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
地处华中腹地、汉江中游
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
“魏晋以来,代为重镇”
“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
无论你是谈历史、军事、唐诗
还是书画
都绕不开这些襄阳人
襄阳在历史上留下的诸多名号
也与他们有关
↓↓↓
光武帝刘秀从这里起兵
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爆发。公元22年,刘秀与哥哥刘縯在家乡枣阳舂陵起兵,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
公元23年,在昆阳大战中,刘秀以1万多义军打败王莽的40多万大军,声威大震,力量迅速壮大。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国号仍为汉,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此后,刘秀扫平关中、收取关东、平复陇西、攻略川蜀,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于建武十二年(36年)平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在位期间,刘秀回家乡枣阳省亲。他在习郁陪同下,巡游至苏岭山,君臣同时梦见神鹿,刘秀乃命人修建寺庙,并刻石鹿立于路旁,苏岭山自此易名鹿门山。舂陵就在今天的枣阳市吴店镇。枣阳吴店镇的千年古刹白水寺,就是乡人为纪念光武帝而建。白水寺现在是襄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汉城景区在枣阳建成开放。汉城以汉文化为主题,是根据考古发现复原的一座完整的汉代都城,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外城、内城、宫殿区、后宫区、御花园、灵台和明堂辟雍、官寺(衙署)、太学、街市、寺庙等。汉城上演的《寻梦大汉·汉颂》,讲述了刘秀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也因为刘秀
襄阳从此留下“帝乡”的名号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
襄阳作为荆州治所
社会稳定、经济富庶、人才辈出
成为天下名士、百姓向往的地方
诸葛亮就跟随叔父来到襄阳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后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襄阳。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躬耕苦读。他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当时,刘备依附刘表,屯兵新野。他听了司马徽推荐,到隆中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出山后,被刘备拜为军师,自此天下局势遽变。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成为魏蜀吴三方争夺的焦点。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他住的竹篱草庐依旧保存了下来,并为后人所珍视,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常寻之地。
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曾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的事迹;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东晋升平五年,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并作《诸葛武侯故宅铭》;宋代的曾巩、王安石、苏轼等名人都到过隆中,留下了他们对诸葛亮的赞颂……
现在,古隆中景区已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里现在有诸葛庐、躬耕田、三顾堂、腾龙阁等景点。
古琴悠扬,纶巾飘逸……古隆中景区上演的《草庐·诸葛亮》,再现了“智圣”诸葛亮传奇的一生。
从1993年至今,襄阳多次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影响持续扩大。
古隆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唐朝诗人孟浩然
在家乡的山水中,和古人对话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他的家在襄阳古城南岘山脚下的涧南园,也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孟浩然到长安游学,应进士举不第。他在太学赋诗,写下“微云淡河汉”,名动京城。孟浩然一生大概活了52岁,大量时间都在家乡襄阳度过,“以诗自适”。鹿门山、万山、岘山、檀溪、鱼梁洲、高阳池……襄阳的山水,处处都留下孟浩然的诗。孟浩然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王维、王昌龄、李白等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几乎都到过襄阳,与孟浩然饮酒吟诗,留下千古绝唱。一直到宋朝,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曾巩等人到了襄阳,还时常怀念孟浩然。
孟浩然曾隐居的鹿门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山上有千年古刹鹿门寺,汉唐以来即是佛教圣地。
鹿门山上的浩然诗院,是襄阳人为了纪念孟浩然而修建的纪念园,3000余平米仿古建筑全景再现孟浩然生平。孟浩然纪念园入口处有个春晓阁,取名自孟浩然诗《春晓》。现在,山上还有望江亭、苏岭诗径、八角井等景点。在襄水、汉江的交汇处,襄阳人新建了凤林古渡生态公园,这里离孟浩然的故居涧南园不远。彼时的孟浩然出门访友时,经常从凤林古渡撑船起航,走水路直达襄阳古城。凤林古渡西邻习家池,北接岘首山,南望鹿门寺,这些都是孟浩然和友人经常游玩的地方。

蓝天白云下的岘首亭。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摄


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摄

米芾,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生于襄阳、长于襄阳,在襄阳习字、读书,度过美好的少年时代,十几岁才随母亲迁至京都汴梁。米芾一生以身为襄阳人为傲,他自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在和友人的书信中,也常署名“襄阳米芾”“襄阳野老”。时人称他“米襄阳”。米芾以书法名世,在北宋四大家中首屈一指。他的字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米芾所书《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爱石如痴,人送外号“米颠”。他为灵璧石写的《研山铭》成为传世珍品,《研山铭》真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米芾后代又回到襄阳定居。现在的襄阳市高新区米庄镇米芾社区,就是米芾后裔的集中居住地。为纪念米芾,襄阳人修建了米公祠。米公祠位于樊城汉江边,始建于元,扩建于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米芾纪念建筑,也是襄阳市内标志性景观之一。米公祠内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陈列了诸多石刻、碑帖、拓片、书画楹联等艺术珍品。
2022年9月29日,观众参观“风流米襄阳 翰墨数千年” 米芾书法临帖作品展。

米公祠
米芾余韵,延绵至今
襄阳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
从襄阳走出的这
一帝,一相,一诗人,一书法家
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
他们带襄阳在历史上“出圈”
襄阳人也以他们为骄傲
传奇大美襄阳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