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年来,汪营镇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牛棚圈舍当好产业发展调研员、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助推全镇畜牧产业优化,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以循环经济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肉牛养殖产业,让乡村振兴更有“犇”头。
立足优势赋能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一直以来该镇人大代表都致力引进企业和人才,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挖掘全镇特色产业潜力,加强全镇产业链建设,助力发展规模化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充电赋能”。
石板水村位于利川市汪营镇东北角,距离汪营集镇10公里,平均海拔1130米左右,全村国土面积12.18平方公里,地广人稀,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
据利川市伟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锐武介绍,该合作社于2022年6月开始投产喂养80多头小牛,投入资金1千余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配套有办公、防疫、消毒区,棚内可养500头肉牛,以西门塔尔牛为主,该品种具有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等特征,早期生长速度快,并以产肉性能高,胴体瘦肉多而闻名。12月龄的牛可达500-550公斤,最重可达750公斤左右,肉的营养价值高、肉色鲜红、纹理细致、富有弹性、大理石花纹适中、脂肪色泽为白色或带淡黄色。
“这一年试养期,在汪营镇人大代表们和畜牧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截止到今年5月已卖出60余头,主要集中在恩施州内、贵州、沿海一带,目前牛棚里还有20余头待出售,后续我们会不断加大肉牛的养殖规模。”丁锐武说道。
秸秆、稻草变废为宝
为加快推进生态养殖产业链绿色健康发展,该镇采用肉牛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将秸秆、稻草饲料化,肉牛产生的粪污为周边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既保障了肉类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又做到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机器作业,打捆回收,将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稻草进行一一打包。该镇为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积极从综合利用上寻求突破,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畜牧、林业职能作用,组织各村合作社与辖区大小肉牛养殖场签订协议,合作社将田间秸秆打捆,养殖场负责回收作为养殖饲料。秸秆饲料化,不仅减少秸秆焚烧隐患,而且能够“变废为宝”,营造不烧秸秆、综合利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提高秸秆利用效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技术指导提质增效
该镇始终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群众新的增收点,打好基础、借势用力,念好“牛”经、算好“牛”账,坚定信心抓好肉牛产业发展,为养殖户提供多方面的购销渠道、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在饲草培育和肉牛销售“两端”上下功夫,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我们在饲养技术、季节常见疫病防控技术、肉牛养殖场标准化创建等方面对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旨在培养肉牛养殖人才,推进肉牛养殖产业提档升级,帮助他们逐步提升养牛技能,促进肉牛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现汪营镇辖区内100头以上的畜牧养殖户有100多家。”市人大代表镇畜牧中心主任段绪柳这样说道。
除了技术指导,防疫保健也很重要,如高密度饲养,围栏育肥,自由采食与自由饮水等问题,在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使西门塔尔牛少生病、不生病,只有加大力度做好育肥肉牛的防病保健,才能确保肉牛健康生长,在最短暂的时间里,获得最高的肉牛养殖效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本,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街接、带动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下一步,汪营镇各级人大代表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线,进一步发挥职能职责,听民意、解民忧,为全镇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践行人大职责。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姜莉 赵慧)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