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小学每个班都分得一块“责任田” 特色课程让学生爱上劳动
极目新闻 2022-11-07 07:56:44

学生在屋顶花园护绿 通讯员供图

学生在农场采摘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通讯员 王雯婷 李蔚静

将草坪、花坛、屋顶、楼道、操场、空地等划分到班,责任到人,哪怕面积再小,每个班级在校园里都分得一块“责任田”。

武汉市硚口区行知小学,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校通过“校园、田园、家园、社园”的“四园”劳动特色课程建设,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劳动美”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成长不止于课堂。

每班都有一块“责任田”

“走,去看看我们的小花坛!”下课铃声响起,二年级3班的同学,戴上草帽,拿起小铁铲,跑跑跳跳来到操场花坛边,蹲下身子,为小芽除草浇水,一旁的同学认真写下植物的生长日记。

每当课后服务时段,行知小学的校园里便热闹起来。一、二年级开展种植实践活动,学校开辟出专属区域种植花草,让班级、学生前来认领,老师们将科学知识和生命教育渗透于这方寸间的花坛里。

二年级同学李芯婉在“责任田”悉心种下的豌豆芽,最初长势良好,可好景不长,脆弱的小芽出现了枯萎折断的迹象。李芯婉有些难过,自己找来工具为豌豆芽“治病”。“学生们在种植时会经历失败,也会为生命的力量感动。我们老师会将孩子的劳动心得迁移到生活中,教导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二年级班主任陈秋萍说。

一片片的白菜,黄澄澄的柑橘、红彤彤的杮子,三五只小兔在“牧乐场”里悠闲地吃着菜叶,一群鸟儿聚集在“悦鸟林”里放声歌唱……开在教学楼屋顶的“行知农场”,则是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原本空旷的屋顶被分隔出花园、果园、菜园、茶园、牧乐场和悦鸟林,世外桃源一般。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区域,成立“护绿小队”,在科学老师和花匠的指导下,参与到日常种植蔬菜、采摘水果、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中。

“我们班同学负责喂养农场里的小白兔,在他们的照料下,兔爸兔妈诞下一白一花两只兔宝宝,学生们第一次见证了生命诞生的过程,十分自豪。”五年级2班班主任谭贵宇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行知农场培养了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手工劳动变废为宝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责任田”,校园里一年四季就有了不一样的快乐:春季播种,夏季除草捉虫,秋季采收,冬季则是孩子们迸发创意的季节。

“枯槁的枝叶被孩子们制成叶贴花,挂满楼梯间。”“孩子们把观察日记做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里,相互交流种植技能。”“咱们班有同学用花草编织成漂亮的花环……”班主任老师们骄傲地展示着各自班上的创意作品。

“变废为宝”手工劳动是行知小学践行“劳动美”教育的保留项目,“双减”以来演变成放学后的劳动作业,学生们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不少家长也乐于参与其中。“以前辅导作业家里是鸡飞狗跳,现在书面作业换成了亲子手工作业,家庭关系明显缓和多了。”一位家长笑着说。

四年级班主任胡亚刚老师介绍,一次班上借“变废为宝”的活动契机组织“汉族服装大走台”,同学们脑洞大开,利用编织袋、食品包装、塑料瓶等废旧物品制作衣物,进行了一场华丽的服装走秀。

“手工劳动是亲子关系的粘合剂,有些孩子因此记住了父母为自己熬夜做手工的画面,学会了感恩,这也是我们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方式。”胡亚刚老师说。

据悉,落实“双减”以来,行知小学实施多样化、精细化服务,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探索出科学优质、多方共赢、学生发展的五大课后服务课程,全面推行课后服务,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

责任编辑:田佩雯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