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旧时寻常巷陌间,绿水轻舟已惘然。
青砖黛瓦,石板街巷,白墙斑驳,起伏有致,极具特色。漫步龙坪老街,仿佛穿越千年而来,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繁华。
千年文化,灼灼其华。近年来,武穴市龙坪镇聚力多元文化建设,厚植文化根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千年古镇塑形铸魂提供不竭动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渡口,见证百年的沧桑巨变
早上七时,简单过个早。龙坪镇新洲村治保主任周茂先照常来到长江干堤新洲渡口。
此时,渡口上人头攒动,等待过江的小车排成了排。周茂先例行检查好船只, 指引人车依次上船,他熟练地放开船上的绳索,不一会儿,伴随着一阵“嗒嗒”的声响,船只缓缓驶离了码头。
在这个小小的长江渡口上,知天命的周茂先迎来送往,干了20余年摆渡的活儿。
新洲渡口,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渡口,也是武穴市仅存的3个渡口之一。新洲渡口连接着龙坪街道和新洲岛,至今每天在这里往来摆渡的村民还有不少。
“以前,新洲村舵手用木帆船把新洲、龙坪地区的棉花、黄豆、芝麻、蚕豆等农产品运到外地进行销售,再把各地的棉布、食盐、火柴等日用品运回。商贸往来、货物运输,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周茂先介绍道。
(图为清晨,新洲村民坐轮渡前往新洲岛务农)
昔日的商贸繁华造就了龙坪镇独特的“码头文化”,以“利”字当头,“义”字为口号,显著特征是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在码头文化的推动和影响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坪的产业、贸易、文化得到飞速发展.....
熊百万就是其中的代表,龙坪熊氏一族为国尽忠,为民尽责,世代裔孙,秉承耕读为本祖训,商界奇才居多。为维持贫困乡邻生计,“熊百万”常为他们提供食宿,灾年“熊百万”开仓放粮,福泽桑梓,义名流芳。
(图为熊百万故居)
98年大洪水以来,随着新洲村整体移民,新洲渡口逐渐衰落。现如今,新洲村仅剩一条龙坪至新洲渡船,主要作用是运送村民上岛从事农业生产,其船票价格二十年未曾上涨,新洲渡船慢慢演变成一项公益事业。
时代的变迁使得新洲渡口逐渐没落,但龙坪“码头文化”中纯朴、吃苦耐劳、踏实勤快、具有同情心、互相帮扶等品质已深深刻入龙坪人的骨髓。
“虽然渡口逐渐被时代淘汰,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湖北省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核心区位落地于龙坪镇,带动产业、贸易、经济发展的同时,围绕船舶产业园开展社会活动的人们,将在各自熟悉的领域谱写未来,创造辉煌,做出成绩,掀起阵阵文化浪潮,打造出新时代龙坪‘码头文化’。”龙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瀚表示。
(图为湖北省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建设规划)
龙舟:传承千年的弄弄乡情
“咚咚咚”“嘿呦”“咚咚咚”“嘿呦”......每年农历5月初,龙坪镇牛车村丰收港段人山人海,为所在垸场龙舟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异常热闹。
划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三大民俗之一,古时划龙舟目的是去厄运、攘灾异、祈求保佑,如今划龙舟是守住家乡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的体现。据说古时候,龙坪朱河村和牛车村是一片湖区,船是人们出行工具之一,划龙舟顺理成章成了龙坪的民俗活动项目。
(图为端午期间,牛车村柘湖组龙舟队参赛)
“今天我们的鼓手声音应该再大点,口号再整齐点...”几条板凳一壶茶,浆手们和群众在“乡贤茶话会”上开始部署“作战规划”。整场会议下来气氛异常和谐,一改往日垸场涣散局面。
“我每年都特地从外地回来,就是为了体验一年一次的划龙舟活动,今年我们垸争取拿第一”牛车村村民邵文广表示。
每次划龙舟时,舵手都会忘却酷暑的炎热,激情四射;看龙舟的人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一场场划龙舟活动,不但增强了垸场凝聚力,也有利于乡贤们共谋村级发展蓝图”牛车村党总支书记张建生表示。
依托划龙舟活动,牛车村每年发出“召集令”吸引在外的游子回家,一是代表垸场乃至村里参加比赛,二是在村委会组织下开展“乡贤茶话会”为家乡发展出智、出资、出力。“虾稻连作”就是群众提出的好点子,在牛车村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并建有“龙虾交易基地”一座,成为了牛车村的支柱产业。
龙坪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注重充分发掘、保护、打造民俗文化,创新开展了挑花篮、双推车、采莲船、舞龙舞狮、踩高跷、采茶戏、赛龙舟等系列精神生活民俗活动,还着力推进油纸伞、木屐、手工勾线拖鞋、龙坪油面、加料面等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文化重镇、船舶制造重镇,让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如今,划龙舟等民俗活动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一场比赛,是一项责任、一份荣誉、一丝牵挂,引导村民团结奋进,乡风在悄然改变。龙坪人定会将这些民俗活动守护好、继承好、发扬好。
展馆:铭记永恒的精神信仰
“帝师金德嘉为官清贫,返乡探亲,却要沿途捡柴火、菜叶,无好酒好菜招待,得罪了随从的官员,官员向皇帝打小报告,皇帝反而下旨为金德嘉建造房屋,这是为何?”七一期间,在龙坪镇金会元故居内,当地的党员干部正向前来参观的游人“解密”“金家大屋”的由来。
(图为市委组织部领导到金会元故居参观学习)
金德嘉,也称为金会元,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步入朝廷后,成为翰林学士,任雍正皇帝儿时老师,与湖北名士刘子壮、熊伯龙成鼎足齐名之势,人称“硕儒”。辞官后,因甘过清贫生活,被康熙皇帝称为“三楚典型”。
金德嘉带给后人的影响绝不仅在科考一方面。他年幼时,父亲早逝,跟母亲相依为命,是古代励志版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当属他童年时期,除夕夜贴在家门的自创春联:“龙坪数千家富过我穷莫过我;鹏程九万里时让人志不让人。”人们都说“有志不在年高”,所以每一次只要想起这幅对联,人们都会感到热血澎湃,豪情万丈。
(图为金会元故居)
“清壑亭荒只有诗,风流犹忆郑当时。山农不省词场事,亭下牵牛唱竹枝。每次到会元故居来,我总会想起父母给我讲的会元艰苦求学的故事,时刻激励我刻苦求学,奋发图强。”游客李某某表示。
在会元文化的熏陶下,龙坪名人荟萃、文风鼎盛,相继涌现出了一代廉吏胡士容、削发隐读诗人寇学海、革命志士黄湘、胡藩等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基因、红色基因、德治基因。
近年来,龙坪镇深耕会元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重新修缮了会元故居和熊家大屋,精心打造了会元文化展厅,重建了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纪念馆,让会元文化、党建红色文化和廉政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花园社区“金家龙凼”景观池、会元故居、清廉长廊、沙墩村清廉广场、罗垸的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纪念馆……涵盖会元文化、党建红色文化、传统德治文化、廉政文化、码头文化等元素的展馆建设,成为了武穴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新阵地。
(图为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纪念馆)
据统计,今年以来,累计有10万余人到龙坪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千年古镇龙坪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市委编办领导到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纪念馆参观学习)
历史早已沉淀,文化依旧馨香!“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更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将继续深耕龙坪本地会元文化、码头文化、红色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和廉政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文化高地,以高质量的文化龙坪建设助推龙坪各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龙坪镇党委书记胡超表示。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黎明 黄双双 沈琴 董维他 朱飞)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