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 徐 瑶
阳光穿透云层照得人慵懒,鸟鸣悠扬唱得人心醉。盛夏时节,我终于有机会来到咸丰县唐崖镇大水坪村拜访心心念念的严家祠堂。早就听说严家祠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有内涵丰富的“家规家训”,其建筑和雕刻也是十分精美。
从县城出发,驱车大概50分钟,便到达严家祠堂的大门外。远远望去,除了门窗是红色的,以及两边多了两堵造型别致的挡火墙,它与周围的房屋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路边那块“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我想并没有人会注意到它。
祠堂大门常年都是锁着的,在给看护人老严说明来意后,他一边热心地为我们打开右边的侧门,一边当起了讲解员:仪门之中门一般是不用的,人们平时进出都走边门,逢节日和大事才开中门。据他介绍,严家祠堂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清光绪元年(1875)由当地严姓集资修建,石工杨胜锡、木工徐登甲主建,光绪三年竣工,是集当时石、木及装饰工艺精萃于一体的典型古建筑。
进仪门后便是高6米、木柱木枋结构的享堂,共3间,4列20柱,内外12扇镂空雕花大门,古朴典雅。享堂是族内商议大事、办庆典或族人聚会的地方。
过享堂有一面积不大的正方形天井,天井正中置一由8块石板构成的六棱形“放生池”,这既是风水的象征,也可作消防池之用。在放生池的正上方斜置有一块雕刻石,非常引人注目,那便是严家祠堂的石雕艺术珍品——盘龙石。整块石雕长约3米、宽2米,石上镂空镌刻“二龙抢宝”“三龙戏水”“鲤鱼跳龙门”等图案;龙鱼交错,龙龙相盘,龙体遒劲,活脱欲出,手艺精湛,堪称绝技。
遗憾的是,“二龙抢宝”的“宝”已毁,无迹可寻,但是明显可以看出整个雕刻一体成型,我想起了唐崖土司城址的石人石马,也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石雕的上方已经装上了玻璃罩,是文物管理部门为保护这块珍宝设置的保护设施。
天井两旁有石阶可上到寝堂,这也是祠堂的最后一进。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飞檐翘角的木质亭阁,抬头望去,差不多有8米高,支撑亭阁的两尊青石雕刻柱础非常醒目别致,只见左边雕刻的狮子,前爪踩着一个绣球,右边狮子怀里抱着一只幼狮,雕刻手法十分精细,狮毛细软如丝,根根分明,栩栩如生。
两座石基下方还分别刻有图案,问过老严才知道,是“孟宗哭竹”“杨香打虎”“岳飞接母”“辕门斩子”等8个民间故事的写意图案。往上看,亭阁照面木枋上还有“槐荫会”“七仙女送子”的木质雕刻,刀法精巧洗练,线条流畅清晰,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寝堂是祠堂中最庄严之地,是摆放祖宗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因此可以看见在正中并排设立着三座供奉祖宗牌位的木质神龛,神龛上悬挂着“敬宗收族”金字匾额。寝堂两侧壁嵌着数块石碑,分别是“创建宗祠序”“宗祠规序”“首士戒规六条”“祀典严规十五条”“增美奖章六条”“释回惩章十二条”“宗规十六条”及4副门联,均以楷书镌刻,秀丽工整。碑刻的内容一方面是颂扬祖先功德,追溯家世源流;另一方面是勉励后代努力上进,再就是告诫族人要遵纪守法。概括起来,便是对“修身”“齐家”“治国”的中华传统美德的诠释。
看着这些内容丰富的“宗规家训”,我不禁想起古人所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意思是品德教育应该放在所有教育之首,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育后人最重要的是“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事物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生存的力量。”
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和家族文化的载体,它践行着家族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重要使命。据老严说,时至今日,在重要节庆当天,严姓族人会齐聚祠堂,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对祖先进行三拜九叩,教育大家懂得感恩,不忘祖先恩惠。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典礼,更是信仰的承载,让族人形成对家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耀感,并且世代延续下去。
仰望着这座庄严古朴的建筑,那稍许有纹裂的围墙、损坏的瓦檐、褪色的彩绘,无不诉说着它已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但作为咸丰县仅有的一座家族宗祠,很明显,它得到了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效保护。据资料记载,严家祠堂于1986年被列为咸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鄂、湘、渝、黔边区留存较完整的一处家族宗祠,它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得到文物专家的高度评价,尤其是祠堂的雕刻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目前,县文物局已经启动了将严家祠堂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后期,还将通过开展系统学术研究、制定合理规划体系、开辟文化旅游线路等措施加强对严家祠堂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让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丰富文化和精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烈日高照,但在这亭阁之下,穿堂风扑面而来,混合着木质香气,能感受到阵阵凉意和安宁。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严家祠堂,我看到了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些精神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我想,这便是古建筑永恒的魅力所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