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锚定新发展 建设先行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红心铸就华夏经纬
党员生活杂志 2023-09-22 15:07: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建设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而在鄂央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正是这华夏大地通达经纬的铸就者。

作为筑路“国家队”,铁四院纵横神州、跨越江海,填空白、畅“动脉”。近70年风雨历程中,这支“铁军”让中国路穿越奇峻险阻迤逦成画,让中国桥横跨天堑巍然如诗,让中国站畅通枢纽通衢华夏,让中国隧潜龙在渊横贯相通……

红心铸就华夏经纬

铁四院是中国交通建设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贡献者。设计建成了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世界上首条开通运营超千公里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铁;世界上第一条大面积湿陷性黄土高速铁路——郑西高铁;中国首条时速300公里山区高铁——合福高铁……

令人振奋的“答卷”背后,是红色因子、红色合力、红色动能锻造出的“红色引擎”。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高质量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铁四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协同”的构想,逐渐由勘察设计“一枝独秀”发展为以规划设计咨询为核心业务,工程总承包、资本运营、房地产、知识产权运营、新兴业务为重点业务的“1+N”业务布局。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铁四院党委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落实“党建入章”“一肩挑”“前置清单”等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在制度上有规定、程序上有保证、实践中有落实,推动党组织、党务人员、基础保障三到位,打造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从革命老区到粤港澳大湾区,从世界屋脊到胶州湾海底,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前线到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的战场,铁四院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战在一线,勇担“六稳”“六保”职责,践行“国之大者”使命,确保事业发展到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近五年来,全院17个党组织、33名党员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铁四院秉承“专业、敬业、创新、创誉”企业精神,始终坚持智能勘测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解决一线“卡脖子”难题,打响技术品牌,赢得科技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铁四院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铁四院国有企业“国之大者”的使命和担当。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铁四院党委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和现代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和促进企业发展有机统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激发企业活力有机统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合规治企有机统一,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升级发展。”铁四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凌汉东坚定地说。(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

发展篇:为交通强国梦铺“路”搭“桥”

作为我国首批组建的国家级勘察设计院,铁四院一直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彰显国企担当。

近年来,铁四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和有力保障,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协同、创新驱动、品质卓越”发展战略,构建“1+N”产业布局,实现企业发展与践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勇当交通建设排头兵

世界首座公铁同层多塔斜拉桥——珠机城际金海特大桥主跨钢梁成功合龙;国内距离最长、断面最大、设计速度最高的新“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工;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进入开通倒计时……近期,由铁四院牵头设计打造的重点工程捷报频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铁四院坚持战略引领,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点,实现连续跨越。“中国路”“中国隧”“中国桥”“中国站”已成为精彩的中国品牌。

铁四院全面对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要求,明确“打造世界一流的交通工程领域综合型科技集团”战略目标,在做强做优“设计+”全产业链基础上,跨业态向勘察设计的前端和后端进行延伸。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技术转让、股权合作等方式与地方优势互补,将经营承揽向前端关键环节延伸,加快项目经营向渠道经营转变,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同时,扎根“两轨”市场,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咨询主业领先地位持续巩固,工程总承包、资本运营、房地产、知识产权运营、新兴领域等多元业务格局全面开花结果。其经营足迹已遍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品质设计连通世界,让中国标准闪耀“一带一路”。

“企业发展过程如同赶考,近年来,我们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结构、促转型,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践行了国企担当。”铁四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兴锟说。

“十三五”以来,铁四院实现企业经济规模、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三个翻番”,合同额从100亿元到突破300亿元,成功获得中国铁建唯一一家“领军企业”奖,连续6年在全国勘察设计企业百强排名中名列第一,巩固了中国交通建设“排头兵”地位。

励精图治成就筑路“国家队”

被誉为筑路“国家队”,铁四院当之无愧。

一直以来,铁四院积极投身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并确立了高速铁路、城际及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磁浮及新型交通、长大桥梁、水下隧道、现代铁路客站、综合交通规划、地下空间及TOD开发、全过程咨询及工程总承包等“十大核心品牌”。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主骨架的骨干设计力量,铁四院设计建成了50多条高速铁路,共计13000余公里,超过全国投入运营高铁的三分之一;设计建成10余条城际铁路,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武汉都市圈等区域,规划形成了发达的城际铁路网。

作为“智慧城轨”的引领者,铁四院累计在30余个城市承担了100余条城市轨道交通总体总包设计项目,占全国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的20%以上;是国内最早掌握中低速磁浮线路成套设计建造技术的设计院之一,设计建成全国首条智轨示范线和商业运营线。

铁四院攻克跨大江大河、跨海以及超大型高架站桥等复杂桥梁建设难题,设计了百余座200米以上大跨铁路桥梁,数十座400米以上大跨公路市政桥梁;是国内水下隧道设计份额最大的单位,其中14米及以上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业绩占全国50%以上,部分水下隧道技术成果国际领先。

秉承“建枢纽就是建城市”的理念,铁四院倡导站城融合的“中国铁路客站4.0版”已经蓝图落地,代表了现代铁路站房设计建造的国际最高水平;在国内首创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合一”多层次轨道网一体化规划关键技术,在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等方面有着全国领先的规划理念和丰富的设计经验。

铁四院围绕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开发建造等技术方向,打造了多个TOD综合体,推动轨道交通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全院拥有20余项甲级资质和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能够提供综合性、跨阶段、一体化的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服务,综合实力位居铁路行业领先地位。

智能交通的“中国方案”

今年10月,由铁四院历经3年研发的《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铁路及航运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基本完成,不仅实现了厘米级的高精度勘测,还利用北斗导航、激光雷达、倾斜摄影、无人机等技术,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确定线路方案。这项成果解决了我国铁路勘测设计、施工等依赖GPS的问题,基本实现北斗全替代,为中国高铁智能化勘测提供了“中国方案”。

“十三五”以来,铁四院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83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511项,获得有效专利2978项,稳居铁路行业第一。

面对智慧与交通相融合的市场转变,近年来,铁四院在高端前沿技术领域全面发力,掀起“数智化”浪潮,助推中国铁建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院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编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加速推进高速磁浮、时速400公里轮轨等关键技术研究。圆满完成了中国工程院项目“大湾区广深港高速磁悬浮铁路预可研”等课题,抢占了高速磁悬浮技术高地。

为搭建多层次创新平台,铁四院制定《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平台考核管理细则》,成功打造了“2个国家级+5个省级+3个中国铁建级”创新平台。

“我们将数智化转型作为企业‘头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铁四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光振雄介绍。去年,铁四院牵头承揽的“十四五”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项目在武汉正式启动,其成果将引领行业转型发展,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手工1.0、计算机辅助2.0到智能3.0的跨越,不仅能解决迫在眉睫的“卡脖子”问题,还将引领行业发展,大大改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上的地位。(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

堡垒篇:强“根”固“魂”,为创新发展聚能赋力

2021年,在建党百年的光辉时刻,铁四院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这支基建先锋队不辱使命的国企担当、铿锵前行的红色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铁四院进一步筑强红色堡垒,将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无形”的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有形”的企业发展优势,点燃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强基固本筑堡垒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实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必先在“建”上下足功夫。铁四院党委坚持“四同步”“四对接”,根据生产经营结构变化,同步成立或调整党组织设置,确保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

“生产任务繁重、党员分散是勘察院健全基层党组织的一大难题。”铁四院勘察院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勘察院利用项目沿线的红色资源开展党建活动,让分散在乡间田野的党组织紧紧聚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印发后,我们及时优化党支部设置,集团公司下属的30个党委、1个党总支、180个党支部、56个临时党支部,基本实现‘应建尽建’、按期换届‘应换尽换’。”铁四院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发挥党的严密组织体系的巨大优势,组织设置是基础,关键要从严抓好落实——

建体系,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集团领导深入联系点开展调研、讲党课,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有效压实,推进168项民生项目落实落地;

建机制,“三级同述同评同考”,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全覆盖,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建工作与经营生产“双抓双促”;

铸品牌,集团党委、基层党委、党支部“三级联创”,培育出“轨道先锋”等一大批叫得响、立得住、有效果的党建品牌,基层党建与科创经营双向赋能;

强队伍,灵活设立党建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让党旗在经营生产一线、服务职工一线高高飘扬。

五年来,铁四院先后有17个党组织、33名个人获上级党组织表彰,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央企楷模肖明清,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荆楚楷模张占荣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五年来,铁四院各级党的组织更加严密,党建责任有效压实,党务人员“质”“量”齐增,基础保障坚实有力,形成了大抓基层的良好局面,在中国铁建党建责任制考核中连续获评“优秀”。

同频共振创品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党员,要时刻保持先进性,在新的征程上奋力推进桥梁技术创新。”2022年10月31日,铁四院桥梁院桥研所党支部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会上,支部党员夏正春结合工作分享学习心得。

桥梁院桥研所党支部自成立以来,以超大跨度桥梁技术突破和推动智能化桥梁发展为使命,深入创建“桥研·智造”党建品牌。

围绕业务中心工作,支部带头抓实“三新”,学习“新指示”、开拓“新形式”、规范“新要求”;党员带头抓实“三研”,壮大“研发队伍”、建设“研发平台”、提炼“研发成果”;项目导向抓实“三智”,探索“数智生产”、提升“智库成果”、推进“智慧监测”。

“从经营生产到科技研发,红色动能注入业务工作全过程,助力提升铁四院桥梁党建品牌含金量。”桥研所党支部书记张晓江说。

党务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建与发展相得益彰。铁四院党委深刻认识到:只有将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体现到科研生产全过程,才能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奋蹄疾进。

在智慧交通建设一线,通号院城轨所党支部和上下游企业“联学联建”,资源共享、高效协同,凝聚合力打造精品工程;党员牵头组建创新工作室、智慧创新领域攻坚队,瞄准智慧交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走出传统业务“舒适圈”。

城轨所党支部总结形成“党建红帆·智慧城轨”党建品牌,36名党员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多方位构建智慧城轨战略发展格局。

“品牌是一种力量,是一张名片。”城轨所党支部书记王玉表示,通过党建品牌锻造,支部工作的引领力、创新力、感召力不断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凸显,经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找到了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抓手。

“党建红”引领“科技蓝”,铁四院党委统筹实施培根铸魂、堡垒提质、育才强基、文化塑形、清廉企业、党群连心“六大工程”,将党支部打造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坚强堡垒,跑出企业创新加速度。

党旗猎猎书华章

“哐当哐当……”这是过去火车车轮驶过钢轨接头的声音,如今的中国高铁列车高速、平稳、安静运行,竖立的硬币可长时间不倒。钢轨千里无缝,为高铁列车“如丝般的顺滑”创造了先决条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外的高铁建设都无法破解200米以上跨度高铁桥梁铺设无砟轨道的难题,想在桥上实现道岔区无缝更是难上加难。

铁四院线站院轨道所党支部瞄准该难题,组建“轨道设计与建造”党员攻关小组。“高铁线路必然会延伸到更多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我们不仅要把中国高铁设计好,还要实现技术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世界最高。”支部党员李秋义说。

100余项现场试验、100余场内外部技术讨论会议、1000余份总结整理技术材料……关键参数必须“立足于自身”,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攻关小组开展了大量运营观测试验。

“较真儿”式的理论研究和反复试验,最终轨道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参数得以相继确定,多项研究成果纳入设计规范,最终应用到国内高速铁路无缝线路设计中。

“围绕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铁四院各级党组织围绕经营生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成立创新工作室、党员攻关队、青年突击队……广大党员牢记“国之大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在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企业升级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有力推动了铁四院高速磁浮、地下大空间、智能轨道交通等关键技术研究,抢占技术制高点。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品质党建’,以一流的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出新贡献,昂首阔步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铁四院党委相关负责人说。(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人才篇:人才强企,“智力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从指导编写早期中国高铁“红宝书”《高速铁路》的陈应先,到“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的总设计师肖明清和创造性提出第四代高铁客站“站城融合”理念的盛晖,铁四院一代代工程师擎起如椽巨笔,编织大地经纬,让中国高铁在大美山水之间诗意徜徉。

千秋之业,人才为本。在人才强企“赶考”中,铁四院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着力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工作机制,持续打造竞争力强劲的人才体系,“智力引擎”动能澎湃,汇聚成引领铁四院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聚”出创新“强磁场”

今年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总建筑师盛晖参加工作的第37个年头,他主持设计的我国“站城融合和智能化建筑”的标杆作品——杭州西站正式投入运营。

深耕铁路交通枢纽领域三十余载,盛晖和他的团队设计完成了300余座高铁客站,占全国建成高铁站房的三分之一,还创造性提出了“站城融合”理念。

“老一辈工程师以前瞻思维积极探索,以工匠精神放大创新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才得以让企业实现领军发展。”铁四院城地院副总工程师、线站所党支部书记徐瑰麟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总工程师肖明清致力于“穿山越水”的隧道设计,带领团队引“龙”过江,领衔研究和设计了50多座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创全国乃至世界之最,荣获第十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最高奖;总规划师郑洪致力于铁路规划研究、勘察设计、技术标准及科研工作,长期奔走在铁路建设一线,年均出差达180余天,被同事称为“勘察设计活地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铁四院党委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组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建成“361”人才工程,启动“3215”专家人才工程建设,强化尊重技术、崇尚创新、激励一线的导向……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透射出重才、爱才、留才的诚意。

据统计,铁四院现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人、全国工程监理大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余人、各类省部级专家人才200余人,“人才家底”厚积成势。

“育”出中坚“蓄水池”

2013年夏天,李成洋还是在铁四院机动院实习的在校研究生,铺天盖地的图纸和忙得昏天黑地的铁四院人,让他震撼之余开始琢磨:能不能在参数化智能成图上做点什么,让前辈们能轻松一点。

2014年,李成洋编写完成“自动扶梯参数化成图软件”,成为铁四院第一个带着软件成果来报到的“最牛”新员工。

2018年,他乘胜追击,研发轨道交通自动扶梯全寿命智能辅助设计系统,6小时人工绘制的图纸缩短为2分钟“一键成图”;建立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扶梯全寿命安全保障体系,被广泛运用到全国30个轨道交通项目、2000余台自动扶梯设计中,成为专业工程师的神兵利器。

入职8年,李成洋累计主持科研、软件、专利产品研发项目9项,授权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参编专著4部,标准规范6部。2022年,李成洋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以“低龄”创“高能”,在铁四院并不少见。

牵头主持国家最高层级科技研发项目、创造世界动车交会最高时速、建设穿江越海的水下隧道,获评菲迪克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无论是重点工程建设,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研发,都活跃着一大批铁四院年轻人的身影。

年轻人在重难点项目上施展才华,让年轻人扛大旗,这背后少不了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保驾护航,每条长大干线都配备专家组,提前介入、关口前移、加强飞行检查,既扶年轻人“上马”,还要再送一程。

作为技术带头人,肖明清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水下隧道技术领域青年技术专家,带出了一支“80后”占50%的中国水下隧道设计团队,把一人引领变为团队进步。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铁四院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铁四院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集团党委持续深化制度改革,健全专项奖励机制,畅通人才发展通道,人才素质持续提升,创新活力不断激发。

“传”出蓬勃“生力军”

在桥梁院桥研所党员职工王明亮的办公桌上,一直垒着一沓厚厚的参考资料和计算报告,随手翻开一本,里面写满了批注,消化它们是他每天的必要功课。

2020年7月,桥梁院桥研所正高级工程师王志平与王明亮结为师徒。在肇庆高铁西江桥设计过程中,初出茅庐的王明亮很难抓住此类桥梁的设计要点,从主梁、桥塔到拉索,一条条构造细节,王志平结合工程案例一一详解。随着项目的推进,王明亮桌上的参考资料越摞越厚。

“这好比师父送了我一整套登山设备,而我要做的,就是学会使用它们。”经过两年培养,王明亮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并荣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今年,师徒二人相约走上领奖台,被授予“优秀师徒”荣誉。

“导师带徒制”是数代四院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人才培养制度。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新进员工与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结成“一帮一”对子,传承技术和经验,沉淀文化和历史。

铁四院党委持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深化导师带徒、制定青年成长计划、组建“青年突击队”,广大青年职工在急难险重任务、科技创新攻关中发挥生力军和后备军作用,培养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林超等青年优秀人才,3名90后青年省级劳模榜上有名,48个集体和52名个人受到上级表彰。

铁四院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年是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我们将着力实施‘育才强基’工程,构建科学完备的人才梯队,共绘‘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美好图景。”(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责任编辑:刘志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