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南章莆模式:特色农业产业化革命性的探索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0-23 23:07:06

四年前,湖北南章莆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在潜江发展半夏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实践,更是一次对传统种植模式的更新与颠覆。

一次中药材种业的革命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无种业,便无法实现农业标准化,更无农业产业化。

南章莆公司进入半夏行业之前,江汉平原地区尚没有品种概念。该公司从潜江野生资源中提纯复壮、自主选育了半夏新品种并命名为“荆半夏特一号”(简称“荆特一号”),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了这两个商标,通过了湖北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相关专家的中药材新品种鉴定。目前公司拥有的1500亩“荆特1号”良种繁育基地已经连续四年销售数千吨鲜货种子,在半夏市场上享誉度高。

标准化的良种繁育促进了标准化生产,南章莆基地供种模式改变了传统个体商贩不规范供种形态。

一次技术模式的革命

以往,在江汉平原,半夏基本都是露天种植,南章莆公司探索大棚水肥一体化现代设施种植,实现稳产、高产、优质。

此举大大提高了种植成功率,奠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治愈了江汉平原种植成功率低、有规模无产量的顽疾。

一次组织模式的革命

该公司曾远赴云南,学习褚氏农业的工业化思维,发现其组织模式与传统农业所采用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是完全不同。

目前绝大多数大农业的基地都是,公司将土地统一流转起来,然后再以稍高的价格反包给农户;或者公司提供种苗、农资、技术,然后承诺回收农户的产品。

南章莆公司认为,以上两种情况农户的种植风险与公司无关,无法保证农事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比如:要求一亩地施一吨有机肥,有的农户不会按量施肥;或者要求打3桶水的药,有的农户偷工减料。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

企业难以经营,农民的收入也得不到稳定的保障,产业得不到持续发展。

南章莆公司采用高度集中集约化管理的“七统一模式”,即统一种子、种植、技术、管理、采挖、加工、销售,保证中药材产品的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安全性。

当前,南章莆公司自主拥有的1500亩的半夏基地,全部用1.8米高的绿色铁丝围栏圈起,生产时农户进出基地均需扫脸或刷指纹。公司实行计时工资,四年来,该每年劳务支出都在200-300万元之间。随着新基地的建设(新近流转400亩),这个数字将会持续增长。半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一次标准化生产的革命

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的核心是:标准化,即一个命令,一个动作。

南章莆公司认为,西药是纯工业,中药的原料端则是农业,许多中药材都是一家一户农民种的,本身是无序的,也是非标准化的。所以,想实现中药产业的全过程标准化,必须实现中药农业的标准化。

2019年10月,中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第十条提到,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向上下游延伸,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一次关于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经过四年探索,南章莆遇到一些农业产业化共性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抓住产业卡脖子问题,大力发展第一产。从中药产业链特点看,痛点和堵点在资源,抓住优质资源就是抢占了行业制高点;从全国产业看,湖北的定位应该在优质种苗和优质药材上;产业化路径就是选育优良品种,抓住产业卡脖子问题,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生态化标准化生产优质种子和药材,以优势科技助力抢占产业高地;以优势第一产业聚集吸引和培育二产和三产,做到接二连三。

说到底,中药材产业就是两件事: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种植。中药材是资源性农产品,掌握了资源就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后续的精深加工都会向原产地原料集中地聚集。

二、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干农业,首先必须遵循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科学发展,企业必须有自身造血机能,先生存再发展。先有企业效益后才有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和生态效益。企业要保持定力和清醒的头脑,不能头脑发热,自不量力。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对中药材产业而言,专注做好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种植,长期专注,一定会专业。

三、中药材特色产业不能搞千军万马。中药材首先是质量,后才是产量。中药材的经营者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来组织生产。一家一户的个体种植户是难以保障药材质量的。发动千军万马除了带来产量,带不来一致和稳定的质量。农业产业化种植成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是产量、第二个销售、第三个是品牌。具体来说就是种不种的出来?卖不卖得出去?能不能卖个好价钱?这些涉及到技术、市场、营销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半夏种植也不例外。半夏投资高、风险高、种植技术难度相当大,市场变化大,单个种植户并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

四、精准给本地的中药材一二三产业定位。目前,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一些产业融合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的功能载体等等问题。发展中药材应该考虑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产业在全国行业中的位置和发展水平,不能强行打造产业链。

今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只有确立了产业定位,再来组织资源建链、强链,才能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减少资源浪费。

中药材产业方兴未艾,无经验和规律可循,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都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和产业实践。(何志刚)

责任编辑:胡琼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