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第184期简报,以“湖北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品质”为题,推介湖北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经验。湖北住建今日原文刊发。
湖北省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鼓励群众参与,凝聚社会共识,激活并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不断向老旧小区聚集,实现改造工作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
2019年以来,全省纳入中央补助支持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共有13821个,惠及居民211.09万户,改造建筑面积2亿平方米。
01
政府引导,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武汉中山大道
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融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实现政府角色转变。
一是做好引导者。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加强调度考核、建立激励机制,保障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
二是做好支持者。健全工作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十条措施》《关于进一步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标准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对老旧小区改造提供组织保障、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三是做好服务者。坚持群众路线,通过现场推进会、视频培训会、专题调研、警示约谈、全覆盖调研等方式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四是做好宣传者。组织开展大型征文、摄影及短视频征集活动,通过“湖北住建”微信公众号、《中华建设》《湖北日报》等媒体平台报道“旧改”典型案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02
搭建协商平台,实现决策共谋
武汉小区内,居民聚在一起聊天。
以协商为统领,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为支撑,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激发居民参与热情,鼓励居民建言献策,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一是聚焦解决关键小事。自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电梯加装、飞线整治、立面改造、垃圾处理、雨污分流、违建拆除、道路重建、路灯安装、停车棚及消防通道建设等,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探索议事型、对话型、共建型、联动型、开放型等不同类型的议事协商形式,引导政府部门、社区、企业、设计师、居民多方协商形成改造方案。比如,建立武汉“微邻里”、宜昌“宜格微治理”、黄冈“蕲春艾邻里”等数字化平台,形成宜昌市“三轮征询”、咸宁市“小区圆桌会”、武汉市汉阳区“社区对话”、黄石市黄石港区“红色议事亭”、荆州市沙市区“居民说事”等典型经验做法。
03
多元主体参与,促进发展共建
武汉戈甲营街区,年轻的设计师与规划师在此助力小区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积极推动居民、市场、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共同治理。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老旧小区党支部,推动党组织建在群众家门口、 党员下沉居住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动作用,促进党群共融。宜昌市做实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机制,开展“在职党员回家”“党员亮身份”“党员积分管理”等活动,发动党员带头入户、带头拆违、带头出资出力、带头维护管理改造小区。
二是完善资金分摊机制。黄冈市麻城市宋家湾小区探索出通过部门帮、群众筹、财政奖、街道补等路径共同筹措资金的发展机制,共筹集资金 4030万元,实现从政府全盘买单到群众参与“共掏腰包”的转变。
三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入市场力量,作为规模化实施运营主体参与改造。宜昌市当阳市通过空间统筹、金融赋能、资源特许经营等形式,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推进“投资、建设、 运营”一体化,将过去由财政兜底的公益性项目,通过增值服务形成商业模式,变为市场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支持6亿元。潜江市轻工局小区引进潜江市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和设备建设电动车智能充电桩,通过后期运营收回成本,实现居民与企业双赢。四是积极推进“三师进社区”。
鼓励设计师、工程师、规划师进入社区,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信息、技术、管理、创新方向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印发《湖北省百名设计师进小区活动的通知》,遴选出100余名优秀设计师、工程师志愿者,采取“一对一”帮扶指导的方式进入老旧小区出谋划策、协助群众参与改造。
04
加强机制建设,实现建设共管
宜昌当阳市玉阳街道,改造后布局整齐,景色宜人。图源:宜昌交通
在改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建立小区治理机制并常态化运行,持续巩固改造成果,提升治理水平。
一是坚持“六个前置”。把成立小区党组织、多方协商共治、签订居民公约、拆除违法建设、出资参与改造、承诺接受后期物业管理并交纳费用作为纳入年度改造计划的前提条件,实施竞争性入围,激励群众参与,完善小区治理结构。
咸宁市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要求所有老旧小区组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并以党组织、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的形式,引导居民集体决策, 自主选定适合本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党组织、业委会全覆盖,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比50%以上。
二是建立小区公共空间管理机制。通过积分制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的维护管理。襄阳枣阳市制定小区积分管理办法,根据居民的文明表现、义务劳动等情况计算分值,居民凭积分卡在小区爱心超市兑换物品,鼓励广大居民参与社区集体活动,实现社区党委、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居民等多方合力共治,共同维护改造建设成果。
05
建立反馈机制,开展效果共评
黄石南岳社区,改造后整洁现代。图源:黄石日报
组织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是强化调度考核。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信息化平台不断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掌握各地进展情况,对进度严重滞后的市州及时预警通报。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省住建厅联合财政厅印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各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工时间早、完工率好、绩效评价高的地区实施省级财政奖补激励政策。2021年起省级财政每年下达奖补资金1亿元,推动各地加大投入,促进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进度。
06
调适人与环境,落实成果共享
武汉都府堤路,居民一出家门口就是武汉革命博物馆。
老旧小区改造最终落脚点是建设人人享有的“整洁、舒适、 安全、美丽”的居住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注重文化保护与再塑。随州市化工小区在小区改造设计上注重保留厂区原貌,留住老厂区记忆,打造有情怀、有特色的小区,提升居民幸福感。武汉市都府堤社区为了保存都府堤历史文化记忆,在社区规划中植入文化脉络,将红色文化、睦邻文化、家风家教等好的精神以红色史馆、红色爷爷等形式保存和传承下来,植入到围墙等公共空间中,促进文化与居民生活的融合。
二是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黄冈市红安县二中家属楼、清风小区等结合居民不同需求,组织征求意见上千人次,召开“睦邻议事会”十余次,升级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坚持“拆违先行”,腾出空间解决停车难问题,增设电梯、路灯照明和监控系统等服务设施,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改造,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便利性。
图源 | HANS汉声(署名除外)
出品 |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