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百科】《湿地公约》:国际之约,人与自然之约
湖北日报 2022-09-20 10:31:49


多年来,湿地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遭到破坏,失去湿地的速度是森林消失速度的三倍,保护湿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湿地公约是拥有170个缔约国的全球性公约,旨在共同携手保护湿地,并促进湿地的妥善利用。



提起湿地,我们脑海中倒映着的,是芦苇飘荡,是水草摇曳,是白鹭翩跹,这就是湿地吗?

在古代中国,湿地称为“薮”、“泽”或“海”,指水草茂密的湖泽地带。

不同国家对于湿地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是《湿地公约》提出的,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公约》是全球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是针对单一生态系统开展全球合作与行动的国际公约。

许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国际公约,这与湿地不太为人所知有很大关系。但重要的是湿地公约短暂而迅速的发展历程所显示出来的意义。

1971年2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城签署《湿地公约》时参加国只有18个,到20141月,已有168个国家政府成为缔约国。

如此短的时间,众多国家的加入,说明虽然全球对湿地的认识都比较晚,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湿地,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环境系统

它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虽然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是地球上20%已知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

为了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199610月《湿地公约》委员会决定,将每年的2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并重点把水禽栖息地视作超越国家的国际性资源,确保湿地及其动植物的保护。

各国约定共同保护湿地,因为湿地不仅是所有国家的资源,也为他国甚至全球所共享。

澳大利亚的鸻鹬必须落脚上海崇明东滩,西伯利亚的白鹤不得不来鄱阳湖越冬。一只迁徙鸟的生命历程需要相隔几千公里的多个湿地完成,没有了其中的任何一块湿地都会产生物种濒危,一个国家湿地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甚至多个国家湿地质量的变化。

湿地保护,是超越国界的,需要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

根据湿地公约发布的全球湿地展望报告显示,从1970年至2015年,大约35%的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和泥炭地,以及潟湖、红树林和珊瑚礁等沿海和海洋区域消失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湿地息息相关。保护湿地,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各缔约国家约定:要通过国家、地区政府的行动和国际间的合作,促进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致力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公约的宗旨和宣言,召唤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湿地,让湿地永远不断地繁衍滋润生命的共同体。这是国际社会的约定,也是人与自然之约。


湖北日报出品

编辑:朱媛媛

资料来源:湿地科学与管理

责任编辑:朱媛媛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