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参观草鞋店村红军洞,听红色故事;在盐店河村红军饭堂,吃忆苦思甜饭;夜宿八一村“三同”书院,看红色演出……7月3日至6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150人团队,在红安县七里坪镇开展为期4天的红色培训教育。
“上半年已接待红色培训600个批次30000余人。”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林说,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00多万元,带动联建的9个村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而今年上半年,这两项经济指标就超过了去年全年。
“乡村变美并不难,难的是将乡村建设与运营结合起来,把乡村资源变成市场需求的产品、变成老百姓的收入。”七里坪镇党委书记阮元兵说,七里坪镇正在探索用市场运营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密码。
政府主导——成立全省首个乡村运营公司,把零散资源整合起来
红军第一镇,长胜七里坪。这里“红绿古”三色资源丰富,全镇69个行政村,不缺少和美,也不缺故事。
但七里坪镇乡村曾遇到“美丽尴尬”:2021年建党百年,来镇里参观学习约有700多万人次,各村只是见证了大批匆匆过客,消费微乎其微,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
乡村建设依赖政府投入,产业培育缺少专业人才,美丽风景难以转化成美丽经济——面对和美乡村建设的共性问题,如何作答?
2021年12月,七里坪镇政府注资成立全省首个镇级国有乡村运营公司——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出按照“政府主导、公司主营、村级主体、农户主力”的运营模式,形成全镇抱团发展的大格
局。
八一村、盐店河村是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也是率先纳入长胜七里文化公司运营的村,在建设中,政府主导,将运营思维前置,坚持建为所用。
在八一村,村民们准备用挖掘机推倒的老旧破败牛栏,公司因陋就简,改造成接待中心和农产品展示中心;废弃的小学经过专业团队设计,改造成三同书院民宿,23间房、四种户型、54张床位,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在盐店河村,1200平方米的老粮店被改造成为红军饭堂;秦基伟小学,则打造为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一处处闲置场所借着和美乡村运营的机遇,焕然一新,成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引爆点、经济增长点。
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在阮元兵看来,乡村运营市场化,政府虽不再大包大揽,但必须做好引导、赋能工作。为此,公司的董事长由镇干部兼任,并通过党建联建方式,成立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产业联合党委,吸纳18个村党支部为联建单位,把特色资源、闲置资产、富集资金进行全盘整合,打造发展“共同体”。
为避免千村一面,摸清各村家底,立足各村资源禀赋,打造了“忠诚八一”“英雄盐店河”“红色家风观音阁”“书香柏林”“乡村振兴张家湾”……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围绕讲解员匮乏,整合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红军后代等人力资源,统一集中培训、统一就近调度,按劳付费。针对高峰期食宿接待能力不足,把全镇宾馆、民宿、“三同”教学点、农家乐等网罗起来,统筹安排。
一年多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学、娱等,系统整合各村资源,全镇一盘棋对接外部市场。华润信托公司80人3天团建学习、襄阳谷城县50人2天共同缔造参观、武汉东湖街道办事处96人1天党建活动……来七里坪各村参观学习的团队一拨接一拨。大家有个共同体会:以前组团来七里坪,需跟多个单位联系,可能还达不到要求,现在只需与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系,就能满足需求。
公司主营——招募乡村运营专业团队,把资源变成市场需求的产品
村庄运营,谁来干?干什么?
七里坪的实践是:专业人做专业事。
2021年底,在国企多年从事策划经营的“80后”雷林,被聘为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带着16人的运营团队,负责首批加入联合党委的18个乡村的运营。
与其他村落相比,曾经的熊家咀村有些平凡、沉寂,红色遗址遗迹众多却鲜为人知。深入调研后,雷林拿出了运营方案——打造“担当”主题红色景点,讲好程昭续烈士、姜能山老人担当的故事。
“这里是打响黄麻起义第一枪的策源地,有中共鄂豫皖省委会旧址、程昭续烈士墓等9处革命遗址遗迹,都可挖掘打造卖点。”记者跟着雷林来到熊家咀村,在村头的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里,偶遇“荆楚楷模”、85岁的村民姜能山老人,在向武汉50多名游客讲述自己60多年义务守护烈士陵园的事迹。
听姜能山老人讲义务守墓故事,引爆了熊家咀村红色游,今年上半年,该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做乡村运营,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也要有把资源变成产品的创意。
7月14日晚,在八一村苏维埃大礼堂,灯火通明,来自华润信托公司的80人考察团正听《将军故里话将军》的故事。今年以来,已有6000多名党员在这里接受专题党课培训。
“看,这个礼堂占地面积跟一个篮球场一样大,因为此前这里规划建篮球场。”雷林说,七里坪打造红色教育品牌,需要一个讲党课、看红色电影的场所,在运营团队建议下,修改规划建成了如今能容纳120人的大礼堂,并在装修中融入红色文化。
如今,八一村被评为湖北省党员干部培训的教学基地,每年培训党员万人以上。雷林说,团队职责定位是:做乡村红色教育的服务生、农副产品的推销员、旅游整合的开发商、成功模式的传播者,致力通过专业运营植入业态、培育产业,打造村庄自我造血功能。
6月29日至7月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工会50多名干部,按照雷林团队精心规划,上了一次生动的红色教育实景课:在张家湾村,围绕红安大布等非遗文化开展体验式教学;在盐店河村,结合秦基伟将军故居等旧址开展现场教学;在八一村,参观忠诚政治体验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三天学习结束后,学员们意犹未尽,纷纷感叹,这种坚持室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分类施策的教学课程,寓教于行,寓学于行。让大家在“听一堂党史课,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唱一首红安谣,看一组遗迹群”的活动中汲取力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目前,公司已开发各类特色课程60余门,县级以上现场教学点30余个,已整合可同时容纳100人以上学员的餐厅16个,容纳50人以上的各类教室80余个。今年上半年,开展各类培训班4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1.5万人次,带动全镇红色旅游300万人次。
村级主体+农户主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
“这是28年前,伯父秦光远将军写给我父亲的10封家书……”在观音阁村“家书长廊”,村党支部书记秦秋平客串为游客当讲解员。
休憩间,秦秋平接到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来电,一周后又有60名学员来村里开展为期5天的“三同”教育实践。观音阁村坚持红绿融合发展,建成了学、研、游为一体的“三同”特色教学基地,2022年,实现红色教育产业收入130余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20余万元。同时,村“两委”发动村民入股红村经济合作社,参与“三同”教学点参观讲解、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
“交给专业公司整村运营后,村党支部主动服务各项工作,年底统一分红。”秦秋平说,去年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分给了村里23万元,今年人流翻番,预计超过40万元。村里正在将民宿提档扩规,接待能力将从80人升级到150人。
阮元兵介绍,七里坪镇创新乡村运营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利润实行量化绩效考核,30%作为镇政府对村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奖补资金;3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作为公司运营发展经费。通过“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挥国资公司主营作用,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八一村31岁的村民吴洁,因需照顾一家老小,无法外出务工,家里经济一度不宽裕。如今她已是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酒店事业部负责人,每天特别忙碌,不仅在“三同”书院接待中心安排游客住宿,还带领游客参观兼职讲解员,不仅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个月还能挣近3000元钱。
观音阁村民杨四爱,在村里红军食堂务工得薪金,家里经营“三同”教学接待点分股金,种田地卖土特产也获得一部分收入,一个人一年能挣2万多元。乡村运营给和美乡村带来的蝶变,远不止此。
张家湾村,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建设米兰花酒店、希望农庄、育苗馆,一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月领取报酬2000元,年均增收近3万元;
在草鞋店村,以慧锦农业合作社为纽带,带动多户农户与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种植,解决了无销路、无市场、无品牌的问题;
八一村旅游发展起来了,吸引10余名“85后”新青年返乡创业,经营果蔬采摘园、餐饮、直播带货等,带动红安花生、红苕、珍珠花等特色农产品销量不断跃升。
雷林说,公司已注册“长胜农批”品牌,正在通过线上线下,让七里坪镇乃至红安县农特产品走出大别山,走向国际国内大市场,带动乡村美起来,富起来。
【记者手记】乡村运营的魅力
浙江“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然而,不少地方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村庄变美了,却没带来美丽经济。直击发展痛点,七里坪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市场化思维引导乡村建设,破解建设、运营“两张皮”的难题,最大程度释放乡村资源价值。采访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七里坪通过专业化乡村运营,实现了四大转变:美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业态和产品的转变;闲置资源实现了从无人问津向创业项目的转变;美丽乡村振兴实现了从单一行政力量向多元市场化力量的转变;美丽乡村村集体和村民完成了从低收入向高收益的转变。美丽经济的七里坪探索启示我们:从“建设”转向“运营”,核心是分工合作的城乡合伙人机制。政府、乡村运营师、村集体、村民,四者重构了乡村发展的新生态:政府做整合引导、做环境,村集体和村民做主人,运营商做项目、做运营,利用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将乡村资源变现。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 叶大军 沈红星 通讯员 陈琪 赵炳长 刘子靓)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