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由湖北省孝感市代管的应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孝感市区西南,东临漳、涓二水,与云梦县为界,川原秀丽,物产丰饶,素有“膏都盐海”、“鱼米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
应城为古蒲骚之地,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春秋时,应城属轸、郧国,战国时属楚。约在几千年前,应城东南面还是一片沼泽,与古云梦泽相连;西北部则为丘陵高岗之地,地势开阔,适于垦田,也适于屯兵打仗。据史书记载,至迟在春秋时,在今县城北部三十里处,即建有蒲骚故城,为郧国边塞要地,著名的楚、郧蒲骚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总面积1103.38平方公里的应城,不仅有着如文峰塔、汤池温泉、蒲骚故城遗址、门板湾遗址的风景名胜,还有着许多独特的特色饮食。
三结豆皮
三结豆皮,以其“皮薄、均匀、色浓、耐煮、味长”的风味特色,是应城城乡居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三结豆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末清初之时,有陈、祝、程三姓之人,相继迁徙至应城以东20多华里处定居。这三姓家长都很讲义气。于是学三国时的刘、关、张盟香结义,永结金兰之谊。又因三姓同住一湾,这湾尚未定名,便取“桃园三结义”之意,定名为“三结村”。
住在三结村的三姓人中,有一人曾经是明皇宫里的御厨。清军入主中原后,他乘隙逃离皇宫辗转到了这里,并希望在烹饪膳食方面一显身手。
三结村盛产稻谷和绿豆、小麦等杂粮。他感到这里的稻米很有糍性,柔软爽口,便细细琢磨用以加工成一种风味特具的食品。他就用稻米为主料,兼以绿豆或小麦,经水磨成浆,放在铁锅中摊开烙成一张一张的面皮,再将面皮卷成筒,切成丝,摊放在箩筐或晒垫上晾晒成干丝,名为豆丝,或称豆皮。
平时可贮存起来,食用时取出即可,比米煮成饭熟得快,别具风味。这样制作的豆皮不仅深受本村老少的喜爱,而且传之于外,均争相购食。从此以后,三结村家家仿效,行销于市,并取名为“三结豆皮”,盛传不衰。
关于“三结豆皮”的吃法,不仅可以煮食,还可炒食:将干豆丝用温水浸泡至软,再下锅翻炒,佐以大蒜等配料即可食用。
应城扒肉
应城扒肉是一道地方传统名菜,主要原料为蹄膀。该菜色泽金黄,香美醇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受到人们的喜爱。
应城扒肉的民间做法各异,以下介绍其中的一种:
1. 将蹄膀放入冷水中煮至断血水捞出,用刀轻刮皮上的污质,趁热刷上糖色,晾干。
2. 入油温为六成热的锅中炸上色,捞出用刀改成十字花刀,不可破皮,再入锅中煮10分钟。
3. 取1只大碗,猪皮朝碗底,放入酱油、白糖、精盐、料酒、八角、桂皮、姜片、葱结、冷水坐旺火蒸熟烂。
4. 取出熟烂的蹄膀,滗去汤质,去掉姜片、葱结、八角、桂皮,扣入卧盘中,将滗出的汤勾成玻璃芡,浇在蹄膀上,淋上香油少许,撒上葱花,盘边稍加点缀即成。
水汽包子
应城的水汽包子,以面粉杆面为皮,以苕粉、萝卜、牛肉丁为馅,制作工艺独特。烧大油桶改装成的钢灶,架一口巨大的平底锅,深夜的街头,熊熊的炉火,实为应城一景。
钢灶烧劈柴,火候是极有讲究的,有别于蒸、煎,水汽包子谓之“炕”。下锅后放一层清水,辅以植物油,加盖用武火炕至八成熟,将包子逐个翻面,继之以文火直至出锅。开盖后,金黄色的一锅包子香飘半条街。
金刚脐
饼面呈六角齿轮状,中间凹陷有似肚脐的特征,又因六个角张得很开,形如兽爪,故有称“老虎脚爪”的。该品用桶炉以微火烤制而成,有甜、咸两种(甜的为淡黄色,面中放有糖;咸的为黄白色,面中和有盐)。
在三合店街上,制作的同类饼品,叫做“勾炉饼子”。它制作时面上是四角突起的爪子,每爪子上扑以芝麻,放在炉中烘烤,用勾子勾出炉,吃起来很焦,以形同驴脚爪子因而又得名“驴脚爪子”。
甑仁糕
应城有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风味小吃,叫做甑仁糕,又名挺糕,是一种以大米碎细为主的熟食,卖甑仁糕的人,肩挑担子,手中敲打着竹板,沿街现做、现蒸、现卖。
每次只能蒸一只甑,以两至三个甑交替轮换蒸制。甑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在小木甑内有个活塞,蒸熟端开后,再往一个小木柱上一按,蒸糕随活塞冲出,即可装盘食用。
篇幅有限,应城的美食无法一一枚举,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社区村落,各种小吃摊子无处不在。另外,应城的“早酒文化”,更是名声远播,不夸张的讲,应城人宁舍三个懒觉,都不会错过一顿早酒。应城“早酒”的源远流长在于它的“精”、“神”、“气”,而不拘泥于何种形式,一碟花生米、一个素拼盘,一壶老酒,一个字“美”!
(来源:转载自知乎@大罗言酒)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