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徐进)背倚凤栖山,面临西流水,湖北省浠水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就坐落在这山水之间。流水潺潺,蜿蜒迤逦,景色宜人,凤栖山名副其实。
多年来,学校坚持全面推进教育立校战略实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聚焦市场、服务发展”为重点,遵循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分级管理、服务地方、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多元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以“升学与促进就业并重,德行与技能双优”为目标,积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完善多样化人才成长渠道,拓展丰富职业教育育人路径,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由“多数量”向“高质量”转变的特色之路。
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优质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浠水理工中专抢抓国家、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加大学校项目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备力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实现办学条件达标升级。
先后实施建设了教学办公用房粉刷工程、教室亮化工程、实训室改造工程、学生公寓防水工程、校园道路硬化刷黑工程、校园网扩宽工程、东校门建设工程等,新建一栋1500平方米综合实训楼……硬件设施条件再上新台阶,师生满意度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
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夯实中职教育办学能力,到2023年,全日制在校中职学生达4000余人。
专业谋划紧扣地方产业链,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企业,学校中职教育办学基础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幅增强,职业教育资源“优质库”不断扩大。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新品牌”
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校立足浠水县域区位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开设专业,坚持专业设置“立足产业、服务就业、有利创业”的目标,大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
紧紧围绕本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创办新专业,开设了省级特色专业2个(电子技术应用、会计事务),示范专业 4个(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音乐表演、建筑工程施工),骨干专业 5个(计算机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服装技术与工艺),新增专业2个(电子商务、幼儿保育),形成了示范专业引领、骨干专业支撑、新兴专业补充的办学新格局。
2023年,学校积极主动对接和服务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申报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为“杂技之乡”的振兴繁荣增砖添瓦。另外,为提档升级专业建设内涵,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积极开展对接项目,分别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江汉艺术职业技术学院(音乐表演)两所优质高职院校进行了中高职衔接培养,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复,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浇灌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教育发展,教师为先。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效战略,采取对外引进、对内培养等方式,大力补充职业教育教师,重点加强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积极做优“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有成长”的四有课堂,提升学校教师人才培养能力。
2023年,浠水理工中专“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47.2%,专任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数达25%。
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力度,做大实践教学规模;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对口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将学生发展和产业布局深度融合的路径,依托重点或骨干专业,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创建省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3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3个,校外实训基地8个。
积极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提高技能竞赛水平,着力培养出一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在市中职教师技能大赛中,获6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11个三等奖;在市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中,2位教师获二等奖,2位教师获三等奖。在湖北省专业组说课大赛,获2个一等奖和4个三等奖;特别是在2021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学校电子专业代表队获二等奖,后在复评中胜出,被省教育厅指派,代表我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
一张张获奖成绩单是浠水职业教育积极搭建好技能工匠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有力见证,也是浠水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生动缩影。
搭建“三全育人”管理“新平台”
“精美源于细节,细节决定成功。要不断深化管理内涵,拓展为学生服务的领域。”校长陈欣说,浠水理工秉承“立德、崇学、精技、敏行”的校训,强化日常细节管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载体和方法,实施精细化管理,广泛有序推进德育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流的职业学校,让每个学子都拥有出彩的人生。
强化思想引领。学校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开展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学校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读书活动示范学校”;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持续开展国旗下讲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涌现出“拾金不昧榜样王杨灿”“浠水好人杨明宽”“新时代好少年綦滢滢、王林钰”等一批优秀学生。
加强常规管理。落实每周“三会”(周一升国旗聚会、年级晨会、主题班会)、行政干部值日陪寝制度和卫生、纪律每天评选通报制度,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校风;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不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和专项治理,成立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小组,在关键时间、重点区域进行安全巡查,早抓影响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有效保证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局面。
开展和丰富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运动节、艺术节为主要载体,举办了乒乓球比赛、篮球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争创文明寝室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县文明办联合开展“告别高空抛物、车窗抛物”倡议活动,播撒文明行为。与县检察院联合开展防止校园欺凌教育活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环境。与团县委联合举办“迈入青春门,走好人生路”十八岁成人礼仪式,加强学生成人意识和公民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该活动也是浠水县唯一入选全省“团建优品汇”项目。
开展关爱行动。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每名教师定期与帮扶对象谈话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落实国家惠民政策,帮助每位特殊家庭的中职学生完成学业;举行励志教育专题,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
打造综合人才培训“新高地”
立足自身资源,紧扣县域市场需求,学校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提供一流的技术研发与技能培训服务;针对市民群众对提升学历、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提供多样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针对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需求,提供精准实用的培训服务;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培训服务,着力打造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高地、市民终身教育高地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高地,实现“企业发展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市民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政府召唤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十四五”时期,学校社会技能培训的目标是每年8000人次,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精品培训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使学校成为县域经济社会服务新高地。
此外,学校为助力县域文化建设服务、培训杂技学员,为宣传县域茶产业文化参与拍摄宣传短视频,通过开展“千企联百校”活动与湖北瑞林特铝业、湖北易宝通职能科技、湖北欧米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新征程上,学校将继续推动职业教育迈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夯实中职教育办学能力,推动职业教育领域人才辈出,播下更多大国工匠的种子,紧密围绕浠水县委县政府“建设五个新浠水”新目标、“工业优先、产业兴县”新战略、“聚焦工业、聚力招商、干在实处、争创一流”新要求,落实“融入主城崛起、挺进百强储备”新要求,开办特色专业培养输送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把职业教育打造成为助推经济改善民生人才培养高地,为民族复兴汇聚强大人才力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