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邹爱华与丈夫几十年相濡以沫。李剑军 摄
她和丈夫先天残疾,但她不向命运低头,拖着一条腿,20年烙饼8万多个,坚强地撑起一个家。
她淳朴善良,把养女当亲生女,倾心付出,用爱托举,让两个女儿考上大学,三十年如一日照顾聋哑的二伯哥,成为养女心中的“亲妈妈”,大家庭公认的“好弟妹”。
她身材矮小却心怀大爱,谁家有事热心帮忙,用乐观豁达解开困难事烦心事,为公益捐款捐物,成为街坊邻居心中的“知心大姐”“热心街长”。
她是一年四季凌晨五点黑暗狭长街道中的一缕灯光,是困难家庭腊月寒冬的暖暖炉火,是照亮邻里左右的明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她,就是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星光饼嫂”邹爱华,一个用奋斗创造奇迹、用一条腿托起如山大爱的非凡女人。
12月8日,湖北省推荐评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发布公示公告,邹爱华入选我省推荐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类型)候选人之一,此次全省获推荐的该类型候选人仅两名。
狭长街道的凌晨孤灯——
8万个葱油饼撑起一个家
55岁的邹爱华是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居民,先天患有小儿麻痹症,只能依靠板凳、木棍支撑勉强行走。1988年,20岁的邹爱华嫁入肖家,面对的是老弱病残的一家子:婆婆年岁已大,丈夫姊妹四人,大哥远在广东,二哥和丈夫一样先天性聋哑,二嫂精神障碍,唯一的姐姐远嫁异乡。
“五个大人四个残疾,唯一不残疾的婆婆年岁已高。”回忆当年,乐观豁达的邹爱华也显得很无奈。
邹爱华的丈夫原本在政府照顾下有单位,但好景不长, 2003年改革,丈夫所在企业倒闭,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彻底没了。当时企业50多人,年轻的到外地打工,年纪大的去给子女带孩子。夫妻俩双双残疾的邹爱华一家,上有七旬婆婆,下有几岁的女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有街坊劝邹爱华,家庭特殊,去找找政府,说不定可以照顾下,但她谢绝了。”街坊刘远慧说。
徘徊彷徨后,倔强的邹爱华不等不靠,决定做面食生意,靠勤劳的双手,养活一家老小。
说干就干!一个铁皮罐子,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棍,邹爱华和丈夫就在家门口的塑料棚下,架起了简单的炉灶,从此便承担起全家所有的希望。
这个简单的炉灶,一架就是20年,锅盖换了一顶又一顶,灶炉换了一个又一个,连黑色的铁钳也被磨得愈发白亮,起早贪黑的双手更是布满伤口和老茧。
每天凌晨5点,在黑暗狭长的街道上,邹爱华家门口最早亮起灯光。邹爱华和丈夫准时开始和面、烙饼,每天拖着不便的双腿,来回移步炉灶口和锅盖之间,一天下来,双腿浮肿。炎热酷暑,40°C以上的高温,衣服湿了干干了湿,邹爱华夫妇从不叫苦。
“一次大雪天,寒风将塑料棚刮破,雨雪淋湿了柴火,打翻了炉灶,邹爱华夫妻俩没有哭,只是默默地将掉在地上的葱油饼捡起拿回家自己吃。”邻居刘远慧说,面对窘境,邹爱华没有气馁,坚强地继续烙饼。
邹爱华每天坚守,20年如一日,每天烙饼8锅,150多个,累计烙饼8万多个,辛勤耕耘支持起这个家。
无数汗水终究换来收获,2011年邹爱华夫妇荣获“钟祥市十佳劳动模范”。2016年,夫妻俩的事迹在钟祥电视台播出。去年,邹华家还盖起了四层小楼,共180多平方米。
清贫家庭的腊月炉火——
供养女亲生女上大学 照顾二伯哥三十载
1984年,邹爱华经人介绍与肖其敏相识,虽然家境贫寒,但婚后两人恩爱有加。婚后第三年,他们盼来第一个孩子,可惜天意弄人,孩子出生四天后夭折,夫妻俩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
“大女儿是1987年9月29日凌晨三点多出生的,是个早产儿。”邹爱华对大女儿肖琼的出生时间记得清清楚楚。
肖琼是邹爱华抱养的一名弃婴,但邹爱华视如己出,不是亲生更胜亲生。
“每天卖饼收下的第一元钱,先拿去给女儿买炼乳。”邹爱华说,当时家里很穷,卖葱饼的收入有限,但对于养女儿总是倾心付出。
“听说小时候我喝的炼乳瓶放在一起可以装一大车。”肖琼满脸幸福地说。尽管后来邹爱华又有了亲生小女儿,可对大女儿的爱一点都不曾减少。
每当谈起妈妈,肖琼总是感激不尽:“在我心中,她就是我亲妈,是她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供我到大城市读书,我今天能走出乡村,在大城市工作,都离不开她的倾心付出。”
肖琼说,虽然家庭贫寒,但父母给予姐妹俩的爱是无比深厚的,每天晚上,母亲变着法做好吃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讲故事。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肖琼自幼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已定居成都,邹爱华还时常给她寄家乡的特产。小女向晗从西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加盟比亚迪,成为街坊邻里夸赞的榜样。
母亲深爱女儿,女儿也眷恋母亲。近年来,两个女儿长大到外地读书工作,但对母亲的牵挂一直从未间断,两人仅给母亲写的家书就有一大箱子,这也是邹爱华心中最值钱的宝贝。
2017年,邹爱华的事迹感动荆楚,荣获湖北 “感动荆楚十佳母亲”称号。
邹爱华全力地爱着自己的小家庭,还无私地照顾着大伯哥一家。
73岁的二伯哥肖其炎跟邹爱华的丈夫一样,系先天性残疾,嫂子患有精神障碍。邹爱华嫁过来的40年里,总是无怨无悔地承担起照顾这个大家庭的重任。
随着年岁增高,二伯哥不时生病,而两个孩子都在外地,邹爱华和丈夫总是无私地照顾。前年,肖其炎患了严重的皮肤病,邹爱华夫妇俩将其送到石牌镇医院治疗,连续十几天,每天送饭照顾。后来二伯哥被转到钟祥城区治疗,她又和肖其炎的妹妹一起照顾。前些年,二伯哥头疼严重,邹爱华夫妇还将其带到荆门城区大医院就医。做CT检查时,邹爱华忘了自己腿脚不便,因步伐不稳“扑通”摔在地上,疼了好几天。
这些年,只要二伯哥、嫂子生病住院,在床前照顾的总是邹爱华夫妇。随着年龄增大,邹爱华双腿越发无力,行走越发不便,但只要二伯哥有事,都竭尽所能帮忙。
“婶婶如同寒冬腊月的炉火,温暖着一大家人。”肖其炎的女儿肖玲感动地说。然而,每每谈及这些,邹爱华总是淡淡地说:“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邹爱华还是邻居眼中的“好儿媳”。1998年,婆婆因病去世,大伯哥在广东,那时交通不便,一时赶不回来。二伯哥和丈夫都是聋哑人,大姑姐出嫁,身为小儿媳的邹爱华,主动充当“大哥”的角色,一手操办婆婆的后事。
小镇上的耀眼星辰——
乐善好施热爱公益 街坊心中的“知心街长”
“我小叔子出事后,把自己关在家里,饭也不吃。后来邹爱华来劝了几次,他才重新振作起来。”邻居邓秀玲说。
2018年,邓秀玲的小叔子肖锡兵工作时左手被机器轧断,一度十分消沉。听说这件事后,邹爱华晚上收摊后,就去邓秀玲家开导肖锡兵。从刚开始不说话,到走出家门,再到去工厂上班,肖锡兵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邹爱华的鼓励。
2021年,街坊郑正生正准备做土特产销售生意,不料此时他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查出脑瘤,家里一时陷入困境。邹爱华得知后,带头捐款1000元,相当于她10天的烙饼钱。
“钱您看着给,支持公益事业,为留守儿童献一份爱心。”2022年夏天,石牌社区志愿者协会开展义卖活动现场,邹爱华的声音格外响亮。
“夏天高温三十七八度,邹爱华却坚持了一整天。”石牌社区副主任李玉华说,每次社区志愿者协会有活动,邹爱华就会主动报名,一家人齐上阵,像防疫宣传、维持交通秩序等她能参与的活动,从未缺席。2016年以来,邹爱华一家先后参加交通维护、义卖、禁毒宣传等志愿活动60多次。
今年11月,钟祥市第三届敬老长桌宴在石牌老街举行,200多名老人欢聚一堂。“长桌宴别人家送来一道菜,邹爱华家送来5道菜,她最积极。”石牌社区前主任石立琼说。
邹爱华住的石牌老街,因石牌镇“豆腐之乡”的美誉,家里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周边居住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在这里住了三十年的邹爱华,被大伙亲切地称为“邹大姑” “邹妈妈”,一有困难,都喜欢找她帮忙。由于行动不便,邹爱华一年四季不是在家做面食生意,就是坐在家门口。因为热心肠,街坊四邻都喜欢找她拉家常,哪家有事需要外出,就放心地放一把备用钥匙在她家,哪家婆媳闹矛盾,就找她帮忙调和。正因这一件件小事,街坊四邻送她“知心街长”雅号。
“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为你付出得再多我也值得……”邹爱华很喜欢这首歌,身患残疾的她,用心灵的完美阐释着人间大爱,默默照亮和感染着身边的人们。2022年,邹爱华获评“中国好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