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滨江之城石首,在风景如画的1567公顷湿地上,麋鹿欢腾;在九曲回肠的长江石首段,江豚戏水。在这片神奇又多情的土地上,土壤肥沃、水质良好、牧草丰盛,自然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得石首拥有国内第一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迁入地,是“中国麋鹿之乡”和“中国江豚之乡”。
中国麋鹿之乡
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67公顷,区内土壤肥沃,水质良好,牧草丰盛,分布有广阔的芦苇沼泽湿地。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石首天鹅洲麋鹿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之一。
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321种,陆生脊椎动物32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达到了56种。除了麋鹿外,保护区还有东方白鹳、黑鹳、白枕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河麂、白琵鹭、灰鹤、虎纹蛙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丰富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如黑斑侧褶蛙、湖北侧褶蛙和短尾蝮等)和鱼类,是实现“在麋鹿原生地恢复自然种群,并保护其赖以生栖的湿地生态环境”的理想场所。
2021年,完成生态修复后,石首市将8000亩土地交付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持保护区麋鹿分流。目前,石首麋鹿种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两次引进的64头麋鹿增长至3200余头,其中保护区内近2000头,在保护区周边自然扩散了1200多头,恢复了野生习性,率先实现在麋鹿原生地恢复自然种群的目标,2.3万亩原生态土地成为麋鹿栖息的温馨家园。麋鹿重引进项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世界最成功的15个物种重引进项目之一”,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
天鹅洲湿地
天鹅洲湿地
中国江豚之乡
江豚是长江中特有的淡水豚类,它外形可爱灵动,微微上扬的嘴角像是一直挂着憨态可掬的“微笑”,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长江天鹅洲故道水域内,生活着近百头江豚,这些铅灰色的江豚神态又萌又憨,煞是可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美誉。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首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自1990年5头江豚迁入天鹅洲故道开始试养,通过不断地种群优化、积极开展长江江豚物种保护、大胆尝试人工豢养、推进江豚种群基因交换、积极实验迁地江豚回归长江等一系列措施,2015年至今累计向外输送种源47头,放归长江干流4头,目前故道江豚种群仍维持在70多头,是长江流域范围内江豚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的区域,被认定为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
说到人工豢养江豚,不得不提的是江豚“贝贝”。网箱繁育的第一头雌性江豚“贝贝”于2020年7月在年满4岁之际,通过野化训练已放归天鹅洲故道。保护区自2008年开始网箱豢养尝试,现在已成功繁育一雌一雄2头长江江豚,标志着保护区人工繁育江豚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网箱豢养江豚和网箱江豚繁育技术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23年4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保护区长江干流石首段5周年之际,保护区开展“让长江江豚回家——迁地保护江豚首次放归活动”,4头从天鹅洲迁地保护区繁衍的江豚在天鹅洲、新螺段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放归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彰显了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大保护的“湖北样板”。
畅游天鹅洲
目前,在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迁地江豚种群数量约120头,长江干流石首段常年栖息着江豚20余头,江豚保护成效日益显现。未来,这些“微笑天使”可望逐步回归长江,在大自然中继续自由生长。(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石文旅)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