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余国民
熊明新的 《鄂州札记》(简称 《札记》)分为“沿革记”“山水记”“乡村记”“人物记”四个部分,引经据典,条分缕析,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为鄂州人民传承鄂州文脉,增强了文化自信;为外地人认识鄂州,了解鄂州,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一、建置沿革,梳理清晰
地名,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情感与记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经常困扰着人们,就是“古今两鄂州,上下武昌城”。
先说“古今两鄂州”。《札记》中说:“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今武汉武昌),同年撤武昌郡,并鄂县、西陵县入武昌县,隶属鄂州。”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鄂州”这一名称。一直到元大德五年 (1301年),“设武昌路,废鄂州路散府。武昌县属武昌路。”“鄂州”的地名用了712年,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区,是为古鄂州。1983年8月 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鄂州市,是为今鄂州。
再说“上下武昌城”。《札记》中说:“魏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孙权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武昌郡、县并存。”此后,经历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改武昌县为寿昌县,1914年又改为鄂城县,“武昌”这一地名沿用了1692年。因相对江夏来说,处于长江下游,是为下武昌城。唐元和元年(806年),于江夏黄鹄矶设武昌军节度使,这是江夏(今武汉武昌)称“武昌”之始,军的行政级别高于县。元大德五年(1301年),设武昌路。元至正六年(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一直到清末,是为上武昌城。
二、名山胜水,记载周全
《札记》中说:“明代以前,武昌境内水七、山二、土田一。”即“七水二山一分田”。
鄂州诸山,属幕阜山脉分支。最高为位于汀祖镇的四峰山,主峰海拔485.8米。
樊山(现称西山)和莲花山均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古“武昌八景”中的西山积翠、苏子遗亭、寒溪漱玉、书堂夜雨四景均在西山景区之内。莲花山位于洋澜湖畔,山水相依,三面环湖,九峰簇拥,状若莲花浮水。
1955年11月,从大冶县划归鄂城县的六座山中,白雉山、凤凰山为古代大冶名山。“雉山烟雨”和“凤岭松风”分别列入古“大冶八景”。
鄂州以“水”著称。“梁子湖今昔”“鸭儿湖纪事”“洋澜湖变迁记略”和“鄂州百湖之变”中有关樊口筑坝、建闸等是 《札记》中叙述最为详细的章节,印证了“治水是武昌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课题”的论断。
《札记》中说:“相传鄂渚面积广阔,上自今赤壁、嘉鱼接长江,中汇幕阜山以北地表径流成湖泊湾汊,下集自樊口出江,秦、汉时水域跨鄂县全境。”“鄂渚”与“鄂县”,范围大体相同。
不同时期,“鄂渚”所指的地域是不一样的。屈原《楚辞·涉江》写道:“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这里的“鄂”,指鄂县。渚,《尔雅·释水》解释说:小洲曰渚。当时的鄂渚,应指江湖连通时的樊山及周边地域。
唐宋时期“鄂渚”的地望移到了江夏的黄鹄矶(今蛇山)下。唐代诗人来鹄《鄂渚除夜书怀》写道:“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凄然。”说鄂渚靠近鹦鹉洲。宋代诗人戴复古 《鄂渚烟波亭》写道:“倚遍南楼更鹤楼,小亭潇洒最宜秋。”说鄂渚烟波亭靠近黄鹤楼。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认为,(鄂渚)“在江夏西黄鹄矶上三百步”。又说:“隋立鄂州,以渚故名。”薛季宣《鄂墟赋》写道:“鄂渚缭乎其前,樊山峙于其北。”鄂渚指的是樊湖水系。清光绪版《武昌县志》指出:“鄂渚即樊湖。”其实,鄂渚是一个大概念,包括樊湖,但不等于樊湖。樊湖也是一个大概念,指的是樊湖水系,是梁子湖、鸭儿湖、江夏湖、保安湖、三山湖等樊楚地域湖泊的总称,本地素有“樊湖十八湖”的说法。
再说花湖水系,花湖也称花马湖。《札记》中说:“花马湖是花家湖和走马湖的合称。”花马湖的名称取花家湖的“花”字和走马湖的“马”字组合而成。花家湖原属武昌县,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分武昌县南部三乡置大冶县,花家湖归大冶县,1955年11月归属鄂城县。1956年,因设立汀祖区花湖乡,是“汀祖”“花湖”作为地名之始。
三、村湾人物,钩沉详尽
《札记》中说:“明初,朝廷强制实施‘江西填湖广’,樊湖地区迁入不少江西移民。”此言非虚。
由于战争、灾荒、迁徙距离和土地开发程度等原因,江西移民湖北的主要迁入地为当时的武昌府和黄州府,主要迁出地为开发程度较高的赣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周边一些县,主要迁出路线有两条,跋山涉水。水路从鄱阳湖中的瓦屑坝出发,渡鄱阳,经湖口,溯江而上,进入楚地;陆路为修水、武宁一带,翻山越岭,到达湖北。主要迁徙方向是由东向西,还有一部分为由北向南,有的甚至先近后远、一迁再迁。主要性质为开发性移民。据统计,“两湖移民”中的迁入者,来自长江流域的占90%,其中来自江西的又占长江流域移民总数的90%以上。
这些移民,逐水而居,开垦荒滩,人进水退,和原住居民相融合,渐渐扩大了原有的村落,形成了许多新的村落。
据《武昌县志》记载,元末武昌县总人口为6.46万。《鄂州市志》记载,1949年末,鄂城县总人口为453450人,其中城镇人口仅为13870人。1955年末,全县人口为495976人。乡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居住在广大村湾。
对这些村湾,有不少已经消失了。《札记》中的“乡村记”一一进行了钩沉。以主城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共有23个村210多个湾子全部或大部融入主城区。
《札记》中的“人物记”没有沿用以往志书中“人物传”“人物录”“人物表”的体例,而是运用叙述的方式,记事写人,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具有新意。
比如,在“武昌首义中的鄂州人”一篇中,详细介绍了武昌首义前夕英勇就义的彭楚藩、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程正瀛、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总指挥吴兆麟这三位鄂州籍革命党人的事迹。
在 “中共一大前入党的三位鄂州籍共产党员”一篇中,详细介绍了范鸿劼、刘伯垂、赵子俊的事迹。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时,全国共有50多位党员。而鄂州籍党员就有3人。
在 “中国工人运动先驱之一张金保”一篇中,表现出自觉投身革命运动,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本色的女工张金保的形象。1927年4月,张金保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张金保当选为中央委员。1949年10月1日,张金保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总之,《札记》重点记叙了鄂州的沿革、山水、村湾、人物,为鄂州史志的编写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对鄂州史志的研究具有启迪作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