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全媒体记者萧雨林
檀溪与襄水,是从鸭湖分流出的两条河流,“自湖两分”后,北流绕襄水城西后入汉水的称檀溪水(也称北渠、檀溪);南流绕襄阳城南,于今观音阁处入汉水的是襄水(也称南渠),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们发现,檀溪与襄水这两条仿佛一母所生的“姐妹花”河流,在千年的沧桑风云中,不知不觉都已改变了模样,其命运的变迁也耐人寻味。襄水至今长流,但襄水之名一度被遗忘;檀溪早已干涸,却一直刻印在襄阳人的记忆中,可谓“不见其溪,空有其名”。从这点来说,檀溪是幸运的。今天的檀溪路,以檀溪命名的小区,以及马跃檀溪遗址等,无不是襄阳人对这一千古名溪的纪念。
1 的卢马跃过的溪
对襄阳城的格局,我市文史专家方莉曾如此形容:“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其中,“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出自东晋史学大家、襄阳人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所谓“檀溪带其西”,是说历史上的檀溪一水如带,萦绕于襄阳城西。
据方莉考证,历史上的檀溪,水量充沛,水势浩大。比水势还要浩大的,是檀溪的名气。最有名的当然是刘备马跃檀溪的故事,最早见于《魏晋世语》,作者郭颁为西晋人,曾任襄阳令,所记应当可信,因此被裴松之注引入《三国志》。以至于到后来,人们说起檀溪,都会将它与刘备和的卢马联系起来。
根据史志中的记载,诸葛亮的好友——徐元直、崔州平的家就在檀溪边上。溪东有西晋大族张殷的宅第,后改为檀溪寺,东晋释道安曾寄居于此并予以重建。溪南有水镜庄和碧云洞。习凿齿曾在《与谢安书》中写道:“每省家舅,纵目檀溪,念崔、徐之交,未尝不抚膺踌躇,惆怅终日矣。溪水傍城北注,昔刘备为景升所谋,乘的卢马西走,坠于斯溪……”可见东晋时,檀溪已经相当有名。
唐代,马跃檀溪的典故已频频出现在诗词中。孟浩然在《檀溪寻古》中写道:“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胡曾《咏史诗·檀溪》有云:“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中唐诗人欧阳詹曾写道:“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此外,陆龟蒙亦有“茅洞烟霞侵寤寐,檀溪风月挂樵渔”之句。
驻守襄阳的李曾伯也曾在《和刘清叔檀溪韵》一诗中写道:“一溪清入汉江东,千载兴亡指顾中。自昔霸图成匹马,至今生气贯长虹。”
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马跃檀溪演绎成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将檀溪的名气推上了一个高峰。如金庸先生曾在《神雕侠侣》第二十一章中写道:
二人纵马城西,见有一条小溪横出山下。郭靖道:“这条溪水虽小,却是大大有名,名叫檀溪。”杨过“啊”了一声,道:“我听人说过三国故事,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原来这溪水便在此处。”郭靖道:“刘备当年所乘之马,名叫的卢,相马者说能妨主,哪知这的卢竟跃过溪水,逃脱追兵,救了刘皇叔的性命。”
清代的地方府志中引述了前人的记载,如光绪《襄阳府志》载:“檀溪,在县西南。刘先主屯樊城,刘表请先主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先主,先主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走渡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先主曰‘的卢努力’,乃一跃三丈,遂得过。”
2 梁武帝的“沉竹”之地
历史上的檀溪除了因那个身骑“白额马”(即的卢马)的刘备而“大大有名”外,还发生过一次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
我们知道,梁武帝萧衍是从襄阳起兵,最终取代南齐建立南梁的。当时萧衍在襄阳任雍州刺史,把檀溪作为他的武器储备之所。《梁书》称梁武帝在此“潜造器械,多伐竹木,沉于檀溪,密为舟装之备”,之后“收集得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出檀溪竹木装舰。”文史专家叶植据此推断,齐梁之际通往汉江的檀溪水道能直接出入超大型船队,说明檀溪在此之前就是出入汉江的大型船舶基地。
梁武帝如何能在檀溪藏匿那么多的武器装备,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造出三千艘军船,对很多人来说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檀溪曾在梁武帝起兵伐齐之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檀溪与“两湖”的变迁
“两湖”是指鸭湖与檀溪湖。本文开头提到,檀溪与襄水是从鸭湖分出的两条河流。那么,鸭湖在什么位置?据方莉推定,鸭湖遗址,应位于今琵琶山以东的广大区域。鸭湖是在汇集了上游扁山、尖山、旄旗山等的水所形成的大片水域。在鸭湖的东边,“溪水自湖两分”,南边的一条河流,沿着西南诸山的边沿,一路向东南流去,就是襄水;北边的一条,就是檀溪。
檀溪在承接鸭湖的大量来水后,也曾在襄阳城西的万山以东,汉江以南的地方形成大片沼泽,这便是檀溪湖。
那么,檀溪水与两湖是怎样消失的呢?
叶植曾在《襄水释名》一文中论及襄水与两湖的历史变迁。秦汉以前,鸭湖和檀溪湖水全部顺流通过北渠,即檀溪水,直泻汉江。进入战国以后,随着檀溪水河床的不断提高,这里变成檀溪水与襄水并流,檀溪遂成为季节性河流。后来,檀溪水完全干涸,而襄水成为襄阳城南唯一的长流河流。根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记载,唐元和年间,偌大的檀溪湖已被汉江洪水挟带的泥沙淤积,干涸。根据襄阳市的考古发现,宋代时檀溪湖东部已淤积为埋葬的高地,淤沙中曾发掘多座较高档次的宋墓。2006年,曾在市图书馆东西两侧发现宋壁画墓。
叶植认为,襄阳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一到洪水季节,汉江水就会顺着檀溪水道倒灌檀溪湖,其顶托范围或可抵达鸭湖,然后咆哮的洪水从城南、山北向东漫流。在这个过程中,汉江中的大量泥沙,以及部分襄水中泥沙被洪水不断地在城西和城南自西向东淤积,导致城西地面不断地淤升,檀溪水河床也因此节节淤升,河水入汉日益艰难。至魏晋南北朝时,檀溪已经变成一条季节性河流。之后,檀溪的水量继续减少,直至干涸。明万历年间,长门堤与老龙堤合龙,汉江大堤便阻绝了檀溪进入汉江的通道。至此,檀溪作为一条河流的历史被终结,人们只能从传说和史料中去追寻它的行迹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