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姝满 通讯员 张崇民
【编者按】12月1日,由湖北省社科联、武汉大学、武汉市社科联主办,江岸区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湖北智库文化战略研究院承办的湖北发展智库第四场恳谈会于武汉市江岸区举行。此次恳谈会聚焦“新时期武汉长江大码头文化传承创新”主题。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高校、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武汉码头文化的形成与演进、武汉码头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系、新时期武汉码头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重新认识武汉“大码头”文化
韦之杰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大码头”文化不限于“义文化、哥们文化”,也不是“苦力文化”。“大码头”文化应该包括“船舶文化、商贸文化、海上文化、客旅文化、归人文化、关税文化、金融文化”等,其本质上是市场文化。武汉“大码头”文化中有传统的市场文化,比如“打码头、拜码头、讲义气”等。武汉“大码头”文化中有精华,也有需要摒弃的东西,但是要肯定武汉“大码头”文化,挖掘武汉“大码头”文化的丰富内涵,改变对武汉“大码头”只包含苦力、劳作等负面形象的印象。
要提升武汉“大码头”文化的价值内涵,向现代市场文化转化和提升。一是需要重新认识武汉“大码头”文化;二是理性、深刻地提炼武汉“大码头”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等相结合;三是既要弘扬武汉“大码头”文化,又要与武汉人、湖北人身上的变革精神相结合。
向着新码头、新航运、新产业发展
樊志宏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码头与航运是分不开的整体,一定要深入码头文化的本质,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狭义的理解。结合长江航运文化研究,有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汉口区域,打造一个整体航运船舶区,围绕历史航运的演进,船的演进,商业形态,以及与它相关的商业、文化形态全部进行展示。武汉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码头城市之一,有这个使命去做。
第二,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码头、新航运、新产业应该怎么发展?这是作为传统码头城市应该去努力推进的。传统码头搬走了,传统航运业态搬走了,应该做航运、供应链、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第三,航运的文化线路。南船北马,我们不能只考虑去建游轮中心,船往哪里走,游轮怎么走,不能只有三峡等线路,我们必须有传统水上商道、水陆两栖商道。
码头不兴、文化无根
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会长
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转变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从武汉码头文化到武汉长江“大码头”文化,这里面就包含了对时代价值的阐释。
长江“大码头”文化深入武汉城市文化基因。武汉城市性格既有平民主义、实用主义导向,还有英雄主义导向、家国情怀导向。这种性格就跟商业模式、商业城市底色,跟“大码头”文化密切相关。
推动武汉长江“大码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码头不兴、文化无根,要把武汉码头文化提升到长江“大码头”文化的层面,拓展内涵、提升站位。分两个层级,形而下的是物理空间;形而上的就是码头的文化精神,要融合长江文化系统,发掘其现代价值。它的现代价值体现在以长江为载体的大河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的交流互鉴,打造一个持续开放、不断扩大开放的长江。
“合”是“大码头”文化的目标
易文利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水文化》杂志社社长、编审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新时期武汉长江“大码头”文化。
一是通,“通”是“大码头”文化产生的基础。武汉九省通衢、通江达海。交通、流通、贯通,这是武汉的自然禀赋,从过去到现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是“大码头”文化的源泉。
二是争,“争”是“大码头”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面对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进步、发展。“大码头”文化与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是吻合的。
三是变,“变”是“大码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变是争的手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这与“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口号也有相通之处。
四是合,“合”是“大码头”文化的目标。通过竞争走向统一,实现良性合作,互利共赢。这种合的精神在当前尤为重要,武汉的发展需要各部门、各区域上下联动、合作共赢。
运用码头文化节提升影响力
涂文学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教授
现在提出振兴武汉长江“大码头”,契合了武汉要成为一个走向世界的国际性大城市的目标。振兴长江“大码头”文化,关键是要振兴武汉的码头经济。武汉曾是“东方芝加哥”,这个时候的码头我们称之为“洋码头”。如果没有长江航运的繁荣,没有武汉港口经济的繁荣,“大码头”文化的创新、传承和振兴就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建议武汉的港口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同时用好武汉铁路枢纽优势,江海联运,航铁联运,加强与“一带一路”的衔接,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
建议举办武汉国际码头文化节,以文化为辐射力和凝聚力,达到促进开放、服务经济、繁荣文化的作用。举办武汉国际码头文化节,无论是对于以航运、码头提升武汉知名度、美誉度,还是对于推动城市文化、经济、国际化发展,都有好处。
让戏曲大码头成为靓丽名片
黄念清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
武汉是楚剧的正名之地、汉剧的兴旺之地、京剧的繁盛之地。水运的兴盛造就了汉口码头的繁荣,也将南腔北调的地方戏曲带到此处,武汉本土孕育的汉剧、楚剧,与京剧、徽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相互映鉴,众多戏曲名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使武汉成为享誉全国的戏曲“大码头”。
近年来,为了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湖北省印发了《关于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意见》,推出了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再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戏曲“大码头”的盛景及八十年代民众乐园的“追剧狂潮”,还有待时日。要大力培育新时期的戏曲群众土壤,通过戏曲文化的守正创新,让更多观众看懂戏曲、欣赏戏曲、喜欢戏曲,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衷心希望武汉戏曲“大码头”成为武汉文化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长江“大码头”文化要处理好三组矛盾
舒伯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
武汉的码头文化要走向全国,有三组矛盾,我们要进行对照。
第一,老历史与新时期。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我们正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水上交通恰恰有可能成为休闲时代重要的慢生活体验方式。
第二,精神传承和价值创造。包容开放、务实进取等精神的传承,最终要落到价值创意上去,文化要阐释现实价值。尽管码头文化传统的社会价值和集体价值、集体记忆在淡化,但是消费体验价值在提升。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文旅消费为背景,营造以码头为场景,营造文旅消费新体验,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场景。
第三,大众化与高品位。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传播武汉码头文化。在传统交通格局改变的情况下,武汉长江“大码头”文化的复兴既要借鉴某些城市的相关经验,也要打造文旅体验新产品。
丰富武汉“大码头”文化的文化形态
蔡武进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北智库文化战略研究院党支部书记
武汉长江“大码头”文化,从“大”的角度定义武汉“码头”文化,既体现为时间上的“大纵深”,也表现为空间上的“大包容”,还展现为定位上的“大格局”。
当前,应当从秉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基本立场,着力从三个方面彰显武汉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第一,要挖掘和传承武汉“大码头”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特别是要挖掘和传承武汉“大码头”文化中的讲仁义、守诚信、尚和合的价值理念。第二,要把弘扬武汉“大码头”文化与发展当代现实文化结合起来,丰富武汉“大码头”文化的文化形态,赋予武汉“大码头”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精神特质和表现形式。第三,要彰显新时代武汉精神、长江精神、中国精神。要把武汉“大码头”文化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文艺创作、文化和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
用IP运营盘活码头
蒋昕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码头是江与人的节点,买与卖的节点,城市与世界的节点。长江码头是一个非常具体鲜活的空间,要用IP运营思路来盘活码头,让武汉长江码头特别是传统码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抓住中国长江博物馆建设契机,以月亮湾码头为代表,通过文化综合体建设,带动长江“大码头”强势回归到公众视野中。依托传统码头分布,建设码头文化展示展览空间,形成小型城市专题博物馆群。引导传统码头建设周末文创集市,引导市民和游客体验码头文化,重新塑造码头连接人与江、买与卖的价值意义。建设荆楚非遗文化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体验荆楚非遗、打造荆楚非遗走进城市、走进生活的典型IP。建设先锋剧场、先锋书店,策划或者引入一些自带流量的文创个展、小型演出等,打造文化消费的新热点。连通传统码头,打造专属路线。
“大码头”文化要展现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
钟晟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秘书长
今年课题组对“新时期武汉长江大码头文化传承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是从3500年前的盘龙城时期至今,分五个阶段回溯武汉码头文化形成演变的发展历程,武汉因两江交汇带来的航运之便,自古以来商贸繁盛,孕育出深厚的码头文化底蕴。
二是码头文化的传承要注重扬弃,要用“大码头”文化展现出新时代武汉精神的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弘扬武汉在时代变局中兼收并蓄、勇立潮头、务实进取、创新求变的精神。
三是新时代要立足当代长江大码头文化的创新转化,突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大码头文化标识,创新发展武汉文旅“大码头”、戏曲“大码头”、商贸“大码头”、开放“大码头”等文化品牌,高品质营造码头滨江文化空间带,建设长江文明枢纽城市和世界大河文化名城。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