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陈鑫、戴江红)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日前,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麻城市名老中医、中医三级主任医师、王叔和学术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周子娄讲述王叔和与麻城的故事。
【王叔和学术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周子娄】王叔和(公元201-280年),名煦,字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高平人氏,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是现在的山东邹城,也有少数部分学者认为是现在的山西高平。晚年寓居于湖北麻城,公元280年病逝,葬于白果镇望花山楼子村,其墓为药王墓。王叔和曾任魏国太医令,其性度沉静,博通经史,精研医道,被后人誉为中医药学之亚圣、中医诊脉之祖(中华脉祖)、药王等。
东汉末年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去世后,由于连年战乱,所著《伤寒杂病论》散佚,王叔和不遗余力,搜集仲景遗论,加以校订编次和整理补充,使其得以传承于世,它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为中医治疗学之祖书,这是王叔和对中医药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其二是在麻城期间,著述了《脉经》,创立了完整的诊脉学体系。这是医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西晋初年,晚年的王叔和选择寓居麻城。在麻城期间,他主要从事了三项工作。一是著述了中医学第一部脉学经典《脉经》,详尽论述了24种脉象,创立了完整的诊脉学体系,至今仍是中医诊脉的基础。二是继续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三是发扬传播普及中医药学文化及养生思想。
王叔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中有侯氏黑散,这个经方中,菊花是它的主药,就中医药史上,候氏黑散就是第一个含有菊花的处方。
要学习中医药学,就必须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要学习《伤寒杂病论》,就必须学习王叔和的《脉经》。诊脉学是中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张仲景与王叔和在中医学中是不可分的,作为王叔和晚年的居住地和去世地麻城,我们有责任宣传研究传承发扬王叔和文化,学习他济世为民的精神。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