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王以豪 肖海金
饱满可爱的多肉植物雅致摆放在农家庭院内,房前屋后种植的绿树、鲜花、瓜果,与升级改造的民居相映成趣。村委会旁的中国科学院科普室里,书籍、显微镜、动物模型标本等科学仪器是孩子们暑假的纳凉新宠。这里,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村——恩施龙凤镇古场坝村。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古场坝村,看到了一幅有着“科技范儿”的美丽乡村画卷。
小山村成了网红打卡点
“游客都夸我多肉种的好,有个游客一大早就买了500多块钱的!”55岁的村民刘代桃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古场坝村地处龙凤镇西北部,距恩施城区25公里,适合种植多肉植物。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帮扶投入资金购买多肉种苗发展庭院经济,村民自主选择多肉品种进行栽种,市场主体指导栽种,成品多肉被游客购买最终形成收益。此外,古场坝村还着力打造“粉墙黛瓦、庭院深深、置园造景”的地方特色民居,形成了“一户一特色,户户不相同”的美丽庭院风景。
村边的向日葵田里,目之所及金灿灿一片,吸引了市民和游客来打卡拍照。
“我们根据村里需求,购买了向日葵种子并指导农民精心栽种,成了现在游客必打卡的地方”武汉病毒所高级工程师、驻村工作队长宗三林告诉记者。
该村平均海拔750米,主要产业以茶叶、小水果、生猪养殖业为主。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仙桃树组级公路年久失修,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前后争取25万元资金,支持实施公路改扩建,“现在的路更宽了,更硬了,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老人和小孩出门了。”村民纷纷感谢驻村工作队解决了出行问题。
据悉,通过打造农旅接待中心、农家乐民宿,以乡村特色生态农产品和农耕文化为中心,实现集吃、住、游、玩及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古场坝村一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
壮大集体经济村民在家就能挣钱
“年纪大了,在外打工也找不到活干,现在不用出远门一个月就能赚2000多。”60岁的刘克柱告诉记者,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现在不仅有了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孙子。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通过支持古场坝村发展茶叶、小水果、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定向采购职工福利农副产品30多万元,持续助推村民增收。古场坝村已建成1家规模化茶叶加工厂,1栋农旅接待中心,46栋特色民居,500余户农民搭上乡村产业顺风车,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大力支持投入资金,通过带地入股形式盘活土地、流转土地100亩实施甜柿园提档升级项目,携手农业专家手把手指导种植,坚持当地招工用工,预期通过甜柿种植产业年收入35万元。
“看到山顶搬迁后闲置的百余亩土地,我觉得不能浪费”驻村队长宗三林告诉记者,随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驻村工作队多方接洽后招商引进市场化主体在村里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完成50余亩黄精、连翘、藤茶等中药材的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及务工为村老百姓增收达20万元。此外,还与地方政府共同支持牵头企业已完成5000平米大棚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灌溉设施建设,种有时令蔬菜等经济作物,产生产值近10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就地务工增收近30万元。
“作为科创国家队,我们坚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担好国家责,干好国家事。”武汉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王勇说。
老百姓“饱了荷包富了观念”
古场坝村委会旁,有一间中国科学院科普室,到了暑假这里成了孩子们纳凉学习的好地方,“这里是恩施市第一家中国科学院科普室,内含科普书籍200多本,还有显微镜、动物模型标本等科学仪器和展品。”古场坝村委书记胡环志告诉记者。以科普室为平台,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多次到村里开展科普讲座,将科学的观念深深植入村民和孩子们心中。
“村里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想让他们都考上好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吉利是首任工作队员,孩子曾就读于国内顶尖学府。他利用工作空余,建立了古场坝村家长教育沟通微信群,无私地把自己的教育方法、优质课件、电子书籍等资源,分享给村民和孩子。
“古场坝村就是我的新实验室,未来两年,我将发挥鱼类养殖专长,为村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水生所博士、驻村工作队员赵威山说。
“我们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并取得新成效。”驻村工作队队员、古场坝村第一书记李昭表示。
据悉,下一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驻村工作队将继续贯彻落实院省帮扶要求,坚持发挥科技优势,以科技支撑发展产业为核心,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助力古场坝村全面振兴。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