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村庄道路宽了,村民的房子美了,生活环境变好了……”11月28日,走进蕲春县彭思镇的余凉村,一幅和谐恬淡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近年来,彭思镇紧抓宣传教育、文化惠民、文明创建、弘扬新风等工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以“一约两会一榜”为抓手,以“积分制”激励模式为依托,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移风易俗新路径。
共筑村民精神家园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今年以来,该镇充分挖掘“鱼米之乡·文化洼地”地域优势,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夯实乡风文明基础,全力建好“九个一”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形成了散落在群众身边的“一站多点”的乡风文明新阵地。
一校一墙一讲堂。“一校”即余凉老年学校,该镇在余凉村老年学校里,设置4间室内教室、10间配套功能室、村史馆、室外广场以及乡村大舞台等6个主题宣讲阵地,打造“大树下听戏”“舞前微课堂”等5个宣讲品牌,让美德“好声音”融入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一墙”即高标准彩绘文化墙,该镇注重文化建设,将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内容分布在各村文化广场、文化墙上,农村群众乐于接受。“一讲堂”即“彭思宣”道德讲堂,该镇在余凉村史馆、凤凰村史馆、张体学纪念馆、文明实践广场等场所,开展理论宣讲、乡风教育、移风易俗等系列宣讲活动。
一队一团一协会。该镇组建各类文艺队,建设村民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农村幸福大院等多个文化活动阵地,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村民传统观念。组建彭思镇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艺术团,整合民间黄梅戏、乐器团、广场舞等文艺团体资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该镇成立鼓书协会,挖掘村内及周边鼓书爱好者,通过民乐、鼓书等形式,弘扬社会新风正气。
一训一节一食堂。“一训”即乡风文明提升培训,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群众,开展文明礼仪、孝善文化等培训活动,传播文明、教化群众。“一节”就是在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期间,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志愿者,开展包粽子、打糍粑、划彩船、猜灯谜、打腰鼓、唱歌跳舞等庆祝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一食堂”即余凉幸福食堂,该镇组织志愿服务队每周一到周五中午为全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做爱心午餐,志愿者们常态化走访困难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及时排忧解难。
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
攻坚基层难事,巧解矛盾纠纷,引导乡风文明。近年来,彭思镇坚持把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作为农村“治风”的有力抓手,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群众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发挥“一约两会一榜”作用,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
完善村规民约,“约”出文明好乡风。该镇以解决村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阻碍辖区发展的痛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村“两委”干部入户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出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同时,邀请镇组织办、司法所、民政办等部门负责人对村规民约的制定进行全程指导,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并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显眼位置进行上墙张贴,引导群众自觉遵守。
推选自治“两会”,“议”出和谐新气象。该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推选德高望重的“五老”成员组成“道德评议会”,推选威望高、热心公益的村干或村民组成“红白理事会”,通过“两会”进行摆事实、讲道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深化“一榜”成效,“评”出文明好榜样。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活动,选树典型榜样,让少数人带动大多数人,让广大村民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如今,在“一榜”的激励下,彭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的正能量蔚然成风。该镇指导成立了“红色管家”服务队、治安巡逻队、村民理事会等8个自治组织,村里的爱卫保洁监管、道德礼仪督促等事务,全都交由村民自治组织管理。
“小”积分兑出“大”文明
文明乡风吹乡村。彭思镇将“积分制”引入乡村文明建设,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为一体,鼓励村民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携手共建文明有序的乡村风貌。通过亮积分、比积分、兑积分等形式,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
建好积分超市。由各村党支部牵头负责建设并组织实施。将“积分超市”建设事宜纳入村党支部研究议题,在党员大会上讨论研究形成初步意见,并组织村民代表等一同出谋划策、出钱出力,确保做到凝心聚智、增进共识。同时明确一名村党支部委员会成员负责做好超市的日常管理、货物出入库登记等,确保阵地不脱管,干部不缺席、民心不缺位。
定好积分策略。彭思镇把乡风文明各项指标进行量化,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最美塆组·最美庭院创建”等方面进行评分推行,并按照月积分、季张榜、年表彰的形式,对每家每户量化考核,形成良性循环,闭环管理。
巧用积分兑换。采用“一季一评比”“一评一兑换”的模式,通过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风文明评比活动等获取积分,可以用积分兑换洗衣粉、洗洁精、电饭煲等生活用品。开在家门口的“积分超市”让村民看到了参与积分制管理带来的实惠,激发了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行为改变习惯,习惯赢得积分。目前,该镇29个村已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全覆盖,极大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度,“‘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正向激励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群众认可。”该镇党委书记刘海说。
水清岸绿,乡愁民居,村子变“靓”了,村民“讲究”了,幸福感更强了……彭思镇持续巩固提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成果,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吴同海 谢柳 朱思颖 吕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