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湖北阳新:水库移民65年,移出一个锦绣家园
湖北日报 2023-06-17 15:18:57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 蔡路生)肖回家,湖北阳新县龙港镇阮家畈村人。1958年,湖北阳新县修建富水水库时,他的父亲肖唐主带着年幼的他投靠隔壁村姑父家,一住就是两年。

后来,其父携妻拖儿搬回村,就有了“肖回家”这个深嵌时代背景的名字。

屈指一算,已是一个“甲子”过去。

乡音未改鬓毛衰,当年还是幼儿的他如今已是有些富态的花甲老人;那个曾经穷困不堪的阮家畈村斗转星移,早已换了人间。

截幕阜,出平湖。65个春秋换新颜

2023年5月18日,肖回家站在奔涌不息的富水河畔,抚着“虹桥”头那副对联------

故乡如画任风梳烟柳鸟试新声,好梦成真看水卧蛟龙河飞彩练。

凭栏远眺。四周群山,一垄垄白茶如同条条碧绿的“地龙”从土面拱出,涌动着蓬勃的力量。经过几年打磨,阮家畈白茶已初步成型,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

搬迁集中安置点上,一幢幢别墅式小洋房规整有序,村民往来进出,脸上带着喜气,眉梢挂着欢愉。

网过鱼跳,吊车装运。一家三代都是养鱼人的肖龙涯,指挥着工人将拢成堆活蹦乱跳的鲈鱼装车,发往武汉白沙洲市场。

阮家畈村村支书肖龙伟深有感触:国家17年水库移民帮扶政策,真正让村里拔起了穷根,打通了致富路,对标小康全力奔赴,可谓山乡巨变!

“谁会想到,几十年前,这个地方的人竟然连红薯都不饱啊!”肖回家思绪收不住了。

富水,位于鄂东南通山县、阳新县交界处,在幕阜群山中穿流而过。

从1958年8月12日破土动工开始,近10万大军以“蚂蚁啃骨头”的办法,斩断上游来水,移山填河筑大坝,最终汇成一个容积达17.3亿立方米的狭长型湖泊。

各中艰辛,已成为村里更老的老人们的记忆。

那时候,他刚刚记事。“那时候穷啊,难以想象的穷!开始住草棚,1965年就地取材夯土墙,做了几间土坯房。”

村里700多移民都成为失地农民。“斗笠大的地都要开出来种红薯,一日三餐,红薯加苦菜。”

放竹排、木排,成为村民谋生手段。

从村到富池镇长江口,90公里水路,浪高水急,排工们与风搏与浪斗,牵引着30米长的竹排漂到富池口,短则10天,多则月余。

纤绳,把村里多少后生稚嫩的肩膀都磨出了层层的血痂。

连续性的水库移民帮扶政策,把这些灰色的记忆都打入了历史的角落。政策加持人勤奋,阮家畈村跟阳新其他水库移民村一样开始起飞。

“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红旗型党支部”“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如今,阮家畈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文化生活和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早不复当年模样。

政策出,真帮扶。天翻地覆慨而慷

阳新县王英镇,美丽的仙岛湖畔,1002个大小岛屿如同一只只碧螺,散布在碧绿的湖水中央。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建设王英水库。高山村村民献出世代生息的家园,散居到光秃秃的山下,搭起草棚过日子。

在水库移民政策一轮又一轮的帮扶下,高山村发扬“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精神,扒山包、填沟壑、修公路、种果树……

村里通了路、通了电、吃上了自来水,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发展了生态采摘园、生态养鱼、低空飞行基地、康乐养生园。

这个地处处在湖畔的村子,村道宽敞平坦,新村建筑群错落有致,种植基地绿意盎然。

其快速发展,紧紧跟上了库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吃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5月20日,星期六,国家级4A景区仙岛湖风景区和天空之城风景区游人如织。

“走走走,去看看水果基地!”高山村村支书骆名忠兴致冲冲地带着访客,直奔村里的蓝莓基地。几位游客,正在采摘枝头上的果实。

水果采摘,已经成为高山村的重要名片。村“两委”积极争取水库移民后扶项目及经发项目资金,流转村民土地,发展生态旅游采摘园520亩,发展蓝莓、桑葚、枇杷、雪梨等13个品种,除采摘外还实现了深加工,开发出蓝莓酒、杨梅酒、桑葚酒,年产销1600余箱。

村里还用移民帮扶资金入股“天空之城”风景区,每年坐而分红。

源源不断的游客,给村里“有家旅馆”老板娘汪水娥带来了持续收入。60岁的她,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说话,时而迸发出爽朗大笑,活成了30岁的年轻人模样。

“客人爱吃我做的菜,回头客多!我一天做四份工都不累,钱多钱少无所谓,关键是心情好,身体好!除了做事,我还是锣鼓队和扇子舞的领头人呢!”

同样吃上旅游饭的还有王英镇新屋村。

王英镇政府干部汪训河曾是“王英乡希望小学”民办教师;当年这所希望小学只有一名教师和20多名学生,教师耐不住寂寞与清苦,走马灯似换了5茬。

后来,青年教师王月娥主动请缨来岛上教书,其感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王月娥后当选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电视剧《希望的天空》《库岛的希望》等影视和专题片的人物原型。

“新屋新屋,穷得直哭!”

回首过去,难以释怀。汪训河仍记得孩提时,村民散居在水库库底,过着窘迫不堪的生活。

新屋村是国定贫困村、库区移民村,家家户户享受国家库区移民扶持政策。

为了改变人居环境,从2006年起,村里利用帮扶资金建设了5个新农村安置点,用资金杠杆撬动了发改、扶贫、财政、电力等诸多部门帮扶。

一套套“组合拳”打下来,村民们住进了新家,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

政策活水源源不绝流入村子。穷怕了的村民只想改变现状,他们自力更生,挖走了小山包,挖出了新码头、挖出了新街道。

王英镇走上旅游发展之路后,新屋村不甘人后,引进老板开发“月亮岛”,也为村民打开了眼界——水库淹没了土地,却开启了另外一条通往小康生活的门径!

此后,村里开发了“蓝海一号度假别墅群”“农家乐一条街”“仙岛秘境”“湖色民宿”等一批批景点和配套项目,搭上了旅游快车。

干菜加工、鱼产品加工等一系列土特产品被打造,成为“后备箱经济”的主角,村民们的荷包鼓了起来。

拔掉穷根,摘下穷帽,结出富果。

这些年来,阳新县推动各项水库移民帮扶政策落到了山尖尖、湖边边,落到了40616名水库移民头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深动实践着全民小康道路的探索,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锦绣家园。

责任编辑:谭成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