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马邹 肖倪)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文化的基因。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已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松滋首个方言馆应运而生,于2019年在洈水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竣工。
松滋建县于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在2225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松滋方言。《松滋县志》(民国本)记载:“松滋不百里,语音近十种,且有南北口音之分。”并互称对方是“弯声音”“Liao声气”。
北五场以新江口为代表,与江陵、荆州、宜昌方言较接近,具有西南官话诸多特点;南五场与湖南接壤且洈水流域贯穿全境,其方言受外区影响较少,保留古音成分较多,音调高扬,形成了以西斋话为代表的特色方言。其主要特色是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古入声,并将古入声演变成了汉语方言中少见的高域入声,松滋民间称之为“高八度”,这不仅为外地人从语音上识别松滋人提供了明显标志,也让松滋人在识别古入声音方面占了一个大优势。
识别地域方言,是弘扬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让“古老”与现代碰撞融合,擦出新的火花?在松滋方言馆,从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家事交际、商业交通、文体教育、植物动物、服饰穿戴等,从漫画图文解说,到触屏互动、仿真体验,以听、说、读、看相结合的展陈方式,不仅调动多种感官帮助来访人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领会松滋方言的魅力,窥见语言多样性的面貌,透视着松滋文明的发展史,也让松滋方言优秀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为以往局限的口传文化“出圈”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
如今,采用多媒体的立体呈现只是手段,亲近语言、体验文化才是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关于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问题逐成焦点,如何既保障好普通话的普及又防止地方文化资源的流失,更好的传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了各地相关部门的一道现实课题。松滋方言馆的建成,为保存、保护、展示、交流、研究、创意开发,为共享方言文化,为地方留下乡音,让人们记住乡愁,提供了情感的纽带和灵魂归宿。
松滋方言馆建成之后,常年为群众免费开放,它将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历史记忆的窗口,给人们以视听体验,记住乡音乡愁。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