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雷巍巍、通讯员张洪)9月21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共抓大保护现场会在宜昌召开。会上,宜昌市市长马泽江介绍,该市创新建立污水管网“使用者付费、按效付费”机制,以市场化手段系统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城区污水管网“盲点”“断点”“内涝点”基本消除。
宜昌围绕“旱季污水提质增效、雨季溢流污染控制、内涝治理、岸线生态修复”四大任务,谋划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抢抓三峡集团回迁湖北历史机遇,引进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投资近50亿元,系统治理城市管网“主动脉”;通过采取“清、建、改、治、绿”5项措施,解决管道淤堵、污水溢流、局部内涝、生态不佳等问题,完成管道清淤700多公里,管网修复60多公里,管道新建50多公里,混错接改造80多处,城区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浓度和集中收集率,由42.40mg/L(毫克/升)、43.34%提高到76.65mg/L、76.88%,水环境明显改善。
宜昌按照“谁污染、谁使用、谁付费”原则,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引进长江环保集团下属长江管网公司,参与污水管网投资、建设、运营,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管网融资难、运营难困境;通过长周期议价,将特许经营期拉长至50年,逐步覆盖管网建设运营成本,最终涨幅约1.1元/吨,保障社会公益性和企业营利性平衡;通过平缓调价,首次调价为0.1元/吨,后续每5年为一个周期,控制涨幅为0.2-0.3元/吨,确保综合水费支出占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重基本不变,以较低的调价幅度,逐步培养消费者习惯,推动污水收集系统从“政府付费”向“使用者付费”转变,实现政府、企业、群众多方共赢。
为解决污水管网“碎片化”治理问题,宜昌通过经营权回购、股权转让、资产收购等方式,把涉水业务归集到三峡集团“水管家”公司,形成“一龙管水”,实现城区供排水、中水、河湖等涉水业务及附属设施规划、建设、运营、调度“四统一”;通过搭建智慧水务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GIS等技术为主导,构建“广泛互联、决策科学”智慧水务管控服务体系。
宜昌依托智慧调控中心集约化管理,建立污水管网“按效付费”机制,将污水收集服务费支付与污染物收集量、污染物削减量、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等指标挂钩,以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优化服务,确保管网设施高质高效运行。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