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邱亮、王依塘)绵延的青山、无际的茶园、鸟儿叽叽喳喳、小狗汪汪汪,伴随茶农的笑声……在竹山人眼中习以为常的风景,却惊艳了外乡人。
被寓意为竹山第一茶叶强镇的得胜镇,地处竹山县西部鄂陕交界处,全镇辖14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06户25966人。全镇茶园总面积达3.8万亩,在册茶叶专业合作社50家,茶叶加工车间、作坊59个,培植了星梦、竺山红等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出“十星红”“秦岭源”“飞云山”等优质茶叶商标37枚。2022年全镇年产各类干茶664吨,实现产值4.75亿元。先后荣获湖北省生态乡镇、十堰市高质量发展集体、“一村一品”示范镇等称号。
得胜镇是竹山县红茶的核心产区之一。湖北星梦茶业股份公司位于得胜镇圣水村,是以生产“十星红”系列茶产品为主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销售国内10多个省市,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受到茶商青睐而享誉海内外。就在前不久,得胜镇湖北星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了来自俄罗斯的第二批红茶订单,出口货值195.4万美元。
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得胜镇的“十星红”,在名茶辈出的上庸大地上脱颖而出?让我们一起探寻起伏的茶山中,那一篓篓绿色和氤氲清香背后的故事。
强党建,找路子
得胜镇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
“有山有水,有土地,咋就过不上好日子?”
1998年,圣水村党支部立足土壤富硒的生态优势,带领党员群众率先探索“绿色发展、茶叶主导、富民兴村”道路,茶园面积由当初的20余亩,迅速扩大到3000余亩。由90年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收成一般般”变为如今的“茶香氤氲满青山,农民致富笑开颜”,引领得胜镇茶叶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育基地,造青山
瞄准“西部绿色高效农业先行区”定位,突出茶叶产业特色,依托圣水村优质核心茶园建设标准化基地,以点带面,全镇累计建成高标准生态高效茶园3.8万亩,黄土荒山变成青山茶山。
2022年以来投资270万元,实施茶园设施配套工程,新修建茶园产业路14公里,安装运输车轨6.5公里,新建大宗茶示范茶园8000亩,着力建成全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板块。
培龙头,创品牌
有了万亩茶山青山,可是老百姓的腰包还没鼓起来,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得胜镇聚焦生态资源、招商生态投资、培育绿色企业。引进省级龙头企业湖北星梦茶业有限公司和湖北竺山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依托龙头带动,茶叶产品效益逐步提升。生产旺季星梦、竺山红日均加工鲜叶28吨,加工成品干茶7.8吨,今年截至目前已生产眉茶、砖茶共计200余吨,星梦公司全年计划出口茶叶300吨,产值达6000余万,目前已发车5批次150吨。
搭链条,拓市场
如何让山更青,水更绿,银山成色更足,金山含金量更高,完善产业链是关键。
在做精高香型生态绿茶产品的基础上,多元化开发绿茶、红茶、黑茶、砖茶及“醋茶淡饭”茶醋饮料等产品,形成了茶叶产品的梯次结构,有效延伸了茶叶链条,提高了茶叶产品附加效益。2022年得胜镇成立“党建+茶叶产业链”功能型党委,解决茶叶产业经营主体各自为战、相互分离问题,加强支部、企业、合作社、茶农协同发展。组织村书记和合作社负责人先后赴宜昌、恩施等地考察茶产业,扭转茶农传统观念,大力发展大宗茶,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延长采摘期。
促增收,带民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逐步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真正做到生态富民。
成功承办2023年竹山县“茶香十里 竹山乡遇”茶叶交易市场开市活动,4月上旬以来,市场主体累计收购鲜叶1.8万斤、发放收购款300余万元,带动3000余名茶农增产增收。
大力推动大宗茶发展,今年以来,累计收购大宗茶鲜叶2000余吨,为茶农发放鲜叶款达2200多万元,每亩茶园在原有基础上平均增收2000-3000元,达到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效果。
得胜风光无限,热情好客的得胜人民热情欢迎着四方来客的到访,一同在这被寓意为竹山第一茶叶强镇的美丽茶乡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