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吕博林、通讯员胡安仁、吴滕钰)集镇红旗猎猎,周山松柏挺立。11月1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在英山县陶家河乡开园迎宾,这是湖北首个开园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园区。红二十五军将士亲属代表、军史党史专家学者、来自长征沿线各省市县的干部群众近万人共襄盛举,擘画未来。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在这里恢复和开创了根据地。同年10月底,红二十五军与国民党军队在牛背脊骨发生激战。随即,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完成集结并撤离英山,北上河南,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并率先到达陕北。
如今,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驻地旧址、鄂豫皖省委扩大会旧址等核心点位修葺一新,蜿蜒17.3公里的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历史步道一线串珠,前来观光、研学、寻根的人员络绎不绝。
1934年9月,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由太湖移驻至陶家河。47天时间里,红二十五军在此建立党组织,并以陶家河为中心建立起根据地,发动劳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在大别山崇山峻岭间播撒革命火种。在著名的“牛背脊骨战役”中,红二十五军3800余人依托险峻地形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4万余人展开激战,敌人甚至调来飞机轰炸。陶家河附近百姓冒死帮助红军挖战壕、运弹药,为红军送水、送饭、收治伤员。战役中,红二十五军伤亡280余人,毙伤国民党军600余人。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扩员、建立根据地的红军部队,毛泽东赞誉: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22年4月1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历史步道项目在陶家河乡开工,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发出动员令:举全县之力,把这一造福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高标准建成建好,奋力实现县域经济破冰突围、跨越赶超。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四大国家文化公园之一,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文物和文化资源,将建设成呈现长征文化、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湖北仅有英山和郧西两地入选。“高质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写进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项目总投资2.58亿元,历经一年半全部建成。主要包含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历史步道、牛背脊战斗重点展示园、陶家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二十五军在英山革命陈列展览、陶家河红色文化小镇风貌提升等5个子项目。园区设计定位为“国家标准、湖北气质、黄冈唯一、英山特色”,总体框架为“一心、两带、三片、多点”:“一心”即长征文化核心展示区,“两带”包括战场展示带、军民鱼水情展示带,“三片”即战斗遗迹体验片区、军民团结纪念片区、长征文化展示片区,“多点”即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展示长征精神。
“早在2022年3月,英山已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迅速启动房屋征迁、土地收储、产权征收等工作。”陶家河乡党委书记徐涛介绍,全乡把园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发扬红军泥腿子急行军精神,全员出击,在做群众工作中“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公正”,仅用11天时间就提前完成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前的23处征迁安置任务,仅用20天时间收储土地180亩,拆除附属设施330余处,无一户遗留、无一户上访,刷新了英山建设的“陶河速度”。
“我们的高山茶叶、中药材、山货,品质一流。园区就像一个大磁石,把人源源不断吸引过来,等于说把无穷的商机送到村民家门口。”陶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闵建新谈及未来的发展时激动不已。
今年10月中旬,英山县组织宣传、文旅、党史等部门,沿着红二十五军走过的长征路,先后到河南省罗山县、湖北省郧西县、甘肃省泾川县、陕西省延川县等地开展长征精神追寻之旅活动,并邀请红二十五军长征沿线城市代表来英山考察交流,强化红二十五军红色文化研究、经典红色研学线路打造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推动红二十五军长征沿线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要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色历史教育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基地,推进红色文化与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打造成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华中地区红色旅游新地标。”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说。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