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7月12日至18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襄阳开展了大水面生态鱼市场调研。实践团将襄阳大水面生态鱼产业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全面调研了淡水水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居民消费需求,并结合专业知识和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了优势鱼类的需求量、规格和供货量等,以“优势淡水鱼——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供给”三结合的经济模式为依托,为推广“科学化养殖”淡水鱼类全新品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赴襄阳调研 多单位配合前期工作
7月12日一早,楠兴楚绿色水产(湖北)有限公司经理梁川川在公司等待实践团队的到来。该公司是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教育实践基地。
梁川川介绍,襄阳市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216座,重要经济鱼类40多种,以大宗淡水鱼类为主,市场需求强劲,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水产行业发展潜力十足。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召开座谈会进行学习交流。7月12日下午,马徐发教授、襄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党委书记何家庆、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相关负责人、实践团全体34位成员参与会议。会议上,何鸣笛向团队成员介绍了襄阳市渔业产业链的“四化”,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团走访多地 掌握一手信息
7月13至14日,团队成员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入手,走访了十余家商铺,全方位向广大经营者、消费者介绍来自一级水质——官沟水库的人放天养,生态养殖的大水面生态花鲢。
实践团成员从水库饵料基础、食物网结构特征入手,向大众普及了合理捕捞、渔业环境优化等放养技术,将这种使水库营养负荷和饵料资源转化为水产品并保证水质优良的放养模式进行推广,力求通过实现“以渔净水、洁水养鱼”来回馈社会,在转变市民淡水鱼采购观念的同时,寻求一切合作的可能,力求打造全新的产业链供应途径,为居民提供肉质肥美的鲜活好鱼。
7月15日,实践团成员走访宋氏海鲜,老板宋保安介绍:“我们店铺以售卖海水鱼为主,但也存在淡水产品的售卖,其中广州养殖的鲈鱼最为便宜,水库养殖的价格偏贵,而水库自然生长的鲈鱼要更贵一些。”宋保安解释这是由于纯天然生长的水库鱼类生长周期较长,没有投喂人工饲料,所以肉质更为鲜美。他还向实践团介绍了店铺独特的加氧换水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保证鱼类的鲜活与品质,为实践团后期养殖技术的学习与设施实践提供参考。
破解实践难题 线上调研转线下
7月16至17日,实践团成员走遍襄州区、樊城区,手握问卷,在街道上、超市中、便民中心分发。通过收集群众反馈信息,实践团制定更符合襄阳市不同地区、不同居民,更接地气更有代表性的问题。
如此怎能使调研顺利进行?通过结合理论改革和实地实践的循环进行,实践团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调研路——群众对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有警惕心,就线上调查全面转线下;对凭空出现的大学生有戒备心,就耐心解释介绍来由;对生搬硬套的介绍词有反感心,就打开心扉唠家常真心换真心。抱着与群众“交朋友”的态度,才能将调研做实做好。
7月19日,寓教“渔”乐,携手“襄”行——赴襄阳市开展大水面生态鱼市场调研社会实践团已完成所有实践内容,实践团成员通过本次实践在社会中发挥专业知识,谱写青春旋律。“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实践虽已结束,但会深刻鼓舞振奋着实践团成员乃至更多的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兴国的道路上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将实验室搬进乡间地头、将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通过火热实践来交上一份时代答卷。(湖北日报通讯员 牛鑫涛 董安琪)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