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 ——红安县永河小学高质量发展纪实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7-03 09:37:25

庄重大气的教学楼,设施完备的运动场,窗明几净的食堂,标准化的多功能教室……在红安县永河镇,一所现代化校园傲然挺立,成为方圆20里最亮眼的地标。

校长彭航介绍,由于老校区条件落后,无法满足办学需要。2021年,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红安县教育局的支持下,搬迁到此新校区,办学条件实现历史巨变。

搬入新校区,跨入办学新纪元。变化的不止是办学条件,还有办学内涵。

两年多来,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真诚、真实、真乐、真趣、真爱”为办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效,转变育人方式,创办群众满意教育,进一步擦亮了永河教育品牌,助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提升教学质量——

建强师资队伍 筑牢学校发展之基

6月21日,永河小学第十六期语文教研活动如期举行。聚焦“如何管理后进生”主题,学校骨干教师刘志勇多角度分享的教育对策,让参与的老师受益匪浅。

在永河小学,这样的教研活动已是常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缩影。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而优秀师资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永河小学补充了大量年轻教师,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95%。

因此,该校校委会一班人深入调研后,把建强教师队伍放在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将党建嵌入质量提升工程,定期开展党建+教学主题研修活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到李天焕故居、中原突围纪念馆、知青茶厂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老师们在砥砺思想中,不断破解学校党建工作与教学业务融合难题。

针对青年教师的年龄、学识、能力特点,学校制定了 “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分层培养计划。通过育青工程、集体教研、师徒结对等方式,为老师搭建成长舞台。

与此同时,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学校推行全员教研。每周二、周三、周四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形成的优质教案在青年教师中推广。学校常态化开展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学讲座等教学活动。校领导带头“推门听课”、评课,将教研意识根植老师心中, 让干部“动起来”,教师“跑起来”。

学校还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兄弟学校校长、名师来校授课,更新教师育人理念。搭建红安、麻城两县三镇校本教研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年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学比武。

在师徒结对活动中,学校聘请县内一线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引导青年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让年轻老师与“优秀人”同行,提升教学水平。

在注重业务引领的同时,学校还注重老师精神引领,提高教师的职业获得感。

每年,学校都会召开关爱青年教师座谈会,倾听教师心声;针对青年教师提出农村生活枯燥问题,学校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趣味运动会、教师足球联赛、联欢会等活动纷至沓来,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在“五四”、教师节等节日,组织评先评优,让优秀的班主任、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受尊敬的对象。

如今,永河小学的老师们在学研比、思行悟中,提师能,修师德,提振了精气神,树起了职业自信。

近3年,该校12位青年教师在县、市优质课比武中获奖。程洁、周姝辉、程莉莎、董改、刘志勇、武泽林等一批年轻教师,如春笋拔节般成长。一支业务精、不讲条件、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

此外,永河小学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针对部分“后进生”,精准开展“培优辅差”。

学校专门召开“后进生”家长会,实行后进生教师包保制;学校每天抽查学生的计算、听写、背诵练习,确保学困生基础知识过关;学校坚持一月一抽测,将抽测结果,与兄弟学校纵向对比,查找问题,再对症下药。学校还严控作业数量,优化作业设计,把控作业的数量与质量。

系列组合拳,使教育质量结出硕果累累,筑牢了学校高质量发展之基。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湖北省首批劳动教育课题实验学校、“红安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红安县“教育质量进步奖”。今年6月份,永河小学被确定为红安县唯一“扫黄打非·护苗”工作站,迎接省委宣传部检查,得到好评。

落实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6月20日,下午第4节课的铃声响起,永河小学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

操场上,足球在孩子们脚下起舞。音乐教室里,歌声飞扬琴声婉转;书法特色班上,师生们挥毫泼墨………

这是学生最期待的社团课程,孩子们沉浸其中。

为推进“双减”落地落实,永河小学在原有校级精品社团的基础上,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开设锣鼓、足球、篮球等20多个学生兴趣社团。

不仅如此,为厚植立德树人土壤,学校构建了五育并举的大德育体系。

做实德育。学校每年开展“清明祭扫烈士墓”“学雷锋”、唱红歌比赛、绘画比赛、研学旅行等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主题队课、行走思政课、雏鹰争章、入队仪式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红色文化洗礼,在行与思中,培养家国情怀。

优化智育。围绕核心素养,学校轮番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趣味数学比赛、诗词大会等学科竞赛活动,在思想碰撞中,启迪学生智慧,在诵读经典中,涵养学生文雅之气。

重视体育。围绕30分钟阳光大课间活动,学校将戏曲操、武术操、足球舞、跑步融为一体。持续开展足球队、田径队训练。每学期,课间操、趣味运动会、室内操等体育赛事,让师生激情飞扬。

升华美育。在永河小学校园,无论是走廊、教室还是楼梯间,“豆”文化为主题的环创作品和学生自绘的美术作品,放眼即是。教室里,不同主题的文化专栏和班级文化,引导学生认识美、理解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创新劳育。利用校内空地,学校开发了红领巾蔬菜种植基地和园丁蔬菜种植基地,师生亲自耕种大豆、油菜、红薯、花生、土豆、白菜等作物,体验春播秋收的乐趣。

同时,依托劳动教育市级课题,结合学校“种豆得豆”实践活动,永河小学创设了“豆”课,设计了与“五育并举”对应的“灵性豆”“聪明豆”“蹦蹦豆”“美丽豆”“能干豆”的“五豆”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

随着“豆”课程的深化,永河小学推陈出新地构建了“1+N”劳动课程体系。

“1+N”劳动课程体系即除豆课程外,还设立了“油菜花开”“蔬菜种植”“生活劳动”“读出一本书”等实践课程,定期开展了大豆丰收节,大豆美食节,大豆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1+N”劳动课程体系擦亮永河小学劳动教育品牌,2022年,在全县劳动教育现场会上,永河小学作经验交流。学校劳动教育案例在湖北省中小学智慧课堂上推广。

五育并举,助推了五育融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育身心健康、自立自强的优秀孩子。

今年春季,3月29日,红安县教育系统春拉练现场观摩活动走进永河小学,该校学生带来的锣鼓、啦啦操等特色表演和手绘、绘画、书法等文化作品,引得参观人员啧啧称赞。2023年,在红安县东南片区足球联赛中,该校足球队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市“祖国在我心中”中小学才艺大赛中,该校获一等奖。

推行开放办学——

“五真+”模式 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6月6日,永河小学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暨家长开放日活动举行,150余名优秀家长走进校园观看文艺节目,参与校园售卖活动,学习亲子教育知识……

在永河小学,开放办学,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学校治校思路之一。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期望,办家长满意的教育,就必须与家长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的护航学生成长。”彭航说。

因此,学校结合“真诚、真实、真趣、真爱、真乐”文化,引进家长、社会力量,开创“五真”协同育人之路。

推行“真诚+务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一周一个年级定期举行校长课堂、家长课堂,分期分批对家长进行培训。同时,每学期举行“线上+线下”多样化家长会,以真诚+务实的举措,架设家校连心桥,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方法、了解孩子在校的一言一行。

开展“真实+温馨”大家访活动。翻开永河小学《家访手册》,全校800余名学生的情况一一在册。每年,学校会在学期中和寒暑假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不漏一人、全覆盖的家访模式,实现了家校无缝对接。

建立“真趣+共治”家委会制度。在永河小学,食堂管理、各项收费、招标采购、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的各个环节,都能看家长监督管理的身影。学校“真趣+共治”的家校共治模式,打破学校教育“闭门造车”、围墙之内自成系统的禁锢,在共管、共治中,形成共育合力。

组建“真爱+公益”志愿服务队。每天上学或放学时,在永河小学校门口,家长志愿护路队成为一道亮点的风景,护航着学子平安路。不仅如此,自从学校“真爱+公益”志愿服务队成立后,每个星期都有家长,到学校劳动基地,充当指导学生劳动的志愿者。

此外,结合“真乐”文化,学校举行了 “真乐+多元”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组织家长进校园,观看文艺展演、了解班级管理、学校发展。

学校还将大门向家长敞开,鼓励家长来校赏景观花、畅谈诉求。每到春季,许多家长来到校园油菜花基地,赏花、观景、拍照、打卡。学校“五真”广场上,经常活跃着前来健身、锻炼的家长。

“五真+”协同育人模式,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提升了家长的满意度。

“平日工作较忙,陪伴孩子时间较少,通过学校组织的系列活动,让我们对学校更了解,也学习到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孩子在永河小学读书,我们非常个放心。”四(1)班刘承宣同学妈妈说。

在不少乡村学校面临着生源流失困境情况下,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永河小学就读,学校不仅生源稳定,一些原来借读在外的学生,也纷纷回流。

“永河小学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校长彭航说,“这就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秘籍。学校将坚持“闯”的干劲、“稳”的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向打造品质卓越、领航发展、特色鲜明、清廉书香的示范学校奋进。”

【精品课程展示】

“种豆得豆”实践育人课程

“种豆得豆”实践育人课程中,永河小学按德智体美劳五大育人目标,设计了与之对应的“灵性豆”、“聪明豆”、“蹦蹦豆”、“美丽豆”、“能干豆”成长评价维度。在其中某个方面表现优异时,孩子就能获得一颗对应的豆。

班级设置五豆成长公示牌:各科教师会根据孩子日常学习发放“金银铜”不同的类型的“豆子”,公示牌记录着每一个孩子整个学期德智体美劳的表现。

人手一本五豆成长手册:成长手册上由家长记录每周孩子在家的家务劳动表现,教师每周对学生的劳动表现的评价,学生自己在每周活动中的劳动感悟。

校园设置五豆表彰宣传栏:每周对各班上周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在国旗下进行表彰,并将学生的照片进行公示。

学期末,依据《豆豆成长记》上的得“豆”情况,老师进行“优秀学生”推荐,学校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由此一来,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单单考核分数,而是综合整个学期学生的五豆情况,从德智体美劳五个层面进行综合考核。

对考核结果,原来是奖励文具和奖状,如今,学校可以奖励豆制品——千张。同时,将感恩教育贯穿在奖励机制中,让孩子们将奖品送给自己的家长,以此感恩家长的养育之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经过这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永河小学的劳动教育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课程落实,从形式上的改进,到思想上的升华,从无人问津的课程,到人人喜爱的课程。在劳动中生长起来的,不只是大豆、油菜、蔬菜,还有孩子、老师、家长。匠心浇灌,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该县教科院相关负责人说。

(稿件来源:黄冈日报)

责任编辑:刘子靓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