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抗日战争时期,在广袤浩淼的梁子湖地区活跃着一支抗日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队伍——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梁湖抗日游击大队神出鬼没、奋勇杀敌、屡建奇功,使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成为鄂南地区抗日战争中的一面光辉旗帜。
梁湖抗日游击大队是在党领导下的鄂南第一支初具规模的地方抗日武装,是在中共武昌区委领导的小型游击队的基础上扩编而来。1938年10月,中共武昌区委利用缴获的一些枪支在保福祠组建了一支小型游击队。后因保福祠离敌人据点太近,队伍没有回旋余地,所以武昌区委把发展抗日武装的立足点改为鄂城涂家垴镇。
涂家垴镇是一个有百余家商店、依山傍水的集镇,是方圆几十里的商贸中心。为什么把涂家垴镇作为抗日游击队的活动中心呢?是因为这里离日军据点较远,而且水网交错、地形复杂,回旋余地大,便于游击战争的开展。1938年10月,王健民、王水、况公仆等人将保福祠、涂家垴镇、梁子湖畔等处的情况作了对比,最后决定把发展抗日武装的地方定在了鄂城涂家垴镇。
抵达涂家垴镇后,王水等人结识了当过红军连长的王甦,并通过他联络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农民、渔民。
涂家垴镇商会会长王锡三曾收买一批国民党溃军的枪支,准备用于组织维持会团防队。武昌区委采取先礼后兵的办法,将这批枪械收缴。加上王水从保福祠带过来的20多条长枪,收缴伤兵、散兵的枪支以及动员倪家庄绅士上缴的30多支枪,游击队共有150多支枪,其中机枪4挺。
1938年11月中旬,武昌区委在涂家垴镇白云寺召开大会,宣布梁湖抗日游击大队正式成立。梁湖抗日游击大队下辖3个中队,其中王水任大队长,王甦任第一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队长,潘斌任第二副大队长兼二中队队长,况公仆任第三副大队长兼第三中队队长,鲁斗南为参谋长兼军需主任。大队部设在白云寺;一中队驻白云寺,80余人,配机枪2挺;二中队驻梁子镇,60余人,配机枪1挺;三中队驻涂家垴镇,60余人,配机枪1挺。并且在北咀、南咀、徐桥、倪家庄、保福祠等地建立了望哨,还将周围的渔民组织起来,以便游击队水陆纵横,机动作战。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公开宣布成立后,即张贴布告,明确宣布建队宗旨:抗击日寇,铲除汉奸,维护农商,保境安民。
武汉沦陷后,梁子湖地区的斗争形势极为复杂,不仅有日军铁蹄的蹂躏,还有盘踞在此的国民党残余以及拥兵自重的顽军,甚至还有一些由散兵游勇组成的土匪武装,因此保境安民成了巩固根据地的重要任务。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在对敌斗争中,利用广阔的空间躲闪腾挪,神出鬼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表现出了极高的游击战术素养。
1938年12月初,王甦率一中队将一股在金牛抢劫后向涂家垴镇流窜的土匪,包围在涂家垴镇西侧,经过半小时的激战,击毙匪首,其余土匪缴械后遣散。
12月中旬,二中队队长潘斌派一个分队埋伏在梁子湖渡船码头附近,将登岸骚扰的十余名匪徒活捉。
同年底,驻保安据点的日军乘三只橡皮艇到南咀一带抢劫。得知这个消息,二中队长潘斌率两个分队设伏,击沉橡皮艇一只,打伤日军4名。
1938年12月至1939年初,三中队多次在湖泗公路上伏击敌人,破坏敌方交通运输线。一次,三中队在中队长况公仆的指挥下截击日军,击毁日军汽车一辆,打死打伤日军数名,夺取枪支5支。随后,三中队采取埋设地雷、炸药等方法,先后伏击日军两次,打得他们心有余悸,不敢在湖泗公路上运送军用物资。
1939年1月,王健民和王水向中共通山中心县委(“平江惨案”后移驻涂家垴)书记何功伟汇报了梁湖抗日武装的建设情况。同年3月,为了加强党对抗日武装的领导,中心县委决定将武昌区委改为武昌县委,并委派王佛炳(化名雷鸣)任书记,委任王健民、王水、江萍、潘斌、王甦等为县委委员。从此,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在中心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抗日工作,进行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
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在梁子湖畔影响极大,一些地方群众自发组织的 “自卫队”先后拖枪加入。到1939年4月,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发展到500余人、400多条枪,活动范围北抵鄂城梁子,东到沙咀,南及咸宁余花坪,西到武昌西梁子湖一带。梁湖抗日游击大队也深受群众拥护,在梁湖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梁湖游击队》歌谣:“梁湖游击队,胆大有智慧;保护老百姓,专打敌伪匪。梁湖游击队,神兵满天飞;渔船就是家,山林当床睡。梁湖游击队,战场显神威;敌人吓破胆,变成缩头龟。”
1939年5月初,徐桥瞭望哨报告,金牛方向有日伪军200余人,由金牛镇维持会长柯有吉带路,向涂家垴镇倾巢而来。接到情报后,代大队长王甦迅速集中三个中队集结在涂家垴镇周边。敌人这次出动的兵力虽然比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兵力少,但火力优势十分明显,这个仗打不打?怎么打?
最初的作战方案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在涂家垴镇外围阻击。后因商会要求不要在镇外作战,以免糜烂地方,再加上情报研判敌人仍为劫掠而来,所以最后改在徐桥设伏。
调整作战方案后,王甦命令一、三中队迅速赶赴徐桥,选择道路两侧4个小山包构筑机枪掩体,形成两个交叉火力网。命令二中队阻击敌人后卫部队,断其退路。
下午4时许,酒足饭饱、劫掠归来的日伪军摇摇晃晃来到徐桥。待敌军半数过桥后,王甦一声令下,游击队同时开火,毙伤日伪军八九十人,汉奸柯有吉落水溺毙,缴获步枪50余支。日伪军遭此打击,惊怒交加,次日组织大队人马来到徐桥欲施报复,然而却只敢停在桥头,不敢过桥,只是架起钢炮对游击队埋伏过的山头乱轰一阵后离去。
徐桥一战,是日军侵入梁湖地区后第一次受到重大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抗日斗争,声威大振,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早在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蒋介石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会后又秘密颁布了《沦陷区防范共产党活动办法》等文件。对于积极抗日的共产党武装力量,国民党千方百计进行扼杀。
1939年6月“平江惨案”发生后,湖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加紧进逼。梁湖抗日游击大队面临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围攻,处境极为危险。为保存实力,中心县委指示梁湖抗日游击大队一、二中队掩埋枪支,人员疏散;况公仆的三中队暂留白云寺,密切注视敌伪顽及国民党部队的动向,随机应变;王甦等人转移到天汉地区。不久,况公仆的第三中队被顽军打散,王水被逮捕,王健民遭敌杀害。至此,成立一年的梁湖抗日游击大队解体。
梁湖抗日游击大队在鄂南抗日战争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她是鄂城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生动写照,她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永远留在鄂南抗日革命史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郭军 王锦旗 整理)
扫码看视频
本栏目由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市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