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今日好稿丨地大团队最新揭示:中国最大淡水湖泊群曾是这里
湖北日报 2023-11-06 15:30:01

央视《寻古中国·云梦记》视频录屏。

兴盛时期面积达6400余平方公里

地大团队揭示——

古云梦泽曾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

湖北日报讯 (记者海冰、张歆)云梦泽,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里的“云梦者,方九百里”,唐代诗人孟浩然描述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文学记忆还是真实存在?古云梦泽何时不再?它与今江汉湖群有何关联?

多彩秋色,醉美木兰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邱舒 摄)

11月2日,世界湿地大会在武汉召开一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顾延生。他介绍,团队经多年野外调查、钻孔采集分析研究,结合数百篇文献的收集研究,揭示了约4000年来古云梦泽兴盛与消亡的“生命轨迹”。

顾延生称,多年来,有关古云梦泽形成、演化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为探寻真相,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古云梦泽形成演化研究”启动,几年来,他带领团队在今江汉平原腹地——江汉湖群分布区开展野外调查,布设了200多个深度不一的钻孔,首次系统开展了钻孔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化研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团队对样品进行大量检测分析,最终发现了各历史时期掩埋于地下的古湖泊群和古三角洲沉积环境。

顾延生团队在江汉平原腹地布设钻孔达200多个。(受访者供图)

在地大现代化的实验室内,顾延生打开激光粒度分析仪向记者介绍道:仪器通过对砂土等钻孔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可获得指示不同沉积环境的频率曲线。团队据此可准确识别对应的沉积环境是河流、湖泊还是三角洲。“周秦汉以来,由于陆上三角洲的不断推进,使古云梦泽淤浅范围越来越大,湖群面积相应地越来越小。三角洲的发现,对动态揭示古云梦泽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顾延生说。

钻孔岩芯。(受访者供图)

此外,借助高倍光学显微镜,团队研究了沉积物中的微体植物化石——植硅体。“大小仅几十微米的植物体内的硅细胞,对温度和湿度变化极其敏感,是植被与水文气候的忠实记录员。”顾延生说,团队通过对植硅体化石和其他指示沉积环境的理化因子提取、分析,获得了古云梦泽形成演化的大量证据,回应了前辈研究存在的诸多争议。

顾延生团队认为,古云梦泽确实存在,但从未形成统一的古湖,而是以湖群形式存在。夏商以来,江汉平原腹地(长江与汉水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湖泊群,即古云梦泽,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江汉湖群的前身。团队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测算,发现古云梦泽兴盛时期面积达6400余平方公里。

府河湿地万鸟翔集。(视界网 郭贤乐 摄)

古云梦泽的“生命轨迹”并非一成不变。顾延生介绍,其形成、演化历时约2800年,在气候变化、长江河道变迁等因素作用下,古云梦泽历经夏商时期兴盛、周秦汉时期淤浅、魏晋南北朝时期萎缩,最终在唐宋时期湮灭。“由此可见,司马相如《子虚赋》的记载存在夸大其词之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不过是借湖写意。”早在约3500年前,“最早的武汉”盘龙城兴起于府河边上,而府河湿地曾属于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候鸟天堂”沉湖湿地,是古云梦泽的遗珠。武汉作为在湿地上发育起来的城市,现已成为全球唯一的千万级人口的“国际湿地城市”。

阶段1:夏商时期古云梦泽(兴盛期—大湖群)(受访者供图)

阶段2:周-秦-汉时期古云梦泽(淤浅期)(受访者供图)

阶段3: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云梦泽(萎缩期)(受访者供图)

阶段4:唐宋时期古云梦泽(湮灭期)(受访者供图)

据悉,“古云梦泽形成演化研究”项目结题时,顾延生团队的调查研究成果获专家认可。专家指出,该项目对古云梦泽的历史由来、形成、分布与演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全面、系统地还原了古云梦泽形成、演化不同阶段的面貌,为解决相关争议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成果具有重要价值。

从古云梦泽到千湖之省

——访地大环境学院教授、

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顾延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张歆

俯瞰荆楚大地,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在水中悠闲漫步,再现《诗经》“呦呦鹿鸣”的美好意境。“国际湿地城市”武汉,是鸟类重要的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在此安家。

从古云梦泽到千湖之省,厚重历史能否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11月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顾延生。

2018年4月18日,夕阳西下,麋鹿群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嬉戏、觅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山水之美成就文明之美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山水之美,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文明之美。”顾延生的回答简洁明了。

顾延生本硕阶段就读于地大地质学专业,后在武大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多学科交叉的教育背景,让他在研究环境演化时,拥有了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视角。

顾延生介绍,发现3具距今约百万年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十堰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汉水边。水流会搬运来鹅卵石,这些石料很多成了古人类制作工具的材料。考古出土的象、大熊猫、金丝猴等动物化石,表明当时这一带温暖湿润,非常适宜人类和动物生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顾延生团队在古云梦泽所在地开展野外调查。(受访者供图)

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从山前来到平原,平原随之成为人类活动的主战场。新石器时代,水草丰美的江汉平原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高温黑釉陶,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惟妙惟肖的动物陶塑,无不令人惊叹。“古人生存发展需要各类资源,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顾延生说。

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器。(资料图片)

大江大湖之滨的武汉,作为在湿地上发育起来的城市,是因水而生的典型。顾延生介绍,武昌放鹰台遗址,留下新石器时代人类在东湖畔活动的印记。距今约3500年的黄陂盘龙城遗址,位于府河的河湖湿地边,是商王朝统治南土的据点,也是“武汉城市之根”。“古云梦泽在夏商时期处于兴盛期,今武汉府河湿地曾属于古云梦泽的一部分。被誉为‘候鸟天堂’的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古云梦泽的遗珠。”

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熙勇 摄)

古云梦泽孕育瑰丽楚文化

古云梦泽是湖北历史时期文化、地理及生态的重要载体。到周秦汉时期,古云梦泽处于淤浅期,一部分湖泊淤浅成陆,人类开始在陆地上开展生产活动。

“楚有章华台,遥遥云梦泽”,唐人的诗句是否靠谱?顾延生称,团队通过钻孔沉积分析三角洲淤浅的范围,发现位于今潜江的楚章华台,就建在古云梦泽附近三角洲淤浅成陆的地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顾延生团队在古云梦泽所在地开展野外调查。(受访者供图)

章华台是楚灵王的离宫。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雄伟壮丽,被誉为“天下第一台”。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描写当时章华台的奢华。楚国王室除了建造章华台,还举办声势浩大的游猎活动。“古云梦泽边缘的水陆交错的地方,是楚王天然的猎场。”顾延生说。

《墨子》记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意思是楚地云梦泽,遍地犀牛、麋鹿。这在考古发掘中得到印证,楚地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鹿角制品,如漆木卧鹿、卧鹿鼓等。研究发现,多件鹿造型的漆器,用的正是真鹿角。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麋鹿在野鸭群中踏浪奔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何宇欣 摄)

在地大现代化的实验室内,顾延生借助光学显微镜,将楚国时期古云梦泽钻孔沉积物中提取的微体化石薄片,放大500倍,扇形、针刺状海绵骨针等不同类型的植硅体清晰可见。“前者是古人种植水稻遗留的痕迹,后者是湖泊水体环境、水生动物的证据。”顾延生说,考古发掘和地质钻孔证据,从不同侧面共同反映了楚国的农业实力和优越的生态环境。

顾延生介绍不同类型的植硅体蕴含着不同信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摄)

在古云梦泽周围形成的精彩绝伦的楚文化,从长江中游辐射到黄河流域,对后世影响深远。顾延生认为,如果没有优美的山水环境和壮观的云梦泽景观,楚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不会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多位楚文化学者在央视纪录片《寻古中国·云梦记》中也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云梦泽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湖群,云雾缭绕的地理环境,孕育着楚人汪洋恣意的想象力,塑造着楚人浪漫的气质和瑰丽诡谲的楚文化。

千湖之省源远流长

千湖之省湖北、百湖之市武汉,与古云梦泽有何关系?

古云梦泽历经夏商时期兴盛、周秦汉时期淤浅、魏晋南北朝时期萎缩,到唐宋时期,随着荆江统一河床的塑造,长江来水来沙减少,导致大面积湖泊水体快速消亡,加之人为筑堤堵穴、围湖建垸和围湖造田,加速了古云梦泽湮灭。但顾延生的研究并未就此停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顾延生团队在古云梦泽所在地开展野外调查。(受访者供图)

他介绍说,唐宋之后,古云梦泽逐渐演化为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明清以来的围湖造田,使大湖变成若干个小湖,河间洼地、岗地边缘洼地新出现蓄水湖泊,共同塑造了“千湖之省”的壮丽景观。

顾延生团队通过对数百篇文献的收集、研究,发现到清朝晚期,江汉平原湖泊数量一度达到2000多个。其中,《荆江堤防志》收录的清康熙年间民垸图显示,当时的江汉平原,湖泊星罗棋布;从国外搜集到的清代彩绘江汉平原地图也显示,长江、汉水间,江湖水力联系错综复杂。

府河湿地“候鸟天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约4000年来,从古云梦泽到江汉湖群,以及千湖之省的演化,经历了由自然驱动向人为干预的历程,见证了人湖关系的变化。在长江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顾延生等学者积极建言,为武汉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献计献策,还组团参加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长江大保护边会。如今,正式跻身“国际湿地城市”的武汉,是全球唯一的千万级人口的“国际湿地城市”。

组团参加《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长江大保护边会。(左三为顾延生教授)(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顾延生也提出江汉湖群保护与治理对策。他呼吁,通过完善湖泊管理相关法律、建立持久的健康档案和科学管理机制、实施湖泊水体环境生态恢复、建立激励机制等举措,促使千湖之省有序恢复、重现大湖群之美,谱写人湖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娅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