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卞和,春秋时代荆(今襄阳南漳)人。
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徐庶本名徐福,后改名徐庶。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后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掳获,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但却终身不为其设一谋。徐庶用不为常人理解的方式,体现了他的至忠至孝。
如今,再次走进水镜庄、徐庶庙,这一个个历史文化遗迹,就仿佛回到了那一段段久远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冯开竣,字哲夫,南漳县板桥镇人。1903年清朝留日学士毕业回国,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1908年任武昌模范小学校长。1911年10月,冯被举为内务部长。冯入主湖北军政府内务部后,开始了内政革新。辛亥革命失败后,冯开浚致力于“实业救国”,但都“卒无一成”。
1921年,湖北教育厅调冯任湖北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3月抱病辞职归里,养蚕、种花、读书著文,编纂《素园文集》五卷。1952年病故于家中。
正是因为有此先贤,才激励冯家湾村辈辈勤耕苦读,代代薪火相传。
张自忠,字荩臣,后改荩忱。抗日时期任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兼59军军长,司令部就设在武安镇东大门口。张自忠戎马近三十年,竭尽微忱,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五战于枣宜。
1940年4月,张自忠将军由武镇亲自到前线作战。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激战到16日拂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
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以身殉国,衣冠葬于武安镇(现县第二中学校园内),并修建陵园。
“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张自忠将军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一“忠”字。
站在历史的墩子上极目远眺,我们还看到了南漳这块沃土上涌现的更多近现代“风流人物”,陶仆伦、胡子舆、刘辉亭、朱子伟、李协一、谢尧协、冯举英、张道南、全世钧、廖周义、郑登武、吴自修、张怀念、王明健……他们或舍生取义,或建设家乡,或献身国防,在时代的浪潮里熠熠生辉。
千年的风云变幻,带走了无数时代的传奇,如今时移世异,但这些风流人物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如同荆山漳水,延绵不绝,历久弥坚。(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南融媒 南文旅 杨瑷祯)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