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谷城的红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6-21 09:36:30

谷城南河风光。谢勇 阮班明摄

在谷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伫立着红色遗迹,到处蕴藏着红色故事,到处激扬着红色文化。红,是谷城最亮的颜色。

谷城,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蕴藏丰厚。

近代以来,在谷城大地上,爆发过多次由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留下了厚重的红色历史。

从东面襄阳(市区)进入谷城,迎面就是茨河。就在这个依傍汉江的古镇,诞生过一位革命烈士,他就是李亚声。

李亚声,1903年生在茨河下街一个贫穷的家中。一家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李亚声从小就受尽了苦难。

1923年,武汉爆发“二七”大罢工。李亚声受到革命影响,毅然前往武汉,寻找革命道路。

1925年春,李亚声从武汉回到襄阳,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同年7月,他加入共青团,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受中共襄阳特支选派,李亚声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一年后结业,党组织派他到湖南开展农村工作,不久又派他做北伐宣传工作。

“八一”南昌起义时,李亚声任暴动总指挥部后方总队长。起义后,他到朱德率领的革命军二十五师做宣传工作,受到朱德称赞。

在革命斗争中,李亚声展露出政治才华和军事才能。襄阳、武汉的党组织均致信上级,要求调李亚声回鄂北工作。1927年底,经朱德批准,李亚声回到鄂北。

1928年春,李亚声担任中共谷城县委书记。他积极建立农民武装,在茨河、庙滩、盛康、石花等地,多次发起农民暴动,打击土豪劣绅,没收其土地和财产。

1929年10月,党组织派遣李亚声赴武汉,担任中共汉口区委秘书长等多职,领导学生运动。第二年9月,因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敌人逮捕。10月28日凌晨,李亚声在武昌被国民党杀害,年仅二十七岁。

为缅怀烈士的革命精神,也为了教育后人,1984年,谷城县委将李亚声遗骨从武昌迁回。2009年,茨河中学被命名为“亚声中学”;谷城县老促会为李亚声烈士塑像,建烈士事迹陈列室。2016年,陈列室升格为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19年,谷城县老促会将陈列室更名“李亚声烈士纪念馆”,再次丰富了李亚声的事迹。

离开茨河镇,前行三十里,就到了盛康镇。这里有个三官庙村,村里有一处革命烈士墓地,烈士傅春泉长眠于此。

1899年3月,傅春泉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27年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傅春泉入党后,暗中发动群众,建立“谷城农民自卫队”。同年4月,他率领农民自卫军,攻打石花街和县城。后来,受党组织派遣,他到枣阳鄂北总队工作。

1930年春,党组织派傅春泉回到谷城,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谷城县第一支游击队,为建立薤山红军奠定了基础。1931年11月,在国民党军残酷围剿中,傅春泉被捕英勇就义,时年三十二岁。

为纪念这位革命烈士,谷城县政府将三官庙村小学更名为“春泉小学”,并建立陈列室,向人们展示烈士的英勇事迹。

从盛康再向南走,便进入了南河镇,这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山村,即“苏区村”。

苏区村,原名七里沟,地处薤山脚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谷城县苏维埃政府、薤山红军战斗的主要区域,现被誉为“谷城革命老区第一村”。在这方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先烈们的革命足迹。

1931年春,中共谷城县委率领游击队,在薤山建立红军,苏区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参军。在敌人重兵三次围剿中,苏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为铭记这段革命历史,谷城解放后,人民政府把“七里沟”改名为“苏区村”。这个红色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2011年,“谷城苏区革命历史陈列室”在苏区村建立。2017年,谷城县老促会把陈列室扩建成“展览馆”。2019年,苏区村被襄阳市委命名为“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在苏区村一抬脚便是大薤山。就是这座山,处处洒满了红军战士的鲜血。

1931年,薤山红军诞生,这是中共鄂豫边特委、谷城县委领导的鄂西北的一支党的武装。

国民党视薤山红军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1931年9月,伪县长范雨峰率队,两次围剿薤山红军,都被红军击溃。

两次围剿,两次失败,敌人岂能善罢甘休?1931年11月14日,国民党调集驻守襄阳的范石生部等,出动三千多人的正规军,以十倍以上的兵力,铁桶般围剿薤山红军。红军孤军御敌,浴血苦战,终因寡不敌众,三百多人壮烈牺牲,李庭兰、胡培洲两位县委书记捐躯……到12月底,大薤山上再无红军踪迹。

1999年2月,薤山革命旧址群,被省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薤山朝西走三十里,就到了五山镇。

五山,一脚踏三地(谷城、房县、丹江口),俗称“三不管”的地方,适宜开展革命活动。

1926年8月,二十岁的共产党员李金铭,受中共湖北地方执委特派,秘密潜入谷城,负责筹建县级党组织。

李金铭来到谷城,就藏身在五山九里岗村。他秘密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培养积极分子,建立党团组织,发展进步农民入党。不久,“中共谷城县部委员会”诞生,这是谷城第一个党组织。今日九里岗村,就是中共谷城县级组织的诞生地。

2017年,“中共谷城县县级组织诞生历史展览馆”,在九里岗村建立。2019年,襄阳市委公布其为“襄阳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出九里岗,朝山里走20里,一座高高的烈士纪念碑,耸立在云天之下,这就是“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

1946年9月底,解放军中原突围部队在黄山垭设伏,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率扫荡部队进入埋伏,一场鏖战打响,敌人死伤八百余人,中原突围部队牺牲八人。这八名烈士,被群众乘着夜色葬在黄山垭。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黄山垭再一次喋血。

1949年4月,二野十纵二十九旅八十五团团长王希林,率领八十五团一部,在黄山垭剿匪。战斗中,正在指挥作战的王希林,被匪徒子弹击中,不幸倒在了黄山垭。为怀念牺牲的王团长,百姓在黄山垭下修了一座桥,起名为“希林桥”。

1993年,五山镇修建了“黄山垭革命烈士墓”。2012年,谷城县老促会兴建“黄山垭革命烈士陵园”。焕然一新的烈士陵园,高高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黄山垭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纪念碑越发庄严巍峨,十个金色大字更加熠熠生辉,迸发出耀眼光芒。

县城,是一县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过去,谷城县烈士公墓在远离县城10多里的一座山上,群众瞻仰革命先烈十分不便,更不利于开展“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

兴建红色场馆,谷城总是慷慨解囊。

2016年9月,谷城决定对烈士公墓迁址,兴建新的烈士陵园。经过三年筹备,2020年开始建设。

历经两年兴建,就在县城附近,一座崭新的“谷城县烈士陵园”,矗立在老军山上。为了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们,英名悉数凝固在“英名墙”上。高耸的谷城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拔地而起,气势雄伟。谷城烈士陵园,在湖北县级烈士陵园中,属于一流。

流逝的是岁月,凝固的是历史。革命老区谷城,一处处革命遗址,一处处红色场馆,无不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红色血脉,后人赓续。谷城众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必将指明后人们的精神路标。

来源:学习强国

责任编辑:黄晓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