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当阳:河溶早酒的前世今生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7-27 18:19:51





悦读河溶


河溶早酒的前世今生

                                     彭远光


讲河溶早酒的故事要从“溶丝”说起。古镇河溶蚕茧生产有悠久历史。“溶丝”质地优良。清代文人盛徽琪赋诗赞道“蚕市家家板屋连,缫车低就树阴园。新诗留与河溶客,不织罗衣换木棉”。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申庄丝商熊杰夫做生意,来到河溶,发现了当阳蚕丝业的弱点和潜在优势。如果充分利用河溶蚕茧集散地的丰富原料,将其加工成高档丝,再利用河溶的地利之便,运到大城市销售,在蚕丝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甚或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于是他在河溶镇上开办了四个“茧子局” (收烘蚕厂)收购鲜茧,后来这里变成了一条新街,老百姓叫它绢庄街。熊杰夫采用先进加工技术,生产出较高质量的成品丝,用“金幅”牌商标运往上海等地试销,很受欢迎。“溶丝”至此一举成名。从此,“溶丝”就以“金幅”“月宫”商标畅销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湖南,并外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走向世界。


1894至1938年是“溶丝”的鼎盛时期,年调销丝量达3600至4000担。此时,沮漳流域的南漳、保康、荆门、远安、当阳的农民都将自己的蚕茧通过船只水运到河溶镇销售。而上海、江折、福建、湖南的商客将煤油、布匹、丝绸、百货运到河溶交易再带回“溶丝”制成绸缎远销世界各地。

河溶镇上三里路沿河而建的街道上有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等五个码头,千条船只日夜穿梭忙个不停。镇上的过街楼、木匠街、兴隆街、水巷子、骡马巷子、下板桥、上板桥、铁龙桥、二十多家茶酒馆灯火通明。从船上起坡上岸的客商、船老板及码头搬运工人都到这些地方吃早茶喝小酒。镇上最著名的有得月楼、杨兴同、湘盐、得盛乾、向宏兴、碧春楼、六也、罗镇兴、李太和、極海、定海、四海和锦春园十三家茶酒馆。


早酒分低、中、高三等。低档小酒为:一小碟卤香干子或卤花生米,一杯散装酒;中档小酒为:一小碟卤牛肉、卤猪耳朵(顺风),一杯茶,一杯散装酒;高档小酒为:四五六个小盘:卤猪肚、卤猪蹄子、卤猪膀、卤牛肉、皮蛋、卤鸡子及糕点,一杯盖碗茶、一瓶精装杏花村汾酒。低档酒水一般码头搬运工人食用,中、高档酒水都是船老板和客商食用。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6年,当阳县成立花纱布、百货、副食品、医药、土产、日杂、盐业、食品八大公司,八大公司及仓库均设在河溶。这更加增添了河溶镇上的繁荣。河溶镇上由原来的13家早酒发展到大街小巷二十多家,河溶早酒名声大振,从汉口、咸宁、汉川、天门、沙市、荆州、荆门、宜昌、宜都、枝江的客商到了河溶做生意非要去品尝一下河溶早酒风味。有些南来北往的客商打趣地说:“到了河溶,不去喝河溶的早酒等于没有到河溶!”


“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至1978年10多年间,河溶早酒的生意一落千丈十分萧条。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河溶镇上的商贸又开始复苏,由于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以刘维珍为代表的新型的河溶早酒应运而生,河溶早酒开始兴起。镇上的居民和周边沿河两岸的农民都不在自己家里烧早饭了,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早上在自己责任田里摘来黄瓜、茄子到集贸市场一卖,便到早酒店数钱喝小酒。


半个月前,因编纂村志我从武汉回到故乡,端午节那天早上,我慕名来到下街溶新路刘维珍女婿“毛军牛杂第一家”早酒店,店不大两间房,进身两重、共八张小桌,每桌可坐4人。去吃早餐的大致是中老年人,以街上的居民居多,也有周边上街赶集卖菜的农民,和外地专门乘车来这喝酒的生意人。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下,除了保持传统各种卤菜以外,现在又增添了花样,有牛肉、牛杂、冻鱼、扣肉、肥肠、蒸排骨、清汤元子等,酒水有散装酒、小瓶精装酒、啤酒和各种饮料。还有花饭和白米饭。每人一顿大约消费10元。


78岁的刘维珍老人介绍说:四十年前,在她的影响下,她夫妻继承先人的传统早酒技术,在镇上开起了第一家河溶早酒店,后来又带动自己的姊妹亲戚开店,儿子女儿长大成人,又把技术传给他们,到目前为止,她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和亲戚朋友,已经在荆门、宜昌、沙市、远安、枝江、夷陵、宜都、猇亭发展五十余家河溶早酒店和河溶牛杂快餐店。当阳城区大街小巷可见“河溶早酒”门店、并且生意非常红火。


此时,使我这联想到武汉的早点名片热干面,我们家乡的“河溶早酒”已经是河溶古镇餐饮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走出了河溶走出了当阳和宜昌,我深信不久的将来,河溶早酒将和“郭场火锅鸡”一样成为当阳、河溶的一张名片,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作者:彭远光,笔名,老三届,生于1948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文化。退休干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特约记者,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及《长江文艺》,《湖北作家》等报刊杂志上;《河溶镇志》主编,总纂。散文《磨盘山的传说》获2019年度湖北省散文,报告文学优秀奖。现退休定居武汉。







-END-



责任编辑:崔梦云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