目资金、发动社会爱心募捐,汇聚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村(社区)志愿者力量,常态开设20所“希望家园”、打造13间“筑梦小屋”,募集40余万元助力百名学生圆梦,不断扩大“希望系”项目工作实效。聚焦青年婚恋交友,联合单身青年数量较多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等党团组织建立交友联盟,组建“红娘”队伍20人,实施“幸福公开课”“情感导师一对一”项目,每月组织“小而美”交友活动1-2场次,助力青年脱单。聚焦青少年社会融入,发挥社区团组织、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合力,实施“青春公益集市”项目,组织义卖、义展、义诊、义剪和义捐,开展老旧小区墙面彩绘、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

打造团青服务阵地。建成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10个,中小学所在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少工委率达到100%,12家青年人才交友基地为乡镇(街道、试验区)就近组织联谊活动提供场景和服务。在企业园区集聚、工作岗位机会较多的主城区组团建设青年人才驿站4家,为来夷应聘大学生提供免费15天住宿。实现11个乡镇“青年之家”建设全覆盖,在青年聚集相对稳定的社区、商圈、园区、企业、公益场馆打造“功能性”青年之家8家,开展就业创业咨询、交友联谊、学习宣讲、志愿公益等活动30余场。

畅通青年信息渠道。聚焦“青年有什么需求”,实施“青年地图”调研项目,实地走访企业、园区、乡镇(街道、试验区)、社会组织,发放网络调研问卷1万余份,全方位收集青年诉求,形成需求清单。依托“夷陵青年”微信平台开设“青年信箱”,实时听取青年心声。持续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发挥市、区青联委员作用,收集民意信息、服务青年发展。实施乡镇(街道、试验区)青年代表联络站项目,常态开展青联思享汇、青年座谈会等,聚焦青年关心的“身边小事”,问计于青年,收集合理化意见建议60余条,形成“打造活力之城”“提升青年婚恋服务效能”等2篇调研报告。

多措并举,建立更完善的工作机制

共青团夷陵区委以“汇聚团青合力,常态助力基层治理”为工作导向,坚持党建带团建,探索建立更加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调动发挥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建立校地联动共建机制。落实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指导街道、试验区20个社区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环境美化、功能优化、爱心便民、文明引领、政策宣传等丰富岗位,链接三峡大学等高校学院助力基层社区治理。实施校外少工委建设,引导中小学青年教师下沉社区(村)担任校外辅导员,为“希望家园”“红领巾课堂”等项目提供服务。依托“小手拉大手”方式,引导少先队员带领家长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建立资源服务下沉机制。以“青年代表联络站”为载体,组织各级团代表、青联委员、少代会代表到乡镇、社区(村)报到。依托“希望家园”“筑梦小屋”等项目,广泛组织发动,引导资金、志愿者、智力资源下沉项目点位。

建立青春行动激励机制。鼓励全区各行业青年集体,以“共同缔造青年助力行动”为核心,创建2023年“青年文明号”。支持推荐青年志愿服务队、青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加省市“最美志愿服务队”“最美志愿者”评选。链接百里荒、新华书店、万富超市、美尔雅、移动、联通等资源,为志愿者提供免费旅游、免费购书、免费购物、免费理发、免费赠流量等奖励。在评选全区“新时代青年标兵”专设“基层治理青年先锋”“志愿服务青年先锋”类别,鼓励团员青年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奉献青春、干事创业。

责任编辑:岳黎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