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保康: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01 09:45:5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保康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发展的“蝶变”之路,构建了“一二五”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绿色转型决心,做强磷化工业一个支柱。保康县磷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24.88亿吨,远景储量达30亿吨,平均品位25%,综合指数居全国八大磷矿第4位,矿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近年来,保康县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推进矿业经济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美好的绿色之路。

一是坚持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动磷矿产业由“卖原矿”到“采选加+”一体化发展,逐年削减原矿石运销量。全县现有磷矿采矿权由19家整合为11家,关闭、取缔小微采矿企业20家。高标准规划建设襄阳保康磷化工产业园,已纳入省重点项目库,与兴发集团签订正式合作协议,新洋丰、广州天赐、鄂中集团等上市公司竞相合作。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全省千亿级磷化工产业的主要支撑。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建设绿色智慧矿山。主动适应低碳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要求,鼓励磷矿企业开展数字矿山建设,大力推广充填采矿、光电选矿,开展“采矿-选矿-采空区充填”与智能控制一体化技术创新应用,磷矿综合回采率提升10%以上,磷资源利用率提高9%左右,矿山服务期限平均延长10年。

三是坚守绿色思维,创新恢复治理模式。投资9.04亿元,策划农用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国土绿化美化等8大重点项目,推动矿山修复。尧治河村坚持“山区建成景区、矿区建成景区、老百姓生活区建成景区”的“三区融合”发展战略,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矿山生态恢复率达到96%,森林覆盖率达到92%,实现矿洞变景区、矿洞变农场、矿洞变酒窖,每年吸引游客 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黄龙观村投入1.5亿元加强生态恢复治理,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高山民宿、高山滑雪、高山体育等游客爆满,完成了矿区变景区的“华丽转身”。

有效推进“两山”转化,做强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两大重点产业。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重点培育全域旅游、森林康养两大产业,加速推进“绿色颜值”转化为“金色价值”。

一是统筹全域旅游,绘就山城画卷。坚持全时段、全地域、全要素、全功能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打造山、水、人、城和谐共融的美丽保康。打造绣花式山水园林县城,以清溪河为主轴,建成7级橡胶坝,开发河东官山、河西万年山和紫薇园、蜡梅园“两山两园”休闲区,大力开展城市更新,精细城市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一河碧水穿城过,两岸风景入画来。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4个,黄龙观AAAA级景区通过评审,尧治河原始奇幻、九路寨千崖竞秀、五道峡飞瀑绵延、横冲烟波浩渺;推出8大风情小镇、2个山区精美小城镇,建成3个滑雪场;共同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81个,集中打造4 个“襄阳市A级景区式村庄”、3个“湖北旅游名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是放大资源优势,打造康养胜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4.8%,平均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6000个,空气优良率达95%以上,河流断面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标准,天然优势造就了康养福地。坐拥优势资源,确定“荆山楚源、康养保康”发展总体定位,大力开发保健养生、康复疗养、休闲游憩、花卉康养、研学旅游等一系列森林康养产品,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各类康养试点23个,蜡梅谷建成“中国养生第一谷”,横冲、九里川、官山世外茶源康养基地正式营业,保康县被授予“全国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横冲森林康养基地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大水林场被授予“中国森林氧吧”。

三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深化旅游体验。坚持景区与乡村一体、县内与县外共融、节会与活动联动,围绕“花、叶、果、节”主题设计精品线路。用好“花”资源,策划“赏花游”,发布赏花地图,推出重阳万亩油菜花海、千家坪云锦杜鹃等多条赏花路线。用好“叶”资源,策划“避暑游”,提供民宿消夏、野奢度夏、星空纳凉、亲水康养4条精品线路。用好“果”资源,策划“采摘游”,联合种植基地推出草莓、桃子、柑橘、葡萄等休闲采摘游。办好节会活动,持续举办茶文化旅游节、蓝莓采摘节、核桃丰收节、马拉松和掼蛋赛事活动,引爆四季旅游。开发系列旅游商品,“葛言”山葛粉、尧治河酒、朝元红绿茶、荆山玉珠宝等礼品广受青睐。2023年1-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600.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08亿元。

主打生态绿色品牌,建强特色农业五大产业链。高扬生态优势,深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茶叶、烟叶、核桃、蔬菜、道地中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

一是坚持链式推进,聚焦特色谋发展。依托全域山区独特资源禀赋,根据海拔、土质、产业基础等因素优选产业,打造五大重点特色产业链,确定各产业链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实施路径、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目前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86万亩,特色产业年产值达24.5亿元以上,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5万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6家,新增专业合作社28家、家庭农场48个。

二是坚持品质优先,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使用土壤改良、避雨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保证农产品“天然、绿色、无公害”。搭建产学研平台,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等开展校地校企科研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茶叶产业茶苗无性繁殖技术、有机茶生产技术广泛推广,建成了国际领先的智能化茶叶生产线,保康毛尖进入“品牌强国工程”公益广告。核桃产业“楚林保鑫”“楚林保丰”2个核桃新品种通过国家验收。道地苍术标准化栽培体系技术研究取得2项发明专利,穴盘法种子繁育、智能化工厂化育苗等技术全面推广,保康苍术入选“十大楚药”。农产品有机认证65个,总面积5.7万亩,总产量2.6万吨,居全市前列。

三是坚持助农增收,铺好产品销售路。秉承“帮农民赚钱、让企业受益”的经营理念,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依托832平台、供销荆选、淘宝、微店、抖音、拼多多等19个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和店铺,上线300多个农产品单品,线下通过“保康供销e家”门店销售农副产品,2022年农副产品购销总额达1447万元,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604.7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全程追溯100多个特色产品,加贴政府监制的质量追溯二维码,亮明保康农产品“身份证”,强化质量安全保障。

来源:襄阳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栾桂燕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