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石首市聚焦“科技先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18 16:17:01

近几年,石首市坚持按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促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推进石首市与长江大学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粮食、棉花、油料、水产等农产品被列入全国优势产区,形成了以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生猪、畜禽、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按照农业农村部“八个一”工作任务要求,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集聚,全力打造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先后荣获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示范县、全国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统防统治创建县、全国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先进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多方合力共谋发展

一是明确建设目标。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是加快助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抓手,石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决防止出现短期化、项目化、单一化、平常化等“四个倾向”。把握科技、先行、共建的三个层次,建立机制,明确任务,高位推进。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石首市委、市政府统筹全面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精心绘制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蓝图,编制《石首市“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石首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石首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石首市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乡村振兴“三片三带”规划、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天字号农业产业园规划。

三是谋划建设目标。将先行县工作纳入到《中共石首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重点》清单和《石首市政府重点工作》清单,长江大学将先行县工作纳入教授工作绩效考核任务,联合长江大学共同研讨制定《石首市与长江大学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

四是强化保障措施。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进行专题部署,统筹谋划,长江大学配套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2023年整合农业科教、农民教育培训、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2.1亿元,保障先行县示范基地建设及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投入。对先行县项目分期开展项目考核,依据设定的服务指标完成情况拨付经费,组织长江大学、石首市及先行县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通报项目进展及执行情况。对于专班工作人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

搭建校地衔接平台,高效推动对接共建

一是高标准建设。为支持石首市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政府投资2000万元,利用石首市农广校现有建筑进行改造,成立长江大学石首市乡村振兴研究院,于2023年5月挂牌,实体化运行。长江大学石首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属科研事业机构,是集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科技应用、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设施化、工业化发展研究与技术推广示范,推进石首市与长江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研究农业生产与需求、专家与主体、平台与团队有效衔接,构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新格局。由长江大学、石首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在行政上隶属石首市人民政府管辖,委托石首市农业农村局代管,兼顾农广校功能。

二是高规格运行。石首市乡村振兴研究院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谋划共建工作,聘任院务委员会,保障乡村振兴研究院高速运行,院长由长江大学分管副校长兼任,执行院长由石首市委副书记兼任。每月定期召开院务会,及时总结共建经验并规划阶段性工作目标及任务,乡村振兴研究院办公室及工作专班负责落实院务委员会决议,并定期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高水平管理。制定《常态化进驻研究院工作管理办法》,长江大学选派科技副市长进驻研究院,负责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聚集石首,统筹协调长江大学优质资源,为先行县创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向院务委员会及时反馈共建工作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创建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全要素、全过程服务石首市先行县创建工作。

加强基地主体培育,强化专家蹲点服务

一是培育示范主体,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搭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主体+农户”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长江大学选派38名科技特派员、石首本地138名科技特派员定期定点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指导,切实加强科技示范主体建设,全市培育科技示范主体400户,通过科技示范主体的带动,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普及。

二是加强基地建设,促进主导产业发展。联合长江大学及省内外大专院校,在四生水稻、天字号瓜蔬、丰沃农业、群兴缘葡萄等基地成立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完善基地建设、加工工艺革新、农产品品牌培育、产品通路建设等。投资1000余万元在团山寺镇建设“鸭蛙香稻”生产基地30000亩;投资1800万元在南口镇新建火龙果等特色水果基地1300亩、设施蔬菜300亩;投资2000万元在东升镇建设瓜蒌基地2000亩;在久合垸乡推广油菜“一菜两用”等农业生产新模式,每亩可以增收400元以上;投资2000万元在大垸镇开展设施蔬菜基地建设3000亩;全市开展油菜轮作试点10000亩。同时,建设油菜“345”技术示范、西甜瓜品种展示与减肥减药技术示范、精品果园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双水双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示范等技术示范基地,采取领导挂帅、校地共建、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经费保障等措施,建成2万亩西兰花基地、5万亩鸭蛙稻基地、4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10万亩果蔬基地、3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7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引领农业持续发展。以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目标,通过长江大学及省内外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市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龙头带动、产业引领等形式,全年新增各类农业主体123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55家,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2023年,石首市四生粮食合作社入选国家级生态农场。

四是依托揭榜项目,健全专家服务模式。市政府投资150万元,重点建设13个先行县“先进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与定向攻关项目”,长江大学13个教授团队揭榜,挂图作战,协助市场主体制定基地建设方案、申报研究项目、引进外部资源,制定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方案,定期开展蹲点、巡防、走访、技术指导等活动。长江大学加强技术服务工作考核,从建设规范、条件支持、成果输出、人才支撑、建设成效等方面构建基地考核指标体系,增强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全面推动品牌培育,增强产品竞争优势

一是推出“玉石首”品牌旗舰店。积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玉石首”,长江大学教授杨庆芳团队加强指导,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技术指导、农资市场管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等品牌提升措施,将西兰花、羊肚菌、火龙果、黄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采用统一标准管理运营,塑造更具价值感、应用性的石首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2023年11月“玉石首”品牌旗舰店开业,店内主要销售石首本地土特产,旨在解决玉石首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竞争力不足,品牌散、多、小等问题。

二是注重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笔架鱼肚、桃花鸡蛋、天鹅洲荻笋、枫林酒系列、鸭蛙香稻等特色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有机称号。“笔架鱼肚”获第二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大赛金奖。石首市“稻+鸭+蛙”协同种养模式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湖北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十大引领型技术,2023年“鸭+蛙+稻”一种两收绿色种植技术荣获省级大赛二等奖。积极推进“绿色”和“有机”品牌建设,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和绿色品牌创建,全市有机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地理标志9个。成功申报2023年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是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组织各农业主体积极参与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中国农产品交易会、央视东南西北贺新春、荆楚有好物、荆州预制菜峰会等活动,笔架鱼肚、狄笋、万师傅卤菜、润农蜂蜜、尚峰食品等一批石首特色农产品亮相全国,收获各类订单320万元。成功举办“第八届西瓜节暨荆楚西甜瓜产业发展促进大会”、紫米糍粑节,组织石首市桃花季农副产品展,参展的农副产品达到 112种,推进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天字号西甜瓜科普馆、金祥米业科普馆。石首市获评“全国优质西甜瓜生产基地”“中国西瓜之乡”。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召开现场观摩、研讨会十余次,连续承办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参会总人次达上千人次。在农民日报、湖北日报、荆州日报、今日石首等新闻媒体上,鸭蛙稻协同种养模式、瓜瓜菜高效模式、油菜“一菜两用”种植模式等报道数十次,编印先行县共建工作简报50期。石首市油菜花海惊艳亮相央视新闻。利用“荆州味道”年货节、抖音大会、农产品电商大赛等活动,实施优质农产品的宣传与推广行动。

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完成各项经济指标

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3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2%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7%。

一是种植业稳中向好。2022年全年粮食收获面积 89.46万亩,同比增长1.28万亩;全市棉花种植面积7.8万亩,同比增长0.45万亩;油菜面积27.28万亩,同比增长0.81万亩。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态势。

二是畜牧业健康发展。2022年生猪出栏73.64万头,家禽出笼654万只,禽蛋产量6.15万吨。石首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投资6620万元,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362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示范基地耕地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

三是水产业稳步发展。稳定精养池塘面积11.71万亩,增殖渔业面积9.9万亩,稻虾种养面积38.2万亩。2022年全年水产品产量约12.95万吨,实现水产品产值30.02亿元。

四是统筹流域综合发展。谋划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规划到2025年,明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3亿斤,“两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23个,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79.9万亩,占耕地的比例达到74%。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平稳。2023年全年争资争项目标值为3.4亿元,完成目标任务。开展2023年全年招商引资“秋季攻势”行动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六大产业链”精准招商,举行农业招商引资推介活动,16家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共谋石首农业发展,现场签订投资协议,项目投资总金额为38.5亿元。湖北新宏业·丰源食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借助安井食品预制菜产业链条,打造集水产养殖、产品研发、加工销售、冷链物流、废物处理于一体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锅圈实业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地农产品加工园区,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实现三位一体,达成年加工水产品10万吨,冷链物流5万吨的产能;徽岳记食品投资10亿元开展精深加工,并配套建设15000亩瓜蒌生产基地。

大力实施农旅融合,推进全域乡村振兴

利用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政策支撑、规范管理、培育品牌、加大宣传等举措,大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西瓜节”“桃花季”等一批有影响的主题活动,使全市乡村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长江大学杜光友团队来石首多次指导桃花节、葡萄节及广场舞等活动。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75个村分别入选国省森林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观光农业”三位一体生态游,直接带动农民就业8000人,年接待游客量52万人次,休闲农业旅游年收入2.6亿元。六虎山生态农业科技园、桃花山生态园入选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园区,积极推动东南乡村文化片、西南田园休闲片、江北生态旅游片三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借力鄂旅投建设桃源小镇。重点打造公石路城区—桃花山公路沿线、高基庙—团山寺公路沿线、省级秦黄公路大垸—天鹅洲公路沿线富美乡村建设,推进天鹅洲湿地旅游区、桃花山静心康养小镇、团山寺绿色小镇、久合垸休闲农业小镇等地方特色旅游。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促进农业高效发展

2023年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13期、805人,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期、986人。组织80余名农业专业人员开展2期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举行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长江大学及省内外高校专家教授为市场主体和老百姓集中授课,切实提升石首市农户种养水平。召开揭榜项目座谈会,年中交流汇报会,邀请专家教授对市场主体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陈珍)


责任编辑:徐言方 罗春莲;审核:袁俊峰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