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重要论述讲话指示精神及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成效巩固,全力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2022 年 11 月、12 月,通过2022年度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考核和国家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绩效考评。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
一是认真履行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促各方责任,下设13个工作专班,每个专班明确1名县级领导挂帅、1 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专抓,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季拉练、年考核”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召开县委常委会 10 次、县委专题会议 4 次、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 15 次、县政府常务会议 8 次、县政府党组会 3次、政府专题会议6次和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0余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中央和省、市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出台《竹山县关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竹山县2022 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等文件,对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作出政策性安排。
二是落实行业部门责任。全县 34 个重点行业部门聚焦巩固脱贫成果,全面系统梳理行业政策,积极主动加强对接,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巩固脱贫成果及饮水安全、产业发展、医疗帮扶、住房安全、教育帮扶、就业帮扶等政策落实的具体措施,按照“主责、主管、主抓”要求,推动各类政策、项目和工作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各行业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工作不留空档。
三是落实驻村帮扶责任。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省内区域协作单位和省直市直帮扶单位沟通对接,向 239 个行政村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力量,县级选派驻村工作队 49 支、第一书记 169 名,市级以上选派驻村工作队 21 支(中直单位 1 支、省直单位 9 支、市直单位 11 支),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加强驻村帮扶管理,制定《竹山县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管理实施细则》,定期开展驻村帮扶干部培训、严格驻村干部考勤管理,坚持一月一通报、年终述职考评,各驻村工作队扎实履行“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职责任务,在推进党建引领、政策宣传、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狠抓政策落实
一是落实义务教育帮扶政策。持续强化控辍保学,结合实际,制定《2022-2025 年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共发放教育资助政策资金3065.3万元,资助学生46662人次,实现应助尽助。累计为2963名家庭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969万元,为17个乡镇 102 所学校(含教学点)30604 名学生落实营养改善计划,争取资金 9942.5万元实施 55 个教育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零辍学、无失学”。
二是保持健康帮扶政策稳定。2022 年 1 月 1 日起由四重制度保障调整为三重制度保障,继续实行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差异化资助政策,实现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全覆盖、资助全落实、待遇全享受,有效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继续落实 4 种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0 种大病专项救治、农村低收入人口“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脱贫人口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综合报销比达 86%,享受城乡居民医保门诊核销政策范围内综合报销比达 92%。
三是全力保障住房安全。保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和农村住房救助政策延续性,建立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和日常巡查机制,2022 年开展农房安全排查 9 次,结合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累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房屋 5011 户,确保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将危房改造范围扩大到农村易返贫致贫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等 6 类对象,累计完成农房改造 508 户,拨付资金 883 万元。
四是全力保障饮水安全。制定《防止因饮水安全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出台《竹山县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2022 年投资 6431 万元提标升级溢水、大庙 2 座水厂,实施饮水工程 1127 处,覆盖 31 个村,受益人口 3.97 万人。积极应对 7 月份持续高温干旱极端天气,主动防灾减灾救灾,投入资金 200 万元,有效保障受影响 4.69 万人饮水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了农业损失,确保了群众收入不减少。
五是全力做好兜底保障。保持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累计将 77 户 146 名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供养兜底保障范围,为 202 名监测对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 35.2 万元。累计将 821 户 1048 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 11622 户 17650 人,发放资金 5852.1 万元;保障城乡特困人员 5538 人,发放资金 4264.1 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 3329人次559.3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5450人次1360.8万元。
三、聚焦巩固脱贫成果,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性工作,坚持集中排查与常态化预警相结合,发挥乡村振兴、民政、医保、教育、人社、卫健、残联等 14 个部门联动预警作用,开展 2 次防返贫动态监测信息大排查,及时将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等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农户识别为监测对象,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2022年,全县累计纳入监测对象2846户8865人,已消除风险2595户8077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 1124 户 3529 人、边缘易致贫户 1417 户 4368 人、突发严重困难户54户180人)。
二是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围绕“一主四特”产业发展布局,保持茶叶、食用菌等产业扶持政策总体稳定,累计建成茶园 30 万亩、发展食用菌2800 万袋,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有劳动能力脱贫户产业覆盖带动率达到100%。新增发放贷款 1714 户 8237.6 万元,累计办理扶贫小额信贷 19690 户 8.9亿元,贴息 1.1 亿元。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2021 年光伏扶贫电站预算发电收入为 6080 万元,预算收益为 4864 万元,安排光伏公益性岗位 6485 个,2022年落实光伏公益性岗位 6742 人,年人均工资 6000 元。持续开展消费帮扶行动,加大对竹山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商的宣传推介力度,千方百计拓宽竹山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全县 175 个注册预算单位完成年度农副产品采购交易额 1435.7 万元,通过扶贫 832 平台等线上、线下销售扶贫农产品价值 6.5 亿元。
三是加大就业帮扶力度。依托“春风行动”、网上就业超市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群众通过园区就业、门口务工、自主创业增收。保持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统筹开发乡村疫情防控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无稳定收入脱贫劳动力 435 人。累计开展招聘活动 168 场,转移脱贫劳动力 53733 人(其中省外转移 28265 人、省内县外转移 10397 人、县内转移 15071 人),为 1103 人发放培训补贴及生活费补助 196.6 万元,为 27 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447 万元,为企业发放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一次性奖补126人15.7万元。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 1047 人,发放补贴 485.8 万元。
四是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纳入县政府统筹方案,确保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中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专项用于支持安置区产业发展比例不低于 55%,确保 15052 户41053 万名易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全县 700 个安置点除 6 个政策兜底的安置区外,其余 694 个实现产业全覆盖,有就业意愿搬迁家庭 9317 户17754 人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没有出现搬迁户大规模返贫现象。
五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引领,完成首批 77 个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第二批 66 个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有序推进。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全面推进 10 个省级试点、8 个县级试点建设,从人居环境改善、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组织发动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新建农村厕所 1011 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城关镇刘家山村、溢水镇何家湾村、宝丰镇龙井村、擂鼓镇西河村、文峰乡太河村等 8 个示范村建设各具特色,成效明显。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客运+农村物流+邮政快递+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实现快递服务覆盖率 100%。
六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整顿提升 13 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调整村(社区)“两委”干部 23 人。建强“党建+农业产业链”,成立重点农业产业链党组织 11 个。创新推进“十星促五兴”行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推进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5 个数字乡村试点村建设初见成效。依托“雪亮工程”,建成农村各类微视频监控探头 4 万余个,深入开展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确保了乡村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七是加强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突出抓好项目规划、项目申报、资金统筹、项目建设与管理、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全面加强和规范衔接资金项目管理,统筹、整合资金 75291 万元,规划实施项目488 个。强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共统筹各类扶贫资金 65.47 亿元,实施扶贫项目 3680 个,形成扶贫项目资产 30.77 亿元,加强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使用、维护和收益情况管理,确保集体扶贫项目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益。
2023 年竹山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要求,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突出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抓好产业发展,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群众稳定脱贫基础更加坚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湖北日报客户端 供稿:竹山县乡村振兴局)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