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龙之乡”里文化兴 —— 武穴市龙坪镇以文化自信助推经济自强观察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1-08 13:19:10

青砖黛瓦,石板街巷,白墙斑驳,起伏有致,极具特色。漫步龙坪老街,仿佛穿越千年而来,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繁华。

(青砖黛瓦 古色古香的金家龙凼)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座唐朝时期因埠而建的千年古镇,东西全长15公里,南北宽只有4公里,古称“鸿脑洲”“龙坑”,至明嘉靖年间改名为“龙坪”。因版图形似一条卧于江畔的巨龙,有“龙之乡”的美誉。清朝时期广济县第一位会元金德嘉诞生于此,故又有“会元故里”之美称。

(冬日暖阳下的金家龙凼 古韵悠悠岁月长)

千年古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

龙坪镇自古因水运发达而商贸兴盛、人烟稠密、富商巨贾云集。千年的商业古镇,孕育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

早上七时,简单过个早。龙坪镇新洲村治保主任周茂先照常来到长江干堤新洲渡口。

此时,渡口上人头攒动,等待过江的小车排成了排。周茂先例行检查好船只,指引人车依次上船,他熟练地放开船上的绳索,不一会儿,伴随着一阵“嗒嗒”的声响,船只缓缓驶离了码头。

(繁忙的新洲岛轮渡 人来人往)

在这个小小的长江渡口上,知天命的周茂先迎来送往,干了20余年摆渡的活儿。

新洲渡口,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渡口,连接着龙坪镇区和新洲岛,是武穴市仅存的3个渡口之一,几十年来,船票从未涨价。“以前,新洲村舵手用木帆船把新洲、龙坪地区的棉花、黄豆、芝麻、蚕豆等农产品运到外地进行销售,再把各地的棉布、食盐、火柴等日用品运回。商贸往来、货物运输,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周茂先介绍道。

昔日的商贸繁华造就了龙坪镇独特的“港埠文化”,“港埠文化”中纯朴、吃苦耐劳、踏实勤快、具有同情心、互相帮扶等品质已深深刻入龙坪人的骨子里。熊百万就是其中的代表,龙坪熊氏一族为国尽忠,为民尽责,世代裔孙,秉承耕读为本祖训,商界奇才居多。为维持贫困乡邻生计,“熊百万”常为他们提供食宿,灾年“熊百万”开仓放粮,福泽桑梓,义名流芳。

(端午期间 龙坪镇牛车村柘湖组龙舟赛事)

“咚咚咚”“嘿呦”“咚咚咚”“嘿呦”......每年农历5月初,龙坪镇牛车村丰收港段人山人海,为所在垸场龙舟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每次划龙舟时,舵手都会忘却酷暑的炎热,激情四射;看龙舟的人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划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三大民俗之一,古时划龙舟目的是去厄运、攘灾异、祈求保佑,如今划龙舟是守住家乡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的体现。古时候,龙坪朱河村和牛车村是一片湖区,人们出行都得靠船,划龙舟顺理成章成了龙坪的民俗活动项目。

“今天我们的鼓手声音应该再大点,口号再整齐点...”几条板凳一壶茶,浆手们和群众在“乡贤茶话会”上开始部署“作战规划”。整场会议下来气氛异常和谐,一改往日垸场涣散局面。

“我每年都特地从外地回来,就是为了体验一年一次的划龙舟活动,今年我们垸争取拿第一!”牛车村村民邵文广表示。

划龙舟只是龙坪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坪镇组织开展了挑花篮、双推车、采莲船、舞龙舞狮、踩高跷、采茶戏、赛龙舟等系列民俗活动,充分发掘、保护、传承民俗文化。

(位于龙坪镇朱河村罗垸的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纪念馆)

可视文化为千年古镇文化塑形筑魂

“帝师金德嘉为官清贫,返乡探亲,却要沿途捡柴火、菜叶,无好酒好菜招待,得罪了随从的官员,官员向皇帝打小报告,皇帝反而下旨为金德嘉建造房屋,这是为何?”国庆期间,在位于龙坪镇花园社区上街的金会元故居内,当地的党员干部正向前来参观的游人“解密”“金家大屋”的由来。

龙坪开埠于唐、兴盛始于明,始称“鸿脑”。史称当时“编户三千有奇,土著家累千金者,不可胜数,远方富商大贾,舟车辐辏,尘市浩壤,亦蕲黄以东之沃土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座长江边的千年小镇在一湾江水的滋养孕育下,相继涌现出一代廉吏胡士容、削发隐读诗人寇学海、革命志士黄湘、胡藩等名人志士,会元金德嘉就是其中之一。

(抢救性加固修复完成后的金会元故居)

金德嘉,五岁丧父,独侍寡母而居,虽生活清苦但谦逊好学,曾写下“龙坪数千家富过我穷莫过我;鹏程九万里时让人志不让人”这幅充满少年志气的春联,轰动一方、流传至今。他52岁高中会元后步入朝廷,任翰林学士,曾任雍正皇帝儿时老师,人称“硕儒”。可以说金会元是龙坪人励志好学、崇廉尚德、正直清廉的文化代表和精神象征。

从龙坪镇“会元故里”门楼出发,沿着金家龙凼向南行走,经过百余米长的田家巷,便到了花园社区上街。走在这条复原的青石板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青砖灰瓦、高挂红灯笼和黑牌匾的民居,这里便是“金家大屋”。

历经340余年的岁月洗礼、风雨侵蚀,金家大屋一度面临破败坍塌的风险,为了保护这座文化古迹,更好地展示和弘扬“会元文化”,龙坪镇全力践行“五共”理念,开启了会元故居修缮改造工程。

2022年6月,金会元故居修葺一新、正式开放,这座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古宅院和旁边的会元文化展厅吸引了不少近乡远县的学者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古镇龙坪一张闪亮的“名片”。

(古建不语听风叙 一砖一瓦皆故事的熊百万故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

乡村文化展馆让无形的文化变得可看可触、生动具体。在龙坪镇,村史馆、名人故居、红色文化展馆、垸组文化礼堂,正融入乡村人们的生活,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守护乡村历史记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龙坪镇高度重视挖掘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乡村历史文化展馆作为留住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彰显地方特色,打造乡土文化品牌,重新修缮了会元故居和熊家大屋,精心打造了会元文化展厅,重建了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纪念馆,让会元文化、党建红色文化和廉政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为龙坪民众保存一份记忆,留下一份乡愁。

(挖掘红色文化 建设完成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纪念馆)

“清壑亭荒只有诗,风流犹忆郑当时。山农不省词场事,亭下牵牛唱竹枝。每次到会元故居来,我总会想起父母给我讲的金德嘉艰苦求学的故事,时刻激励我刻苦求学,奋发图强。”游客李某某表示。

据统计,今年以来,累计有10万余人到龙坪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千年古镇龙坪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广力轧辊机械轧辊生产基地大量订单待加工)

文化自信助推经济自强

文化作为一种记录自然和人文历史的存在方式,既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和愉悦,也是社会物质财富上的一种创造和累积。也正是源于对文化的这种自信,塑造出龙坪人朴实、豪迈、团结的优良品质,同时也激发出这座千年古镇文化赋能经济的张力和活力。

(热火朝天的民俗文化 龙舟赛事)

“划龙舟活动,不但增强了垸场凝聚力,也有利于乡贤们共谋村级发展蓝图。”牛车村党总支书记张建生表示。划龙舟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一场比赛,是一项责任、一份荣誉、一丝牵挂,也在引导村民团结奋进。依托划龙舟活动,牛车村每年发出“召集令”吸引在外的游子回家,既是代表垸场乃至村里参加比赛,也是回来参加村委会组织的“乡贤茶话会”,为家乡发展出智、出资、出力。“虾稻连作”就是群众提出的好点子,目前在牛车村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并建有“龙虾交易基地”一座,成为了牛车村的支柱产业。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武穴市龙坪镇会元街上的周启童手工油面特产店里人来人往,众多游客和市民在选购地方特色产品—龙坪油面。作为武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龙坪油面具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鄂赣皖一带备受广大消费者的推崇和青睐,是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上好佳品。相传清朝雍正微服下江南,拜访恩师金德嘉,金夫人用龙坪的特产龙须油面招待雍正。从小吃过北方面食的雍正尝后赞不绝口,即兴赐封龙坪油面为龙(龙子)相(拜访)师(老师)油面,此后“龙相师”油面成为宫廷贡品。

(繁忙的龙坪油面制作现场)

在龙坪镇沙墩村,大大小小的油面厂就有二十多家。“我们龙坪油面的特色是手工制作,和面、盘条、醒面、拉条、晾晒、包装、制面等一整套程序比较繁琐,我正在和父亲学习油面的做法。”大学毕业不久的郭胜超说,“我觉得龙坪油面是武穴的一个老字号,传统工艺不能丢,今年我计划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把我们龙坪油面销售到全国各地。”靠着这一地方特色产品,龙坪镇走上了强村富民之路。春节期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全镇的油面厂加班加点,抓紧制作、晾晒油面。以前龙坪油面都是武穴人推出去卖,如今已一车接一车地运走,仅沙墩村的年产量就达到1000多吨,俨然发展成为鄂东地区有名的“油面村”。

“龙坪的油面制作历史悠久,文化品牌底蕴深厚,在创造性转品牌效应为经济效益上,我们深度挖掘销售渠道,激发产业聚合效应,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向全国各地供应,并在周边地区开设了龙坪油面特产店,村民还能够借助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龙坪镇党委书记胡超说,“我们正准备开设培训班,为村民传授制作工艺。同时,还要教他们运用电子商务销售的技巧,按照统一原料、统一工艺、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标准,促进龙坪油面生产规范化、规模化,实现抱团发展,共同开拓市场。”

(高速运转的艾邦生物消毒剂和医疗器械智能化生产车间)

港埠是龙坪人的乡愁。龙坪于唐武德四年因埠建镇,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龙坪港埠运载货物大都是几吨几十吨的木船。偶尔有几百上千吨的铁驳船停靠,那都是用来装粮包或煤碳等大批量货物的,只有长航公司才有,一停十天半月,得靠搬运工一板车一板车的装运。原先的货运港埠是没有固定趸船的,自闸口江边大概两百米左右的沿岸,船能拢到岸边,搭上跳板就开始装卸。那时的搬运工,尺把宽的木跳板,大都倾斜达一二十度,近百公斤的货物扛在背上或挑在肩上,凭着一阵阵“哟嗬,哟嗬”的吆喝声,上下踩着悬空一两米高的跳板,脚穿蔴编草鞋,不打一点颤,他们不光靠力气吃饭,更是靠技艺吃饭。

在“水码头年代”,作为水镇的龙坪自然在周边集镇中优势明显,凭着水上交通的便利,龙坪人上武汉,下九江,挑箩背兜的,行走江湖,龙坪街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随着社会进步,交通业飞速发展,立体便捷的运输业取代了落后的交通方式,水运优势不再,但沉淀在岁月中的商埠文化、码头文化却依旧深深地烙印在龙坪人的记忆中和骨子里,他们靠着“利义兼顾、朴实豪迈”的优良品格敢为人先、滚石上山,让沉寂数十年的渡口,再次激起千层浪。

如今,“港埠文化”唤醒了“港埠资源”,助推“港埠经济”深度演绎发展。

(位于龙坪镇的湖北省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建设规划)

“园区建设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占地约10000亩,结合功能分布,形成‘一心四区’的空间格局。以龙坪船舶产业园“智”造区为核心,规划科研配套服务区、制造配件等供应链配套区、产业链配套区、海工装备制造区。”龙坪镇镇长李瀚在规划展牌前向考察团慷慨激昂地介绍道,“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3万人,实现税收10亿元。”

一园南风踏江来,百业俱兴自此开。随着国家加快推进淘汰老旧船型,鼓励实施智能化新能源船舶制造,湖北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的落户,让这座拥有长江沿线深水良港优势的千年古镇再次迎来经济腾飞新的增长极。

(大江之畔 正在崛起的古镇)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雷世达 耿文辉 游启超 沈琴 周子芮)

责任编辑:简雅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