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年来,孝南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孝南区生态环境分局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抓手,持续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提升农村水质改善,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下辖农村地区12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社区),已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共97个,治理率达51.87%,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一、精准定位,科学谋划“地气方案”。一是统筹设计,一盘棋谋划。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强县工程等县域专项规划,循序渐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编制《孝南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指明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向,形成“区级统一筹划、村镇具体实施、部门上下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摸底调研,一张表决策。该局以党员干部下基层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走访乡镇村庄,问询周边群众,调查当地人口密度、生活污水产生总量、污水来源种类,梳理现有处理设施、布局、运行等情况,汇总形成一张表,助力方案制定。三是群众参与,一条心发力。发动村镇干部、群众及乡贤主动出谋献策,积极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选址、方案制定工作。千村百态,各有不同,该局因地制宜,以纳管、集中式和分散式等治理模式为主,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并在村委宣传栏进行公示。例如考虑到肖港镇永长村人口密度高,因此建设了75吨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卧龙乡白龙村白龙潭湾人口密度较低,所以建设了一个5吨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四是克服困难,一股劲建设。一套20吨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35万元。考虑到财政支出困难,该局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采取先易后难、分批建设的办法,从2019年起,分5批次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孝南区成功建设45套农村生活污水微动力设施,总规模达到日处理911吨。全区农村村湾污水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
二、精细实施,整合力量协同作战。一是联系住建口径扬优势。全区共建设1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入户支管网铺设约320公里,使乡镇污水的收集处理做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于分布在乡镇周边的村庄,采用延伸污水管网的方式,将其生活污水收集至乡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例如朋兴乡上魏湾,2021年开展生活污水收集项目建设,完成主管网1.3公里,入户支管2.1公里,入户方井38座,污水收集后接入肖港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实现村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以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铺设延伸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方式,在降低后期运维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二是协同农业农村强弱项。对于生活污水收集延伸管网覆盖不到且微动力设施暂时未到位的地区,首先落实厕所革命,以集中连片收集优先,为后期深化治理提供基础保障,以单户无害化综合利用方式处理,确保农户污水得到统一收集,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例如杨店镇将军村距离镇中心近9公里,管网尚未延伸到村,且村庄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基本以厕改为主,采用分散式治污模式,进行单户收集资源化利用。三是依托河湖生态提能力。落实重点水源治理保护区工作,紧盯重点湖泊,我局开展了周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2020—2021年实施了王母湖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截污工程,投资3877万元,将片区11个村湾生活污水全部纳管收集,进入邓家河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同时今年计划投资1800万元,对王母湖周边5个村湾的生活污水进行纳管处理。
三、精确保障,治理效果持续优化。一是优选优质运维单位。该局从企业的资质、经验、技术力量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入手,对运营企业进行详细地了解和比较。同时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重点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期限以及违约责任等款项,以确保运营企业能够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持续稳定运行。二是智能数据驱动运营监控。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数据分析系统,实时掌握污水的产生、设备的处理以及污水的排放等污水处理的各个环节,同步进行数据分析,在第一时间发现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从而持续优化治理效果。三是构建高效运维管理网络体系。以镇级污水处理厂为“中心”,向各村级污水处理站的“辐射”,构建一体化污水处理网络体系,降低运行维护管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四是建立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定期对各设施的污水处理和运营情况进行调度、核查和通报,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从而确保污水处理网络体系稳定性和持续性,达到治理效果的常态化。(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胡雪)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