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罗建云) 坦白讲,我对龟驮碑没有太深入的研究。只是在很多地方见到龟驮碑,特别在南京报恩寺、曲阜景灵宫、北京十三陵、黄河入海口等地见到龟驮碑,而且每座龟驮碑高大、威武、端庄、稳重,不得不让我关注与思考龟驮碑背后的文化与现象。
此次去武当山,我对南岩宫、紫霄宫、玉虚宫、五龙宫、静乐宫前的龟驮碑很感兴趣。在高耸入云的武当山上,雕刻龟驮碑的石材是从哪里来的?重达百吨的龟驮碑又是如何安装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龟驮碑如何抵御风雨侵蚀,屹立不倒?如此等等,在我脑际浮现一个又一个问题,让我好奇,让我兴奋,让我着迷。
据史料记载,龟驮碑的故事起源于陈宣帝年间。北周武帝灭佛时,齐地海曲(今山东日照)慧闻禅师被迫从海上南下,遇到大风浪,船沉海底。这时,一只神龟将慧闻禅师等人驮到江宁(现江苏南京)。慧闻禅师向神龟道谢时,神龟说:“师父难道不认识我了?我是海曲石梁溪放生池里的老龟。”慧闻禅师这才恍然大悟,他曾在海曲买下石梁溪作为放生池。后来,慧闻禅师将这个故事讲给陈宣帝听,陈宣帝很受感动,就下诏建报恩寺,并为此立碑。石碑由龟背负,既是对神龟报恩的诠释,也取其天长地久之意。
到明朝,龟驮碑的故事更是演绎到登峰造极。传说,燕王朱棣初次起兵反朝廷时,被建文帝朱允炆打败。敌兵紧追,朱棣策马扬鞭,落荒而逃,被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拦住去路,朱棣不禁仰天长叹:“我该命绝此地乎?天若有情天救我吧!”话音刚落,大江便翻滚起来,江中现出一个漩涡,溅起通天的浪花,随着哗啦啦的浪涛声,出现一只巨大的乌龟,它伸长脖子说:“圣上,我来驮你过江。”朱棣正惊魂不定时,火焰驹飞身一跃,到了龟背上,站得稳稳的。乌龟摇着头,摆着尾,转眼便游到对岸。朱棣回头,只见敌兵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在对岸团团转,却过不了河。他长舒一口气,对乌龟表示感谢。乌龟说:“圣上登极以后,请封我一官半职吧。”告别朱棣,就沉到水里去了。这时,军师姚广孝领兵接应,朱棣便把乌龟驮他过江的事告诉姚广孝,问姚广孝乌龟是何方神圣。姚广孝说:“此龟非龟也,乃龙王六子,特来护驾,可见你要坐天下了。”后来,朱棣果然百战百胜,赶跑了朱允炆,自立为永乐皇帝。他论功行赏,对当年追随他的文武人员都封了官,唯独忘了那只驮他过江的乌龟。姚广孝提醒永乐皇帝,可是所有官职都封完了,怎么办呢?永乐皇帝说:“乌龟对朕有救命之恩,论功绩,其最大,就封它给朕驮圣旨乎!”乌龟便立刻驮着圣旨,来到武当山。它见这里山川峻秀,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是个好地方,便没有再离开。武当山原有12座龟驮碑,10座分布于南岩宫、紫霄宫、玉虚宫、五龙宫前,另有两座龟驮碑于1958年修建丹江口大坝时搬迁到了静乐宫。
故事归故事,传说归传说,武当山龟驮碑经永乐皇帝这样美化,被民间艺人口口相传,被文人骚客添油加醋,就变得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了。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想,龟驮碑的故事应该是假的,但纵使我们用一万种方法、理由去证明是假的,会有实际价值吗?反过来讲,我们不如相信龟驮碑的故事是真的,有这样美丽的传说,有这么美好的故事,我们去南京报恩寺、曲阜景灵宫、北京十三陵、黄河入海口、湖北武当山等地看龟驮碑时,是不是更有敬仰之心、崇敬之情?我们是否会更加相信古人的智慧超群?
武当山龟驮碑的出处我算弄清楚了,可是,这么巨大的龟驮碑是如何雕刻、安装的呢?用于雕刻龟驮碑的石材又来自何处?在武当山旅游时,我仔细看南岩宫、紫霄宫、玉虚宫、五龙宫、静乐宫附近有无大型的石材开凿遗迹,希望通过这些遗迹找到石材开凿的蛛丝马迹。
要知道,武当山龟驮碑可不轻。武当山龟驮碑也称赑屃驮御碑、龟驮圣旨碑,长为5.3米,宽为2.4米,高为8.5米,重达102吨。武当山本身是断层崖地貌,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因为石材的性质,想在武当山找到完好无损、重达百吨、可用于雕刻的青石是不现实的。不管是在南岩宫、紫霄宫还是玉虚宫,我均未看到开凿大型青石施工痕迹,而用于建造宫观的的石级、石板、石材,确实有几处大型采石场。
据2014年1月29日《湖北日报》报道,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行陡坡村石场沟,悬崖峭壁上摩崖石刻多,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清晰可辨。其中一块刻着“长沙太领军,张校尉,永乐十年……”有的依稀可见莲花和帆船图案,还在摩崖巨石上发现许多凹槽。在悬崖的半山腰有一座巨石,形似龟驮碑,旁边有许多石阶,专家分析应是尚未完工的龟驮碑石构件。当地老百姓称这些石阶叫梯子石,人沿着石阶就像爬楼梯一样,可以上到巨石顶部。石阶周围随处可见当年开采石头时留下的楔子洞。经过实地测量,巨石顶部宽5.1米、长6米、高10米,与武当山建筑群所用青石色泽、材质完全一样。武当山道教学院教授王永成认为,这些应是当时卸石留下的痕迹。行陡坡村与古均州城(现淹没于水下)相距仅5公里,打磨好的石构件从这里先走旱路,再走水路运到武当山。
只是问题又来了,如何把毛胚石材或雕刻成型的龟驮碑运到武当山上?用于雕刻龟驮碑的石材每块300-500吨,纵使石碑与赑屃分开雕刻,每块石材也要200-300吨。以当时的人工与船只,如何实现水上运输?
据《明史•兵志》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明代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48米),宽十八丈(约60米),载重量达八百吨,从理论上讲用船解决托运不是问题。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现在丹江口水库可行1000吨的货轮。而在明朝,汉江水资源比现在更加丰富、充沛,要让数百吨的巨型石材通过水运到达武当山是完全可行的。另像《三国演义》所写“铁锁连舟”,采用多只船共同搭载运输,平均分摊重量,也是可以把巨型石材运抵武当山脚下的。可是要把重达几百吨的毛胚石材或雕刻成型的龟驮碑搬上船,再从船上卸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没有重型机械,如何实现呢?再有,要运上武当山,可不是容易的事。单说南岩宫,海拔964.7米,依照现在的交道线路行驶,重达数百吨的石材如何在弯弯曲曲、此起彼伏的武当山上移动?
难道靠肩扛手抬,还是夯土平移?我总感觉这两种方法不靠谱。应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有了更科学的方法与技巧,可以起运数百吨、甚至数千吨的大型物件,能够让这些重达几百吨一块的石材运上武当山。而且当时的几何计算水平特别高,在安装龟驮碑时,能准确无误地安置,以致在经历数百年的地壳运动中,不被损毁。甚至我在想,如果不是人为损坏,这些龟驮碑可以伴随武当山一起到地老天荒。这便是古人的智慧,这便是我们需要探索的科学之迷。因为有这种超强的智慧,从而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的舅舅名叫刘清石,曾任湖南省隆回县建筑工程公司项目经理,系高级建造工程师、高级监理工程师。他说,在古代要搬移大型石材其实不麻烦,先修路,把路面填平、夯实,然后在路面放好方形枕木,再在方形枕木上铺上圆形枕木,通过斜坡平移法把大型石材搬上圆形枕木,用杠杆向前撬动,用人工往前拉动,是可以把巨型石材搬上武当山的。像他们早期建造房子、庙宇,立石柱、架横梁、树大碑,在没有重型起重设备的时候,有些几十吨上百吨的结构件,也是用这种方法把石柱、横梁、大碑从远处拉过来再安装。
另外,著名古建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认为,武当山龟驮碑建造很有可能使用了已经失传的石头焊接法,不管是用于雕刻的赑屃,还是用于雕刻的石碑,均不是一整块石材,而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石头,通过失传的石头焊接法变成一整块大石头,然后在武当山雕刻,从而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龟驮碑,高大、威武、庄严、稳重。我舅舅说,这种方法不是不可以,从古至今,均有石头焊接的高超技艺。现代用环氧树脂胶(也称大理石胶),粘合力极其惊人,修补后完全看不到任何痕迹。到明朝,在修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搅拌作为胶合材料,这样大大增加了粘合力。明朝长城的修筑,不少地段均用糯米汁掺拌石灰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粘合力仍很坚固。我在求证张良皋教授的说法是否靠谱时,我舅舅强调,完全可能。具体要到武当山现场调查,用X射线扫描,其实可以看到武当山龟驮碑是不是拼接的。
当然,也有人说用树木搭建桥梁,巨石在桥梁上移动,然后就轻松解决问题了。另有说法是古代气候寒冷,地面结冰厚,等到冬天,能工巧匠才从采石场搬运石材上武当山。只是要承重300-500吨,在古代要修建这样的木桥可不是容易的事。要让冰面承载300-500吨,想想可能吗?这种假设跟修建长城、金字塔的技艺一样,经不起推敲。如果今天给你足额的经费做实验,在不使用现代重型机械的前提下,让地面结冰,或是修木桥,你能确保把数百吨一块的巨型石材搬上武当山吗?把龟驮碑雕刻好,你能保证完好无损地顺利安装吗?
在武当山期间,我无数次思考这个问题。发现越思考越难找到答案,越思考感觉越神秘。以致我在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究竟有哪些神奇的科学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消失了。今天我们想再拾起,或想超越,发现比登天还难。
有网友私下跟我聊天,说你不是在写龟驮碑吗,有无可能,在古代真有一种力大无比的乌龟可以驮三山五岳,然后在永乐皇帝的召唤下,它真的来武当山了。这碑不是人工抬上去的,而是龙王第六子赑屃驮上去的。想想这种说法也很有意思,如果找不到答案,权且当作答案吧。毕竟,在巍巍武当山上耸立龟驮碑,神话传说中的赑屃为了华夏江山社稷稳固,如磐石般屹立不倒,也有很深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同样值得大家敬仰与崇拜。
每个时代要有图腾,每个民族要有图腾,我想龟驮碑这种敢于肩负重任的精神便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吧。有这种肩负重任的精神与使命、责任与担当,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均可迎难而上,迎刃而解。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