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为追寻“洪湖赤子”——周逸群的成长之路,回溯逸群精神的文化源头,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7月16日,应铜仁市逸群小学校长文忠的邀请,洪湖市逸群实验学校校长杨用江带队,前往贵州铜仁交流学习。洪湖逸群教育人追寻着周逸群烈士的足迹,探访了英烈出生、求学、成长的故居、学校、古城,鄂黔两省,梵净山下,同为英烈命名的两校教育管理者围绕“学校教书育人中周逸群精神的弘扬与传承”这一课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走进周逸群烈士的母校——“城南学堂”
“在绿树成荫的东山脚下,在碧波荡漾的锦江河畔,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城南学堂,烈士周逸群就是在这里接受的启蒙教育。1984年,为纪念铜仁人民的优秀儿女周逸群烈士,铜仁人民将这所黔东名校更名为逸群小学。”文忠侃侃而谈。
在文忠一行人的引导和陪同下,杨用江一行六人参观了铜仁市逸群小学的校园和各类功能室以及学校校史馆,深入了解了这所居于锦江之滨的名校。学校因英烈而名,依托红二六军团纪念馆、周逸群故居、周逸群烈士陈列馆等红色资源,确立“育逸群之才,逐锦绣之梦”的办学理念,坚持因势利导,特色发展,切实践行“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逸群精神,培育卓越人才”的办学宗旨。英烈虽逝,但逸群精神却穿透历史的烟尘,激励着家乡后人不断前行。
参观之后,两校就逸群精神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两校都在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积极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育。两校先后分别通过创作校本教材《走进逸群成就自我》、校园舞台剧《如你所愿》和《少年周逸群》快板舞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学习逸群精神,让红色的种子在稚嫩的心中悄悄萌芽。
寻访逸群精神的文化源头——“周逸群烈士故居及纪念馆”
“周逸群自幼父母双亡,他是由堂叔周自炳抚养长大。距离逸群小学200米左右,有一条南北通向的小街名为共同路,小街两旁错落有致地排练着高矮不一的砖面瓦房,其中靠西侧地一座院落是周家住宅。1896年,周逸群诞生在这里。”
周逸群生前使用过的木床、桌子、凳子、柜子……这些旧物,不仅是伟人周逸群的见证物,而且留有英雄的温度。这些旧物,连接着古人、今人,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离开周逸群烈士的故居,文忠又带着大家参观了周逸群烈士陈列馆。在陈列馆,又一次聆听了周逸群烈士与贺龙元帅初次见面、周逸群烈士失去双亲的故事,重温了周逸群同志学习、工作、战斗的光辉历程。也更加坚定了鄂黔两地逸群教育人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那就是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最后,解说员给洪湖市逸群实验学校赠送了有关周逸群烈士的书籍,希望将周逸群烈士的爱国精神带到洪湖逸群实验学校,继续传播下去。
考察学习结束后,杨用江说:“我们将在学校红色文化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挖掘周逸群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将逸群精神的红色基因浸润到每一节课堂和活动中,真正做到红色润校园、红心向祖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把洪湖逸群办成一所水乡人民满意的学校,不负英烈之名,组织之托,百姓之盼。”
此次考察活动,加深了两校情谊,两个以“逸群”命名的学校共话教育发展,共扬逸群精神,为进一步在发展过程中中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积极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北日报客户端洪逸宣)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