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恩施市特殊教育学校是由原“恩施县城关镇第四小学”逐步调整、过渡、扩建、更名而成,原址在恩施市城乡街23号,现位于小渡船旗峰社区金凤大道。
历经变革,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1992年秋季,“恩施市培智中心”在“恩施县城关镇第四小学”正式挂牌成立:设智障班1个,听障班1个,共17名学生;专任教师5人。1994年1月,“恩施市培智中心”更名为“恩施市聋哑学校”:设听障班3个,培智班1个,在校学生33人;教职员工15人。2002年5月,“恩施市聋哑学校”更名为“恩施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开设视障班1个,听障班每年递增1个教学班。学生数、教师数逐年增加,在校学生最多时达135人,专任教师最多时达37人。
2016年1月,恩施市特殊教育学校整体迁至恩施市小渡船办事处旗峰坝金凤大道。新校区占地总面积21054.6平方米,绿化面积783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301.01平方米。新校区建有运动场、食堂、宿舍楼两栋、教学楼两栋。设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各种设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学校办学条件大幅度提升。此时学校开设听障班、视障班、培智班共11个,招收各类残疾少儿100余人,教师30余人。
二十余年时间,“恩施市培智中心”到“恩施市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华丽转身,发展成州内一流特校,并逐渐向省内一流特校靠近。
历经改革,学校发展亮点纷呈
学校本着“为残障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宗旨,坚持“德育为先塑人格,文化教育打基础,职业教育强技能,艺体教育创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德才兼备、身残志坚、全面发展的残疾学生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多形式德育活动促成长,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以此达到丰富残障学生校园生活,增强残障学生体魄,健全残障学生人格的目的。学科课程+特色课程提质增效,学校坚持开足开齐各类学科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大胆探索残障学生高质量教学模式,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开办残障学生职业教育,设织锦、烹饪、美发、缝纫、推拿等专业,外聘专业人员授课,把学校打造成“全国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职业技能的残障青少年。艺体教育促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一贯重视残障学生的艺体教育,创办了学校爱心画室、舞蹈队、器乐队和体训队,让残疾学生同样享受丰富的教育资源,达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学校残障学生的绘画作品、舞蹈等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并获奖。
孜孜以求,学校成绩显著
恩施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校30余年来,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州级文明单位(校园)”先后获得各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8年,学校被省残联定为“艺术教育培训基地”,2009年,学校又被省残联表彰为“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2011年,学校被中国残联、教育部评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被中国残联评为“残疾人职业教育基地”。有来自全州八县市的各类残障少儿300余人接受学校义务教育并毕业,向武汉聋校、盲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高中学子;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能融入社会、自力更生的残疾劳动者;为恩施州残疾人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是恩施州教育均衡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易继兵 吴琴繁)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