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 易伟
这些年,不论春夏秋冬,我无数次在神农架山野、路旁、村落,都拍摄到了翱翔在天空的飞禽霸主——金雕。
可每次拍摄的金雕照片,到电脑上一看,总感觉到没能把金雕的霸气拍摄出来,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和我一起拍摄神农架野生鸟类的喻先生,对于金雕的拍摄,他就比我幸运多了!那是一个周末,他开车从松柏回木鱼上班。途径茨八线公路,他看到公路对面的悬崖处,一只金雕正在盘旋着寻找食物。于是他停稳车,顺手拿过照相机,追着金雕一阵拍摄。那次,他拍摄了很多金雕清晰的近距离飞翔照片。经过鸟类专家再次确认,他的这组金雕照片经媒体一发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金雕属于鹰科,真雕属猛禽。飞翔时两翼飞羽除了最外侧三枚外基部均缀有白色,其余身体部分暗褐色;羽尾灰白色,羽端部黑色;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神农架人俗称它为“坐山雕”,传说它坐靠在属于自己领地内最高、最险峻的悬崖岩石顶上,俯视着山下森林里的一切动物。饿了,想吃什么野兽,就直接飞到森林里去抓取。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在神农架工作的父亲向我们姊妹描述金雕能把村民家四五十斤重的牲猪,从猪圈里用爪子抓住脊背飞到山顶的岩石山享用。也经常从山顶上突然俯冲下来,抓住正在食草的山羊飞到山顶上去吃。
父亲在向我们姊妹描述金雕凶悍的时候,我十分恐惧地想知道金雕抓过山里像我这样还不足四五十斤重的小孩吗?直到父亲告诉我,小孩一直有大人看管着,金雕不敢在大人面前抓小孩,这下我才静下心来。一直于很多年后,自己已经成人参加了工作,每每在神农架空旷的山野,看到天空盘旋的金雕,那种被金雕掳掠的后怕依然存在。
父亲还有一把用金雕的飞羽做成的羽扇。两边各有5匹60到70厘米长,暗灰褐色、内翈基部灰白色的飞羽,用铁丝穿在一根铜黄色、食指粗细、方形牛骨头扇把上。这把羽扇,也不知道是父亲自己穿的,还是请工匠穿在一起的。每每家里来了客人,父亲就会把这把羽扇拿出来向客人炫耀。并且很自豪地告诉客人,这10匹飞羽,是一位老猎手在很远很高的山顶上猎取到金雕后送给他的!
客人们赞许后,有的会很善意地提醒我们:“坐山雕羽毛做成的羽扇,只能年老的人扇风享用。年轻人扇风用过了,到年纪大了,就要患头晕病的。”上了初中的我还半信半疑,以至于再热也不拿这把羽扇扇风。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并且用手触摸金雕,那是好多年前我到红坪镇板仓村去驻队。有一天,我走访到一户农户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满脸笑着把我迎接到堂屋里。他搬来靠背椅让我们坐在大门右侧,他自己和临近的几个熟人坐到左侧。我们询问完入户要了解的内容后,就和他聊起了家常。突然,他问我:“我看你拿着相机在到处照风景。你照雕吗?那天我到阴峪河去走亲戚,回来的时候,在路边上捡到了这么大一只雕!”他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画着雕的大小。
我看了一下他,问:“雕在哪里?”
小伙子用手向上指了指说:“在楼上!”
这是一户在当地还算殷实的家庭,有三间土墙瓦房。楼梯就靠近我坐的地方,楼板是用木板拼接的。
我跟小伙子一起上楼,镶嵌在青瓦里面的几片玻璃瓦,把太阳光直接引到楼上。楼板上还有从玻璃瓦照进的太阳光。
这只金雕暗褐色,很威武地站在墙边靠瓦的楼板处,60到70厘米高。头顶黑褐色,上喙是一个朝内的黑色钩,鼻孔周围到嘴边色黄。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地望着我们,微微地摆动了几下脑袋,对我们上楼丝毫没有半点惊吓的感觉。
小伙子指着金雕告诉我们:“那天,我从阴峪河走亲戚回来,走到小长沟。听到路下‘扑哧、扑哧’响,我往坎下一看,这只雕正在‘扑哧、扑哧’扇翅膀。过去一细看,一条大拇指粗细的青竹标蛇缠在它脖子上。我赶忙下坎,看到这只雕叼着青竹标蛇,却被青竹标蛇缠住它颈子。雕可能被缠得出不过气来,眼睛都在翻白了,才在坎下翅膀‘扑哧、扑哧’乱弹。我一脚踩住青竹标蛇的头。过了一会儿,看到青竹标蛇的尾巴在松劲了。我就把青竹标蛇从雕颈子里扯下来,抱着雕回家了!”
我看到金雕旁边楼板上,还有好几节寸把长的青竹标蛇。就问:“你把那条长虫也带回来了?”
小伙子指着金雕旁边钵子里,还有楼板上的腊肉坨坨说:“长虫剁成节了,它不好好吃。我又把家里腊肉剁成坨坨喂它,吃了我家几块腊肉了。每天吃得又多,饿得又快,再这样吃下去,我都快要喂不起了!”
小伙子蹲下身子,慢慢地挪动到金雕旁边。金雕抖动了几下身子,任凭小伙子左手扶着左翅,右手慢慢地从头摸到颈子、摸到背、摸到尾巴。
“金雕不是很凶猛吗?怎么这会变得这么温顺!”我惊奇地问。
小伙子又一边从金雕的头往下摸,一边对着金雕说:“要不是那天遇到我,踩死青竹标蛇,你说不定就被青竹标蛇缠死了,你说是吗?”
金雕好像听懂了小伙子的话,晃动脑袋,又晃动晃动身子,温顺地让小伙子抚摸。
小伙子望着我说:“你也过来摸一摸,沾了它身上的霸气,进了山,百鸟闻着气味吓得飞得老远,虫蛇嗅着气味躲着乱逃……”
我战战兢兢地蹲下去,把身子挪动到金雕的右侧。金雕扭过头,把我看看,依然不减王者的风范。我轻轻地用左手抚摸着它的头,慢慢地从头抚摸到背,一直抚摸到尾。又用右手,抚摸它的右翅膀。
此时金雕,温顺得犹如一只喂熟悉的雄鸡,任凭主人在它身上抚摸。尽管如此,我还是战战兢兢,抚摸了一会儿,立即挪动身子,远离金雕。
小伙子笑着说:“看你怕成什么样子了!它要是真的想伤你,早都把你抓了,还让你安稳地等到现在!”然后又摸着它的头说,“你快把我家腊肉吃完了呀!没有腊肉了,我就要把你卖给别人换腊肉去了!”
那时候,还是使用胶片相机的时代。我很大方地拍摄了一组金雕在楼上的照片。
下楼后,小伙子问我:“你帮我打听打听,有谁要。把它卖了,补一下我喂它的几块腊肉钱!”
我很严肃地对小伙子说:“你先好好喂着,等我回去了,告诉森林公安部门,让他们来把金雕接走。保证补偿你的腊肉钱。”临离开的时候,我还悄悄告诉小伙子:“森林公安局局长是我高中的同桌,关系很好,保证不让你亏本!”
小伙子笑着,一边用右手三个指头捻动着,做着数钱的动作,一边对我说:“让你同学多给我搞一点哟!我救了这只雕不说,还喂了好几块腊肉,多少让我赚一点‘救命钱’总可以哈?!”
我拍着小伙子肩膀说:“光想发财!”然后提醒说:“你把它喂好哟,它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你千万莫把它搞‘瘪谷’了,要是‘瘪谷’了,你赚不到钱不说,小心关你的人,判你的刑!”
“放心了,在我家了,没有人能伤害到它。只要天天有肉喂它吃,它可以活长命百岁!”小伙子说到这儿,苦笑着对我说:“就是食量大,喂不起呀!”
我从板仓村回松柏家里后,晚上专门找到任森林公安局局长的同学。并嘱咐多给那个小伙子一点钱,他喂了不少腊肉给金雕吃了。补偿一下,别让老百姓因为救助野生动物吃亏了。
老同学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派干警驱车到一百多公里外的板仓村这位村民家里。经确认,这是一只成年金雕,体长达1米,翼展2.3米,体重6千克。他们把这只金雕救助回来后,喂养了一段时间,发现这只金雕放归自然已经没有野外生存能力了。只好把这只金雕送往小龙潭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送到救助中心的金雕,住着一大间高大的依山搭建钢筋的笼子。靠山的那半边透着天,接收着阳光雨露、风雪冰霜;靠人行道这半边盖着瓦,遮风挡雨。笼子里还有供金雕栖息的硕大树木。栖息在树枝上的金雕,依然雄风不弱。
自从这只金雕移居到笼子里,每天都有足量的新鲜牛肉、猪瘦肉吃。它也再不用担心为扑食长虫、野兽而伤及性命了。
有一天,饲养人员突发奇想,把一只活蹦乱跳的母鸡放进金雕的笼子里。
母鸡看到树枝上站着的金雕,惊吓地瑟瑟发抖,躲在角落处昏天黑地地惨叫了几天几夜。后来母鸡的叫声越来越小了,发现金雕并没有伤害它的意思,就慢慢地躲着金雕在笼子里寻找食物吃。又过了一些日子,吃食的时候,母鸡也大大咧咧地依偎在金雕旁边。金雕吃金雕的肉,母鸡吃母鸡的苞谷、大米。吃饱了,在笼子地上若无其事地走动,就像圈养在一起的金雕和母鸡。母鸡还跳到金雕的背上,用喙梳理金雕背上的毛,好不亲密。
金雕和母鸡在笼子里亲密相处三个多月,让在救助中心研究动物的学者们感到吃惊。因为金雕和母鸡的这种举动,颠覆了以往动物界学者对它们的认知。
当饲养员把一只鸽子放进笼子里。惊吓的鸽子,不像母鸡那样畏缩在笼子角落,而是不停地在笼子里飞翔。正是这种在金雕眼前不停地飞翔,一下子唤醒了金雕的野性。没过三天,饲养员早上再来喂食时,这只鸽子在笼子里一个角落,只剩下一摊羽毛了。母鸡看着鸽子被食,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好像也预感到自己末日的到来。又过了不足一个星期,一天早上,当饲养员再来笼子旁喂食它们时,这只母鸡不知道是白天,还是夜晚被金雕在笼子另一个地方的角落里,啄食得只剩下一大摊羽毛了。金雕就是金雕,没有因为自己深陷囹圄而改变啄食飞禽的霸主地位。
在神农架自然博物馆工作的胡先生告诉我:“金雕对母鸡的‘温情’,缘于它受惊吓获救后,对它身边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感激’!”
胡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就跟着筹建神农架自然博物馆的大学老师制作动物标本。几年下来,他们制作展出的兽类标本31种76只,鸟类标本180种280只。那时候允许他们将制作同类多余的标本向外出售,用于补助博物馆的经费不足。曾几何时,他们用金雕制作的“鲲鹏展翅”标本,一度卖到3000块钱一只。很多村民抓住的金雕,成为他们制作标本的主要来源。
很多年后,一位村民捉到了一只金雕,用一个编织袋装着拿到街上来卖。有人想买,就对村民说:“你光说是金雕,你也不拿出来让我们看看是不是金雕?”村民解开编织袋,金雕一下扑起来,一只利爪子抓住村民的下巴和上嘴唇,下巴和上嘴唇都被抓穿了。
后来,这位村民制服了金雕。到医院缝合了下巴和上嘴唇。把金雕提到胡先生那里,好说歹说让他买下,给他一点治疗抓伤的钱。胡先生给了150块钱,留下了金雕。其实,胡先生早已不从事这种杀生制作动物标本的营生了。下班后,把金雕带回家,在自家的三楼阳台上,解开了编织袋扎口,把金雕放飞了!
第二天下午下班后,这只金雕又飞到了胡先生的三楼阳台上站着。很感激地望着胡先生从屋里出来。胡先生很惊奇,走到跟前,推着金雕的尾巴说:“你赶快走远一点,这里不是你的家!”金雕扭过头,圆溜溜的大眼睛望着胡先生,过了很久,才极不情愿地飞走了。
还有一次,一只金雕捉胡先生邻居家喂养的鸡,一直追赶到鸡舍里。鸡没有捉住,金雕却被村民在鸡舍里捉住了。他们同样用编织袋装着,一分钱不要,把金雕送给胡先生做标本,以免继续伤害家里的鸡。胡先生收下金雕,提回家后,迅速地把金雕放飞了!
这只放飞的金雕,第二天下午下班后,飞回到胡先生家,站在放飞时的三楼阳台上。胡先生从后面推着金雕的尾巴,把金雕赶走了。
第三天下午下班后,这只金雕又飞回来了,还是站到老地方。这一次金雕飞回来后,被邻居家看到了。邻居夫妻都诅咒胡先生不该做这样的“好人”。胡先生听到后,赶忙对金雕说:“你赶快飞到你自己的地方去!这里不是你久留之地。你要是再来了,我不杀生,别人也要杀你的!”
这只金雕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望着胡先生,好像听懂了他的话。飞起来,在他房屋上面旋转三圈,望着阳台上的胡先生,恋恋不舍地飞走了!
长期从事神农架金丝猴研究的研究人员告诉我:“金雕,才是神农架金丝猴的最大天敌!”
神农架金丝猴,鼻孔大,上翘,唇厚,无颊囊,毛色金黄色,肩背具长毛。有近1500只,群居在海拔1500米以上金猴岭、千家坪两大栖息地。它们主要在树上生活,主食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
这些金丝猴具有典型的家庭生活方式,常常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在一起觅食玩耍。未成年的小金丝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顽皮的性格,经常脱离猴群单独在树巅玩耍。这就给了一边在天空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的金雕捕食的机会。
当金雕发现离群的小金丝猴后,迅速从天而降,并在接触到小金丝猴最后一刹那,戛然止住扇动的翅膀,牢牢地抓住小金丝猴的头部,将利爪戳进头骨里,然后抓起小金丝猴飞往别处食用。
一年春季,大九湖海棠花盛开的时节。一树树、一丛丛白色、粉红色的小花朵缀满枝头。海棠树旁,一只母猪带着一窝猪崽很悠闲地在草地里吃草。突然天空一只金雕在盘旋,草丛里、树枝上的鸟,立马叽叽喳喳乱飞乱窜,朝密集的草丛、树枝里钻。这只母猪也“哼哼”着朝海棠树根部躲,几只猪崽更是钻进海棠树丛里面,一动不动地躲着。很多游客看到惊恐的母猪和猪崽后,惊奇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我让他们顺着镜头往天上望,他们这才明白,是地上的猪崽和鸟,看到了天上盘旋的金雕。那些游客还是很疑惑地问:“那只鸟飞那么高,猪崽、鸟都那么害怕,那鸟有那么厉害吗?”我又指着躲在海棠树根部瑟瑟发抖的猪崽说:“你看那小猪崽惊吓的样子,就知道金雕有多么厉害了!”
一个游客感慨地说:“我只知道金雕是草原霸主,可以制服草原上的狐狸和狼,没有想到在神农架它还有这么大的威风!”
5月初的一天,我到燕子垭下面的一个村落山巅处拍摄鸟。那里有一个不大的草坪,坪里还残留着一角三四米高的干打垒墙,说明这里曾经住过人家。坪地上长出了绿色的嫩草,矮树枝头也发出了嫩绿色的树芽,高大的核桃树枝头发出10厘米左右淡黄色的嫩芽。一位中年妇女穿着紫色绒衣、黑色裤子,坐在一个放倒了的方形蜂桶上,旁边放着一个娃娃背篓;还有一位年轻妇女穿着红色绒衣、蓝色牛仔裤,坐在放倒了的娃娃背篓上,一个头戴白底红纱帽、上穿粉色衣、下穿红色裤子的小孩,在她们面前摊放在绿草地上的红衣服上玩耍;一位妇女牵着小孩在草坪上蹒跚学步……
我站在远远的地方,用长镜头不失时机地把她们或坐或站或走的动作都拍摄下来。暗自庆幸自己拍摄的每一幅照片,都是一幅幅恬静的山野春意图!
突然,6只不大的白色牲猪从树丛里钻了出来,围到这三个大人和小孩身边。那位中年妇女,从蜂桶上站起来,警觉地望着牲猪过来的那方天空。
不一会儿,一同拍摄鸟的朋友,指着那位中年妇女张望的天空提醒我:“金雕,赶快拍摄!”
我抬头一看,天空一只金雕在盘旋。
站在坪地上的那个中年妇女,跳起来吼着驱赶那只空中的金雕。我却期盼着这只金雕再降矮一点,离我更近一点,我好拍摄得更清楚,就对着那个中年妇女小声喊:“别赶了,等它飞下来了,我们好拍摄一下!”
“它飞下来了,把我们猪崽抓跑了!”
一同拍鸟的朋友却在喊:“你让金雕抓,抓跑了猪崽,我们付给你猪崽钱!”
听那位朋友这么一喊,两位妇女抱着小孩就朝我们站的地方走。6只猪崽跟着她们后面一起过来了。天空中的金雕,盘旋了几圈,飞远了。飞得我们也看不见了。
中年妇女告诉我们:“这地方山高,金雕多。如果猪崽放出来了没有人在跟前守着,那我们只是帮金雕喂了一场猪崽!”
我惊奇地问中年妇女:“你今天在这坪里看着,猪崽知道朝你跟前跑。你要是不在这里呢,那猪崽不被金雕抓跑了!”
中年妇女告诉我:“猪崽聪明得很,发现金雕,隔家近,它们就朝猪圈里跑;在老林里,它们就往刺架里、树丛中金雕抓不到的地方钻,等到金雕飞跑了再出来!”
“猪崽这么聪明,那金雕不是抓不到了!”
中年妇女不以为然地说:“猪崽再聪明,也没有金雕厉害。金雕在天空突然飞下来,猪崽防不胜防,它抓住猪崽就往天上飞。我们每年都要看到几回金雕抓着猪崽往岩石上飞,猪崽只能在金雕爪子下腿子乱刨,嘴里‘叽叽’惨叫。”
有一家在山里散养鸡的农户告诉我,他们在山上放养的鸡,经常会遭到鹰和黄鼠狼、野猫、狐狸等野兽的入侵。他们在市场上看到惟妙惟肖的金雕风筝,买了一个拴在鸡场围栏前面的柱子上。风一吹,这只风筝金雕在鸡场上乱飞乱舞。这样一来,吓得其他的鹰和野兽不敢再来偷食主人家的鸡。主人还在窃窃欢喜的时候,一只真正的金雕突然从空中俯冲下来,愤怒地用利爪将金雕风筝抓了个粉碎。
外地的几个拍摄鸟的朋友,发现茨八线公路旁边峭壁岩石上有金雕筑巢的迹象,经八角庙当地村民带路,他们在山顶找到了金雕筑的巢。于是,这几个拍摄鸟人,在巢旁搭起了隐蔽屋。每年3~5月金雕繁殖期,第一枚卵产出后开始孵卵,他们就开始轮流观察拍摄。他们仔细观察发现:卵为青灰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和斑纹,呈卵圆形,大小为7~8厘米×5~6厘米,每窝产卵2枚,多至3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45天,孵出后经亲鸟共同抚育80天幼鸟离巢。
才出巢的鸟,未必就能独立扑食食物。
一只金雕扑食八角庙一农户家圈养的鸡,钻进鸡笼后,被村民捉住,放在家中饲养。那几个拍摄金雕孵卵、喂鸟的外地朋友,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那只才离巢的幼年金雕。说明这只幼年金雕扑捉食物的技能还不成熟。
在松柏林站工作的陈先生知道后,通过村委会给村民做工作,把这只金雕接到摄鸟爱好者万先生家饲养。万先生专门在宽敞的院子里,为金雕用木条钉做了一个大笼子,每天给金雕喂食牛肉和猪瘦肉。经过鉴定,这的确是一只幼年金雕。由于野外扑食经验不足,扑食农家鸡钻进鸡笼,村民在捉它的过程中受到惊吓,并没有受伤。喂养了一段时间后,决定放飞野外。
放飞野外的那天上午,陈先生还一大早在市场买了一块牛肉。切成小长条,一条一条地用钳子喂给金雕吃,然后把剩余的牛肉放到笼子里的钵子里让它自己吃。那只金雕在笼子里,好久才啄一条牛肉,衔在嘴上,慢吞吞地往下吞。它好像知道钵子里的牛肉,是为它准备的,没有别的鸟兽来争夺它的食物。殊不知,这是陈先生为它今日回归大自然准备的送别宴。抬笼子上车的时候,金雕还在笼子里面不停地张望,依依不舍的样子。
驮金雕笼子的车还在公路上走,天空就有一只金雕在盘旋。我们把放生点选择在茨八线一处转弯处,公路北面就是陡峭的岩石。山顶处,就是拍摄金雕的外地人搭建的隐蔽屋。其实,这座山顶上就是这只金雕的家。路过茨八线的外地游客,看到我们抬着大笼子要放飞金雕。停下车,拿出手机对着笼子里的金雕拍摄。跟着一起去的几位摄像师,有的规划着金雕飞行的线路,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角度,等着放生时,期盼着金雕按照他们的线路飞行。
我对着笼门远远地站着,用长镜头对着笼门。直觉告诉我,金雕无论按照哪位摄像师规划的线路飞行,它都要从笼门出来,我能拍摄到出笼门的那个瞬间已经够满足了。
陈先生背着相机,很大度地对大家说:“今天我来开笼门,拍摄放飞的机会就给你们了!”望着大家又问:“你们都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我就开笼子放飞了!”
大家都喊着:“准备好了,可以放飞了!”
陈先生迅速把笼门开到右侧,双手扶着笼门,生怕笼门回过去又关住了。
笼门开了,金雕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眨眨眼睛,摆摆头,没有半点想飞出的意思。我对着陈先生喊:“赶快拍摄,这是金雕给你摆Pose,感谢你喂它肉吃了!”
陈先生用左侧身子挡着笼门,拿起相机就对着笼子里的金雕一阵拍摄。站在笼子左侧的万先生也对着金雕拍摄。一边拍摄,还一边说:“这一会拍摄的金雕,画面上就没有木条挡着了,太美了!”
“用大光圈,把金雕后面的木条都虚掉!”我在远处喊。
陈先生对着金雕,惊奇地说:“你妈来接你来了,你还不走。天天吃我们喂你的牛肉吃习惯了吧!”
万先生惊奇地说:“平时生怕它跑了,笼子拴得紧紧的。今天把笼门打开了,它俏得还不走!”于是,拿了一条牛肉,在笼子前面晃动着,对金雕说:“快,吃了这几块牛肉再走!”
金雕望了望万先生,张了几下嘴,好像是在说感激的话。看也没有看一下万先生手中的牛肉条,沮丧地低下头,伸展了几下翅膀。从笼子里跳出来,翅膀一展开,连飞带跳地滑翔到对面的岩石树丛里去了。
天空中盘旋的那只金雕,看到这只幼年金雕滑翔过去,迅速地从天空俯冲到幼年金雕在的树丛里去了。
一个摄像师用手比画着,遗憾地说:“怎么不从这边飞?这么快一下子飞到那边去了,我都还没有来得及拍摄呀!”
“让陈先生、万先生把金雕唤回来,按照你的线路重新飞一遍!”一位拍摄的朋友调侃说。
万先生低声说:“我要有那点本事就好了!”
陈先生对着金雕落下的树丛,手里拿着几条牛肉,抖动着喊:“这里还给你准备有午餐,记得来吃哟,以后我就不操心喂你了!”
大家临走的时候,都来到公路边,对着金雕降落的树丛,挥动着手,大声喊道:“金雕,森林是你的家,悬崖是你的家,天空是你的家,你回家吧,再见了!”
(——原文刊于《草原》2022年第9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