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匆匆40年,弹指一挥间。转眼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走过40年光辉岁月。
40年来,恩施市白果乡3万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凝心聚力、砥砺前行。3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处处热火朝天的奋斗场景令人振奋,一幅幅亮丽乡村画卷使人惊叹,一项项丰硕成果令人欣喜。
40年拼搏进取,真抓实干,全乡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实现跃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阡陌交通,勾勒出魅力白果之韵;沃野飞龙,弹奏着乡村振兴的音符;大道如虹,汇聚着产业发展铿锵之势。
回想40年前,白果乡油竹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发高在今昔对比中感叹变化之大。
“40年前,村民进城只有一条公路,宽仅4米,车辆开过,尘烟四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卖包谷、水稻只能走山路上街,从油竹坪村到白果乡集镇往返一趟,要耗费四五天时间。”回想起那段岁月,张发高直摇头。
要致富,先修路。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是彼时白果乡干群心中最深切的共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2014年,白果乡探索出“党委主导、政府统管、交通监办、群众参与”的工作法,整合各方资金1.8亿元,硬化农村公路400余公里,将“四好农村路”铺到全乡的村村寨寨,延伸到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一时间,村村寨寨修路忙。
“政府修路,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老百姓。现在有资金缺口,大伙一起来凑,我先捐1万元。”2016年,见天坝村水田坝组砂梁子至马鬃岭公路通畅工程因资金问题停摆,群众会上,村民游光珍带头捐款。当天,见天坝村民共捐款7.6万元,确保了后续工程顺利实施。
金龙坝村思乡桥桥头竖着一块石碑,记录着金龙坝村在硬化“两金”公路时村民的捐款详情。密密麻麻的名字,几乎涵盖了村里的每一户,当地干部感慨,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连心路”。
截至去年12月底,白果乡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619.94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438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路63.09公里,实现了全乡各村客运交通全覆盖,村与村、农村与城镇、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互联互通。
在白果乡金龙坝村村民向科文心中,40年来,回家乡的路从漫漫辛酸路逐步变成充满欢歌笑语的旅程:“40年前,从恩施回家,要起大早赶班车,坐到利川市境内的清水洞,再走6个小时。再后来,一条机耕路通到村里,我们一大家人坐货车带着铺盖棉絮回乡,被戏称为‘马戏团’。现在宽敞的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
如今的白果乡,正着力探索“公路+景观”“公路+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以“一路一特色”为理念,打造银杏、桂花、紫薇示范路等特色景观公路,依托高效的交通网络,打造产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6.8万亩茶园绕路而生,1条工业示范线、7家进规企业沿路而建。
与此同时,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全面铺开。投资5000余万元新建水厂25座、小引水工程27座、小水窖189口、小农水项目1处;投资9000余万元新建35KV线路一条(蕉白线),新建及改造10KV线路150余公里、0.4KV线路100余公里、0.22KV线路80公里,开展接户线改造、更换电表、表箱1万余户,大力改造低电压、弱电和线路老化问题,全力保障用户的用电安全和稳定;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通信网络工程建设,其中建设光纤资源端口3382户,4G基站97座,实现了全乡所有自然村光纤网络全覆盖。
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乡村“面子”焕然一新,“里子”不断丰富,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也为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发展步伐不断迈进
回望建州之初,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白果村民靠天吃饭,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直至白果建乡,茶叶、烟叶、畜牧等产业逐渐形成。1997年,白果乡地区生产总值628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44元。
到今天,这一数据翻了约12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7.9亿元,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余元。
“十三五”期间,白果乡党委、政府聚焦脱贫攻坚,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培育市场主体、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了以茶叶为主导,药材、烟叶、蔬菜、畜牧、旅游等多种产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全乡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今年春茶收购价最高达到了100元每斤,我特意从恩施城回家采茶。”今年3月,桑树坝村村民谭徐芳了解到茶叶鲜叶价格后,特地从恩施城请假回家采茶。
“去年我种了40亩烟叶,总收入达到16万元。今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预计收入可以达到20多万元。”谈及自己的计划,村民汪全海信心满满。
截至今年6月,白果乡茶叶面积达6.8万余亩,完成1200亩茶叶品种改良,发展高山药材1.5万亩、烟叶4800亩、高山蔬菜3000亩,年出栏生猪3.3万头,有效带动全乡6000余户实现产业增收。
近年来,白果乡狠抓经济发展稳大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坚定不移抓项目建设,持之以恒抓特色产业,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龙潭坝产业园区,不断推动资源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
白果乡坚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理念,为企业真心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恩施云山谷鲜药材有限公司是白果乡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去年6月正式投产。依托该乡丰富的药材资源,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供电能效也逐渐难以满足。白果乡纪委干部迅速将情况反馈给电力部门,启动变压器扩容预案,使企业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日产能从5吨扩大到9吨。
产业兴旺促就业增收。每逢加工旺季,仅云山谷鲜药材公司一家企业便能吸纳周边6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让“务工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照进现实。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多家工业企业相继入驻白果乡,全乡进规企业达7家,优质工业企业达30余家,经济成效显著。
在位于白果乡两河口村的阳昌隆生态农场,一条小溪顺着山势缓缓而下,绕着山田,淌进民居,一些村民坐在巨幅墙绘下售卖特产,游客们在草地上支起帐篷露营。
“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村庄成了景区,我也吃上了‘旅游饭’。”村民田保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白果乡紧跟全州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
今年6月,明媚的阳光下,白果乡下村坝村插秧节暨第一届农耕农俗文化节在喜庆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游客尽情体验插秧、摸鱼的乐趣。
天然形成的观音塘是大自然的馈赠。依托下村坝村观音塘湿地公园和特色稻田,白果乡着力打造研学实践中心,与学校开展合作,提供插秧、采茶等一系列农事体验项目,推动研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打造“塘里堂外”田园综合体品牌。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奏响乡村振兴和谐新曲
漫步在下村坝村观音塘环形彩道,参天古枫挺立,民居错落有致,庭前繁花盛开,屋后树影婆娑。阡陌纵横,十里花香,如诗如画。
6月1日,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公示2022年度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下村坝村榜上有名。
近年来,白果乡坚持党建引领,以共同缔造理念为依托,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干群一心,共同为乡村治理和建设注入新活力。
“只要这条路能修好,天天来这里我都愿意。”金龙坝村高坎子组公路建设现场,村民陈天文挥汗如雨、干劲十足。
“来我们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没有公厕不方便。”下村坝村古树院落,村民与乡、村干部开展“古树夜话”议事会,共议乡村发展。
“这个石磨太重了,我们一起来搬。”龙潭坝村宋家湾组,干部帮助村民整理房前屋后,利用废旧轮胎、瓦罐制作微景观。
见天坝村老年协会组织20余名村民沿沙马线种植绿植、花草,共计完成6公里道路的绿化工作。
白果乡探索实行村民积分管理新模式,以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等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为载体,搭建“院坝议事”“古树夜话”议事平台,制订《村规民约》、积分细则,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激活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内生动力。
“白果乡将持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方法,以党建为引领,以村民为主体,充分发挥自治组织、青年干部、乡贤能人作用,汇聚多方合力共建美丽乡村。”白果乡党委书记彭钦钊说。
村强、民富、景美、人和,这是白果乡绘就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白果之变,既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恩施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缩影。
未来,白果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恩施市委“当好龙头、稳居前列、绿色崛起、冲刺百强”的发展定位,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恩施市当好“两山”实践创新。(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田景文 汤应彬 蒋祥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