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武当山太极文化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1-08 09:22:32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因为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知道,武当山大顶山形像一个神龟,七十二峰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神龟压在火上,这是周易里边的既济卦,代表一种和谐的状态,被称为“太和”。成书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王概的《大岳太和山纪略·图考》说:“考山图也,孤峰焰起,群峭攒空,象亦火也。”这个说法是古代人说的,并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只是对它进行了现代阐述而已。“水火既济”“太和”等,这都是属于周易哲学思想的一种说法。

《周易·系辞下》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阴阳未分之前为太极,太极又生两仪(阴阳),两仪又生四象,再生八卦,这样有了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宇宙生成论的说法。有人说太极图,有点像我们用日晷记载太阳运行痕迹的图像,就是说每年夏至到冬至中间这个太阳运行的轨迹很像太极图。这种说法也有它的根据。

武当太极文化的兴起与陈抟有密切关系

五代北宋著名道教学者、养生家陈抟在武当山五龙宫有个诵经台,是他读《周易》的地方。那个台子很有意思,由一个八卦组成。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载陈抟入武当山隐居,诵《易》于五龙观侧,“寻迁诵经台,研究画前之妙”。“画前”乃指伏羲画卦演易之前,邵雍诗云:“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须信画前原有易,自从删后更无诗”。陈抟研究“画前之妙”,心存高远,所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武当山和周易太极文化是有渊源的。《太极图说》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但周敦颐的《太极图》是根据陈抟的《太极图》来的。南宋朱震(约1127年前后人)《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我认为,《太极图》的根源在武当山,陈抟在武当山读《周易》,研究“画前之妙”,后来绘出了《太极图》。《太极图》通过穆修传给周敦颐。这个渊源还是比较清楚的。换句话说,太极文化理论的兴起,应该是与武当山著名道士陈抟有很大关系。

论道太极-6

元代武当山道士熟读《周易》

谈太极文化离不开《周易》。《周易》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儒道释各家都有研读《周易》的高人,尤以道士为多。例如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作者刘道明熟读《周易》,《武当纪胜集》作者罗霆震熟读《周易》,五龙宫道士李明良熟读《周易》。元代《华阳岩浩然子记碑》谓五龙宫道士李明良“晚喜玩《易》,尝谓夫子三陈九卦,盖教人用《易》之大法,居易处俭,修己及人,尽在于是。”可知李明良是熟读《周易》,研究《周易》,精通《周易》的。他在武当山华阳岩有个画像碑。元代道士懂《周易》的人很多,如元末明初武当山南岩道士邓青阳“生于元季,早来武当,从高士学《黄》《老》《文始》《文庚》《庄》《列》,与夫《周易参同》《龙虎大丹》,精思熟炼,深得其奥。至乎九还七返,造化功妙。上乘一着,不落其二。方始放浪湖海,以道度人,栖栖然若不足焉。”现在,我们在元代五龙宫西边发现的太极观,就是道士修建的。既然这个名字叫太极观,就说明当时道士对道教的太极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取名为太极观。这个应该说是很早,至少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如今太极观依然保存在丹江口市官山镇杉沟村。

元明武当道书常常提及太极文化

道教流传至今的经书山志中记载着很多与太极文化相关的资料,如元代刘道明纂修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序》中有“太极肇分,二仪始判,水火化生于一画,风雷鼓舞于两间”之句。该书卷下《玄帝传记》引《太极隐文》云:“天一之精,是为玄帝,分方于坎,斡旋万有。天一之气,是为水星,辅佐大道,周运化育。”又如元代张守清《玄天上帝启圣录》中叙述:“按《混洞赤文》所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这里的太极意指玄帝,含有鲜明的道教寓义。明代张三丰师徒研究太极文化,传承太极文化。明宣德年间武当山高道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记载,张三丰弟子刘古泉、杨善澄“结岁寒之盟,偕入宝珠岩下,闲谈太极,以至于无极之妙”。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由此可知,“太极”与武当山张三丰一系之渊源,并非偶然。

武当山古代太极文化的遗迹很多。如紫霄宫大殿顶篷上绘有太极图,南岩宫里有两仪殿。武当道教里边有玄帝脚下的龟蛇雕像,龟蛇代表水和火,也代表阴和阳。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跟西方人的思维不一样。中国人认为太阳就是阳,月亮就是阴,缺一不可。天为阳,地为阴,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头为阳,脚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等。练武的人把动静、虚实、快慢、刚柔、粘走、进退等对立统一关系称为阳阴,这也是太极文化辩证思想的一种体现。不在于太极理论有多高深,关键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运用,它本身是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这是关键。

明代是武当太极文化发展兴盛时期

有史料根据的说法是,明初张三丰到武当山,大概在武当山修道20年左右,他也是研究周易的大家。曾经和他修道的一个有名道士叫丘玄清,正三品朝廷官员,太常寺卿。他曾在五龙宫修道10年。据说丘玄清当五龙宫住持是因为张三丰的推荐。

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后,从全国各地选了400名高道,这些道士都是张三丰的徒弟,认张三丰为祖师。太极拳或内家拳认祖不认师,认的就是张三丰这个祖师。这些道士除了为朝廷举办斋醮法事以外,有个重要活动,就是内功修炼。修炼内丹,主要打坐、静坐,那么静坐时间久了以后还要活动活动,这样就产生了内家拳。

明代武当太极文化兴盛的人才基础 明代永乐年间,皇帝钦选的武当山道士有400 人,他们是“禀食道士”,也叫“官道”。宣德年间,皇帝允许这些钦选道士收养道童。成化年间道士道童有800多人,到弘治年间有1600多人了,再到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的时候增长到21000多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马西沙先生主编的一部丛书叫《中华珍本宝卷》,里边收录了一本书叫《武当山宫观仙迹记》,明代万历年间编的。这本书里说武当山各宫共有21000多人。明代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中记载了几位研读《周易》的高道。“李素希,字幽岩,号明始韬光大师。洛阳人。生于元季,自幼业儒,不闻荣达。弃家来居武当之五龙顶,粗衣粝食,枕石漱流。读《周易》,明《道德》。洪武初年,度为道士,住持五龙宫,后复退隐于自然庵。不与人接,含光守默。”“孙碧云,关西人。幼年颖悟,愿欲学仙,遂入西岳华山,寻锼刀之踪,追希夷之迹,岩栖屋树,服气养神。探《黄》《老》经旨,《周易参同》与夫儒、释、诸子、史书,罔不熟诵,研精覃思,固有年矣。”“李时中,江都人。蚤年入三茅山,从高士学读《周易》《文庚》《庄》《列》,诸子书无不涉览。”所以,明代武当道士熟读《周易》,研究太极文化,武当太极文化的兴盛是有人才基础的。

明代武当太极文化兴盛的经济基础 由于明代武当山道士属于皇室御用神职人员,都是吃“佃粮”的道士,叫“禀食道士”。永乐十四年(1416年)九月三日,隆平侯张信传奉圣旨:“武当山各宫观,别无田粮供赡,着户部差官去同所在官司踏勘本处附近荒闲田土,着法司拨徙流犯人五百名去那里做佃户,专一耕种供赡。若是本山宫观边厢有百姓的田地,就取勘见数拨与佃户每种,另寻田土拨还百姓。”在粮食没种出来之前,由朝廷拨“行粮”供养道士。次年,户部奉旨将犯人王文政等共555户人册,编为“大有、水丰、富和、福庆、善安”五里,专一办纳斋粮,应付脚力。每户给田地50亩,每年交租课七石,征送各宫观供养道士。这27750亩田地是归太和山各宫观援拥有的佃地,由皇帝除授均州知州吴礼,不管均州事,专一提调佃户,并就佃户屯田所另盖公所管属。明代武当道士还和皇室御用乐舞生一样,由官方供给穿衣所用布匹。永乐十七年,明成祖下诏曰:太和山各宫“道士每年与棉布两匹,夏布两匹”。“所有襄阳府县三年一次额办给散道士阔白棉布二千四百匹、阔白苎布二千四百匹。”与此同时,明成祖还让玉虚宫提点任自垣计算各宫观供神所需香烛灯油的具体数目,由皇室差人前去购买。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再令每丁岁办茶叶二斤、盐二斤、净棉花一斤,供给焚修道士服用。钦遵。”因此,明代武当道士是衣食无忧的,这就是明代武当太极文化兴盛的经济基础。

明代武当太极文化兴盛的宫观道房基础 明成祖敕建武当山宫观从永乐十年九月开始。几十万军民夫匠在武当山周围数百里的崇山峻岭和沟壑溪流中辗转忙碌,或凿石开道,或搬砖运木,或竖栋架梁,或炼铁冶铜,在相当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用当时堪称先进的施工方式来垒砌营建武当山巍峨的宫殿。经过他们十多年的辛勤劳动,紫霄、南岩、玉虚、五龙、遇真、清微、朝天、太和、静乐九宫,元和、回龙、太玄、复真、仁威、威烈、八仙、龙泉八观先后建成。关于永乐间敕建宫观房宇的具体间数,《明实录》说:“凡为殿、观、门、庑、享堂、厨、库千五百余楹。”《敕建山志》称:“殿、堂、房宇一千八百余间。”并开列了宫观殿堂房宇的具体间数,但该志统计的各宫房屋多指重要的殿、堂、亭、阁、厨、库、方丈等,未包括全部道房,如有关玉虚宫的记载说:“创建玄帝大殿、山门、廊庑……计五百三十四间。其宫外复设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俱有道院。”此后,历代帝王官吏又不断进行修缮和增建,使武当宫观始终完美如新。督工修缮宫观是提调藩臣和提督太监的日常工作,所用人力来自均州千户所军余,该所5000余名正军余丁平时只有1000多人负责操备城池,巡禁山场宫观,其余3000多人的经常工作是烧造砖瓦、采办木料,遇有损坏,随即修理。《大岳志略》所记八宫房屋间数为6306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大岳太和山宫观殿堂。万历九年刊印的《武当山宫观仙迹记》,记载了八宫殿堂房宇的具体间数,如“第一宫即老营玄天玉虚宫……敕修殿堂房屋三百六十间,陆续新修道房八千三百余间。”“第二宫大顶太和宫……敕修殿堂房屋八十一间,续创道房三千余间。”按照该书对八宫殿堂房屋具体间数的记载进行统计,永乐年间敕修殿堂房屋及陆续新修道房共计25191间。这就为明代武当太极文化兴盛提供了宫观道房基础。

明代武当太极文化兴盛的图书基础 《周易》是《道藏》收录的主要经典。明代《正统道藏》中有《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书。明代武当山玉虚宫提点任自垣是《道藏》的执行主编。他于永乐四年(1406年)选赴文渊阁,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永乐九年被荐入朝,授道录司右玄义。永乐十一年因武当山诸宫观提点缺员,经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推荐,敕授玄天玉虚宫提点。明王英(1376—1450年)《送提点任先生还武当序》云:“初,任先生自武当来,适有诏购天下名山所藏道书,集学道之修洁博习者,校正类聚,会合而归藏焉,遂以先生总之。”永乐二十年,“经成进之于朝,俱获赏赐”。明代不仅玉虚宫有《道藏》,而且其他宫观也有《道藏》。《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三载:正统十三年二月丁卯,“敕赐太岳太和山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静乐宫道经各一藏。”武当山金沙坪凝虚观碑刻记载有万历皇帝敕赐《道藏》二部。据清代游记记载,武当山琼台观有《道藏》二部。这些《道藏》的存在,就奠定了明代武当太极文化兴盛的图书基础。

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所以明代武当道士在斋醮科仪、道教音乐、道教哲学、道教伦理学、道教文献学、内丹修炼、养生健生、内家功夫、道医仙药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所以武术界自明清以来才流传着“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所以民国时期太极拳谱如《太极拳术》《太极拳浅说》《太极拳全书》等都强调是“武当真传”“武当嫡派”。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所以杨氏、孙氏、吴氏、武氏、赵堡等太极拳传人都说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说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并不是武当山人说的,而是武术界绝大多数流派的共识。

别的暂且不说,单就功夫修炼、内家拳技而言,明清文献也有一些记载。明代陆铨《武当游记》载:嘉靖乙未年(1535年)登武当,过樃梅祠,“行五六里,一道士跌坐道左,舆人曰:‘此道士岩间构居,人不能上。’予停舆,仰视之,见壁岩千仞,中有一洞,洞中架木牵竹,隐隐有户牖,若蜂房燕巢然。铁绳双垂于地,贯以横木,相间以度。予乃命道士试登之,即挽绳履木,伸缩以上,绳虚飘动,傍观胆落。比道士至洞口面下而呼曰:‘道士至洞口矣。’声微形短,恍惚若仙。夫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乃为至人,道士亦用志不分者乎。”修道习武,皆需精神专一,用志不分,道士悟得此理则能事毕矣。在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以后,这些道士散落民间,各地都有。清朝初年限制很严格,很多道士都不敢传教、传拳,即使传教、传拳,也不敢说师傅的名字,只说祖师是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我认为明末清初是内家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21000多名道士散落民间,促进了太极拳等内家拳的发展。许多武术流派的传承是无法形诸文字的。

明代武当山道士主责主业是为朝廷为国家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皇帝祈祷万寿无疆。道士们炼内丹、习拳技只是基本功之一,并不是主责主业。道士们每逢万寿圣节、千秋令节、三月三、九月九及每月初一、十五等节做斋醮,每天早上念早坛功课经、晚上念晚坛功课经,都是祈祷天清地宁,国泰民安。希望乾清坤宁,天地和顺,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就是这种天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我内心的和谐,构成了“太和”的理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这种理念延伸到道家内外功夫的修炼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武当太极功夫。 (杨立志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夏永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