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孝南杨店高龙纸扎技艺:纸守一艺 扎出万物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13 17:28:52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崔夏铭)为了更好了解身边的非遗,2023年12月10日,笔者前往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杨店高龙的扎制技艺进行走访,来到杨店高龙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武华家中,通过了解,对这个项目的保护传承困境有了切实的感受。

杨店龙灯,是一种湖北孝感地区的龙舞文化。杨店龙灯一直是湖北孝感地区龙舞文化中的佼佼者,因其龙头巨大,故又称之为杨店高龙,是湖北省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也是孝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

自1988年开始,程武华从事杨店高龙扎制技艺,至今已有35年。截至目前,今年扎制高龙42条、狮子35个、排灯15对、彩莲船2个,覆盖黄孝两界多个乡镇。

最开始学艺,扎制本湾的一条龙灯,那时本湾的一名叫程保新的村民很信任他。把湾里要扎的一条龙灯交给自己进行扎制,全靠自己平时积累,最后把那条龙灯扎得活灵活现。那时他才17岁,从正月初二接到任务开始,每天凌晨两点多钟就起床练习龙灯扎制,对扎制不好的作品绝不将就。而是拆了重来,如此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在“自己家的龙灯自己都不满意,别人怎么会满意呢”的原则要求之下,使手艺日臻完美和成熟。

程武华为笔者详细介绍了杨店高龙的制作过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舞龙结束后,将舞完破损后的高龙进行收集,并将高龙上面的构件进行摘取、整理、修复、归类(如;龙眼、蟾蜍、龙珠、龙舌、龙翅、龙角等)放于家中进行保存,便于后期高龙的制作。传统手工费时费力,单单是做框架和糊纸就要两天的时间。这个过程包括采灯头、打底子(糊白纸)、扎小件、粘水甲、壁口、粘旱甲、装件等多个程序。

采灯头所用的竹子也很有讲究,一般需生长期为三年以上且未被虫子蛀过的竹子,其剖开的竹条才便于弯曲,可以弯曲成三角形或者圆形,而不易折断。竹子连接处需用细扎丝牢固地绑起来,采好灯头后,用糨糊将裁剪好的纸片粘贴到灯头上,需要注意的是:糨糊若是太稀,黏性便不够,若是太稠,便容易把纸张戳破。

杨店高龙所需的纸张也分多种类型,且市面上并不容易买到。因此,平时看到适合的纸张,程武华都会立即买下来。即便是外出旅游,也不忘采买合适的纸张。程武华表示,常用的纸张种类繁多,包括牛皮纸、花边纸、蜡光纸、金纸、皱纹纸……

程武华表示,今年5月底,受孝南区检察院邀请,参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公益诉讼检察听证会。并围绕“形成非遗文化存在的困难”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示“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们到传统技艺大师们家中参观研学,走进感受体验非遗文化”“非遗项目推向市场的过程存在很多困难,有些非遗项目可以尝试开发成国潮文创产品。”

2023年6月2日—6日,参加了孝南区文化馆组织的杨店高龙培训班,对镇区的50多名青壮年及中学生,从龙灯的制作工艺、舞龙流程、技法和相关习俗礼仪,舞龙基本技巧和方法,锣鼓等打击的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使大家全面、详细地了解杨店高龙文化和传承技艺,也让大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热爱。2023年11月,被孝南区委组织部选树为“十美”先进典型之最美乡土人才。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传承人在传承上辈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当然,非遗的创新发展是以传承为基础的。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机器加工逐渐取代手工制作,纸扎手工技艺日渐式微,面对现状。程武华表示,我所传承的杨店高龙纸扎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发展前景十分渺茫。希望创新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前来学习杨店高龙的纸扎技艺。今年一年,整个杨店镇就有三位扎龙灯的老师傅去世了,剩下的师傅,估计除了我要稍微年轻一点,其余的老师傅都已步入暮年,传承这门手艺,时间上很急迫。如今,他面向社会“收徒弟”,只要有兴趣前来学习杨店高龙扎制技艺,就愿意将该项非遗技艺教授于人,他衷心希望把这份手艺传下去。

责任编辑:徐琛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